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個人都很厲害,但是,最厲害的恐怕是秦孝公吧。

秦孝公這個國君雖然治國的才能不怎麼樣,但是,他能用人,會識別人才,讓專門的人才來做自己擅長的事情。

他的肚量也很大,能夠把自己權力讓出去,讓別人有施展才華的舞臺。

正如秦孝公時期用的商鞅,秦國在秦孝公啟用商鞅之前,是個被中原六國看不起的弱小蠻夷之國。

那時候六國開個會,匯個盟什麼的,連招呼都不會給秦國打一聲的。

這做的就很過分了,這說明六國是無視秦國的存在的。

秦孝公當然不滿足於秦國被人歧視的局面了,所以,他想要把秦國給變強大起來。

變法就需要人才,正如秦穆公時期的百里奚,他們曾經就造就了秦國的一段繁華歷史。

基於這種情況,秦孝公開始發布求賢令了,只要是有才能的,不管是哪個國家的人,都可以來秦國當官。

此刻,在魏國不怎麼被重用的商鞅,就開始來到了秦國。

可是商鞅來到秦國之後,他才發現想要見到秦國國君,不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因為沒有人為他引薦。

這時候商鞅就找了一個能見到秦孝公的宦官,讓宦官告知秦孝公,就這商鞅纔有機會和秦孝公面談的。

因為通過宦官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在當時看來是令貴族,士大夫不齒的一件事情,所以,以至於後來人民談到商鞅的時候,對他通過宦官來見秦孝公的作為,都是嗤之以鼻的。

商鞅來到秦孝公身邊,和秦孝公談了兩次,這兩次秦孝公差點都是睡著,因為商鞅給秦孝公談的都是帝王之道,秦孝公根本不感興趣,這都是老生常談的問題,沒有什麼新穎的東西。

到了第三次再談判,商鞅就使出了真本事,秦孝公聽的入迷了,覺得商鞅是個難得的人才,是能帶領秦國走向強大的人才。

於是,秦孝公就給了商鞅提拔了一個高官,讓他試圖變法。

商鞅開始從農業、商業、官僚體制,士兵殺伐等等各方面都進行了改革,改革的效果很好,短短几十年的時間,商鞅就把弱小的秦國,變為當時七國中最強大的一個,也就是在那個時候,秦軍被稱為虎狼之師的。

商鞅時期,秦國士兵打起仗來,那是不要命的,因為商鞅規定,只要秦國的士兵,能在戰場上殺敵一人,帶回人頭來的,不僅賞錢還賜官爵。

這就給了很多貧苦人上升的階梯,讓他們有了富貴的機會。

這也就是為什麼秦國軍隊如此強悍的原因。

秦惠文王也是一個英主,他是秦孝公的兒子,他一上臺就把商鞅給五馬分屍了。

這件事做的有點卸磨殺驢的意思。

但是,秦惠文王也是很厲害的一個君主,他在位期間,因為秦國的強大,六國開始結盟來對抗秦國了。

秦惠文王,利用了張儀,粉碎了六國對秦國的封鎖。讓秦國再一次強大了起來。

秦昭襄王也不簡單,他在位的時候,是秦國歷史上截至目前最為強大的時期,秦國和趙國打的長平之戰,就是發生在秦昭襄王時期。

秦昭襄王是秦惠文王的兒子,但是無論是秦惠文王,還是秦昭襄王,他們取得的成就,都是在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的基礎上強大起來的。

所以說,還是秦孝公比較比較厲害,比較受人敬仰。


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這祖孫三人都有雄才大略:秦孝公依靠商鞅變法,奠定秦國發展、一統天下的基礎;秦惠文王重用張儀,將伐兵與伐交統一起來,為秦國東出、一統天下找到了正確道路;秦照襄王重用範睢,對內鞏固王權、對外將幾個大國相繼「弱」了一遍,為秦始皇最終一統天下做好了直接準備。在這三個人身上,也都有一種很特別的優秀品性:

一是秦孝公的厚重令人佩服。知人善任、用人不疑在秦孝公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為商鞅推行當時最深徹的變法提供了最堅實的支持。商鞅變法在當時來看是具有革命性的,雖然受到社會底層廣泛擁護,但在貴族階層所遇到的阻力更大,弄不好都會危及秦孝公的國君之位,但秦孝公沒有退縮,始終一往無前地支持商鞅變法,終於引領國家走上了富國強軍的崛起之路。

二是秦惠文王的權謀令人佩服。張儀作為一介辯士,之所以能得到秦惠文王倚重,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秦惠文王本身就善於權謀,二人思想上能夠同頻共震。實際上,在秦惠文王繼位後,秦國也只是開始強大,並沒有對魏、楚、齊等大國形成力量優勢,是以徐州相王受辱。在力量對比不具有壓倒性優勢的情況下,將伐兵與伐交結合起來,在六國之間縱橫捭闔,營造於已有利的戰略態勢,是最為睿智的決擇。再如,秦惠文王即位之初,利用老士族對商鞅變法之恨,既誅殺了權臣,又剪除了老士族,穩定了王權。還有在他執政期間,不失時機地拿下巴蜀、義渠等國,爭取了戰略主動。

三是秦昭襄王的果決令人佩服。誘騙、扣留自己的岳父楚懷王,殺趙國降卒幾十萬,合縱伐齊幾乎滅國,滅周等等,敢想敢幹,該下手時毫不含糊。在秦昭襄王執政期間,魏、趙、韓、齊、楚都被他輪番打擊,國力一蹶不振,天下歸秦的局面已經十分明朗了。


我最佩服秦孝公嬴渠梁,因為創業艱難