如上。有朋友能解釋一下具體原理嗎。嘻嘻


謝邀。

這個問題感覺反過來了。

我在以前的回答有探討過,應該是得先有良好的閉合,才能有良好的共鳴。

不過聲帶的閉合,也分兩種,拉緊和收縮。

我們可以自己實驗一下:

你用氣泡音發一個低音,聲帶就是以拉緊的方式閉合,這個時候聲帶壓力就比較少,聲帶更偏於邊緣振動。

你唱低音用真聲賴下去,這個時候聲帶就是以收縮的方式閉合,這個時候聲帶壓力就比較大,聲帶更偏於整體振動。

所以在不考慮其他問題,並且同等氣息量的前提下,聲帶壓力是否大,首先取決於聲帶振動方式。

原理是聲帶肌比聲帶邊緣部分更厚,更不容易被吹開,所以壓力自然更大。

所以流行聲樂中用混聲,減少真聲的比例,有助於減少聲帶壓力。

而上邊說到了同等氣息量。

當你氣息吸得更深,橫膈膜能下降越多,胸腔能夠更多的打開,送氣量就越少。

送氣量越少,聲帶閉合的所需要的力量也就越少。

所以一些氣息比較飽滿的歌手,ta唱歌聲帶壓力通常也是比較大的,聲帶閉合的力量,聲壓同樣都會顯得大。

以上兩個先決條件之後,就是共鳴了。

這個首先取決於腔體的打開。

我之前在其他回答中手畫過圖,探討過腔體打開和聲帶壓力的關係。

為什麼唱歌時總感覺憋著嗓子,高一點的音就上不去了??

www.zhihu.com圖標

簡單點說,就是你的喉位,舌位,上顎狀態,整個口腔狀態以及面部狀態,都會或多或少的影響你的打開。

而你打開得越多,共鳴的泛音就會越多,氣息也會更多的分往各個腔體,而停留在喉腔的氣息越少,對聲帶的壓力也越小,閉合所需要的力量也就越少。


問題應該這麼講,打開做的好,才能緩解聲帶損耗,穩住低喉位擴張好咽腔,才能被動利用好聲帶閉合擋氣發聲。聲帶不用躲,而是正確打開後勇敢向下用它。(打開我專欄有文章詳解)

共鳴好的原因

1 共鳴腔你可以理解它就是個空間,是樂器的箱體,它作用放大、混響、著色聲音,樂器的弦有問題,受到干擾或者沒固定好,怎麼可能箱體能改變?對不?所以聲帶要閉合良好,喉位低且穩定,聲帶閉合與氣息搭配平衡,聲帶振動發出聲音質量好,傳到共鳴腔共鳴才能好,這是根本!共鳴就是共振,聲源不好結果怎麼可能好?比如你擠嗓子出來聲音,進入共鳴腔出來會更難聽。

2 正確的理解打開,打開本質上就是咽腔的擴大(提軟齶、退咽璧、降喉位)…咽腔也連接頭腔、口腔、胸腔。唱歌前先吸氣打開口腔內部,鋪好路、暢通好各個共鳴腔,加上優質基礎音共鳴才能做的好。

3 橫膈膜的保持,腰腹的在發聲時,自然的膨脹(非故意鼓肚子)也能緩解聲帶的壓力.

如果不管根本的基礎音(聲帶和氣息搭配平衡)和打開做到位,共鳴不可能做好,千萬不可本末倒置!


這個問題無法回答。主要原因是共鳴的意義不明。

在傳統聲樂教學中,共鳴指代的意項很多,通常包含了音高(即共鳴腔),音量,音色等多個維度。因此既無法定義共鳴是什麼,也無法定義怎樣才算共鳴「好」。

分開來說,音高,音量以及音色分別主要由聲帶振動頻率,氣流強度和聲音通道決定;且針對不同的母音以及發音模式需要做出相應的調整才能使聲帶工作效率最高,並無統一標準。


關於共鳴腔即音高作出如下解釋:

共鳴腔是由音高決定的,無法被主動選擇。

在英語里常用head/chest register,譯成中文後常聽到胸腔共鳴(胸聲),頭腔共鳴(頭聲)等說法。這類說法只能指代音高,不能指代音高以外的任何要素(例如不能說頭聲比胸聲音量大,音色暗,或更實、更真)

一種典型的錯誤理解就是認為胸聲密度高於頭聲;即胸聲聽上去比頭聲真、實。但事實上聲音的密度高低(虛實)取決於聲帶振動部分的長度而非聲音共鳴的腔體。


先說點別的。

因為「胸腔共鳴」和「頭腔共鳴」這種詞語的原因,不少人會覺得,歌唱的共鳴腔就是我們的頭腔和胸腔。

額,怎麼說呢,能共鳴的腔體必須有一個條件,它是中空的。

像頭腔,裡面全是腦漿,怎麼共鳴呀,這要是能共鳴,不得把大腦都振成腦花呀。

胸腔同理,裡面這麼多內臟呢,咋共鳴呀。

其實我們的共鳴腔體,要比我們想像中小多了。

歌唱的時候,最正確的共鳴腔體,就是鼻咽腔和口咽腔。如果主要集中在鼻咽腔,那就是我們常說的頭聲;如果集中在口咽腔,則就是我們常說的胸聲。

這裡要注意的是,鼻咽腔不是鼻腔,口咽腔也不是口腔,用鼻腔唱歌鼻音就會特別重,口腔唱歌,氣息就會特別虛浮。

好啦,咱們現在說到問題,我認為,是有的,而且關係還很大。起碼從我當年學聲樂的過程來看,就是這樣的。

以前上學的時候,我沒有專門學過聲帶閉合,但當我學會共鳴的時候,聲帶自然就閉合了。

聲樂裡面,有很多特別玄的說法,什麼眉心啦、聲音往前拋啦,還有一些諸如降喉、頭腔共鳴之類的詞語,這些如果理解不好,是很容易產生跟正確的歌唱狀態特別違背的現象的。

這就好像喉位下降是正確歌唱的一種表現形式,但不是說只要喉位下降了,那就唱對了。

其實聲帶不閉合,很多都是因為喉位的問題。個人建議,唱歌的時候下牙到整個脖子這個位置完全不需要去注意它,主要的精神要集中在咽腔也就是共鳴上,還有就是腰腹部呼吸的支點,等真的能體會到這種感覺時,應該就沒什麼問題了。


謝邀。

正確的順序應該是,聲帶閉合做得好,共鳴才有可能做得好。注意,醬醬使用到了一個詞語,「有可能」。也就是說,聲帶閉合做得好,與共鳴做得好,二者之間,並不存在必然聯繫。當然,可以肯定的一點是,聲帶閉合做得不好,共鳴一定不可能好。

我們從兩個角度來論述這個問題,1.生理角度。2.聲音呈現角度

生理角度

所謂共鳴,就是肺部產生的氣息輸送至各個腔體,產生的反射。於胸腔共鳴而言,是氣息輸送至氣管與支氣管形成反射;於頭腔共鳴而言,是氣息輸送至上鼻道形成反射;於口腔共鳴而言,是氣息輸送至口腔形成反射。

而共鳴要好,就需要氣息的輸送過程,以及輸送比例,保持極為穩定的狀態。那麼聲帶閉合不好是個什麼情況呢,就是漏氣呀,氣息都漏走了,還談什麼穩定地輸送到各個腔體。

聲音呈現角度

理論歸理論,對於小萌新來說,還是要從直接的聲音入手,才會顯得具象。我們已經說過,聲帶閉合不好,就是聲帶漏氣,那麼,漏氣的聲音是什麼樣子,簡而言之,類似於講悄悄話,當然,悄悄話也是一種漏氣聲,只是它屬於最嚴重漏氣聲。醬醬相信,沒有朋友會覺得悄悄話的聲音共鳴充沛吧。

而共鳴充沛的聲音,意味著音色的純度於響度,絕不會虛,絕不會浮,這都不可能在聲帶閉合不好的狀態之下完成。


總結:可以這樣理解,聲帶閉合好,共鳴不一定好(有可能是憋,是擠),但是共鳴好,聲帶閉合一定也很好。


會有幫助,因為頭聲的獲得是有吸著唱的來源,共鳴就是在頭腔的基礎上向後拉藉助有推背感的從後往前的包裹狀態。聲帶閉合不嚴,可以去檢查一下自己的聲帶狀態,但我覺得很多還是發聲方式不太對,氣聲太多,就是不能很好的理解什麼叫吸著唱,就會讓聲帶過於放鬆,閉合不嚴,撒風漏氣。

所以要先理解什麼是吸著唱。


共鳴靠的是腔體,腔體打開了,氣息就通暢了,通過腔體反射得到聲音,會有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不。一般聲帶閉合的越好,聲音越實,支撐力越足,所以共鳴應該比較少。當然,這是4組音域的範圍,沒上升到頭腔,過了5組的混聲以後才慢慢顯現出了頭聲區的共鳴。所以共鳴比較強的音域部分是5組和6組。但是聲帶用的越多,造成的壓力越大,共鳴會被壓的很低很緊,我想應該適當的釋放閉合的程度,共鳴的音色才會顯現出來。再說一點,一般女高音的歌劇和男高音的美聲都是偏後的發聲位置,也就是說,發聲位置越靠後,共鳴腔越飽滿,因為靠前聲音的共鳴就沒有空間釋放出來,聲音是尖亮的。但是這又從前端的發聲區域造就了頭咽區的咽音共鳴。大概綜合起來就這麼幾種現象。


聲帶閉合好了,不亂使勁了,才會有充足的共鳴,共鳴是個結果不是一個條件。


理論上是有。

因為共鳴的原理就是穩定的振動(基音)被集中成柱狀的氣體(氣息)通過狹窄空間(體內各個共鳴腔體)發出了更大的聲響的過程。

你共鳴做得好,說明你的基音穩定,也就是聲帶閉合做的很好,氣息也很強很集中。而我們唱歌發聲的時候發聲一端是有對抗的,聲帶擋氣的力量跟氣息衝擊聲帶的力量對抗了。

所以說原理上,理論上有,但是這個幫助不好說有多大,聲帶閉合,用力擋氣的動作本身對聲帶的壓力是很大的,也就用氣息來減輕一點點,這些本來都是順理成章的事情,而這個問題的提出,多半是別說共鳴,是發聲基礎都有點問題的人才想得到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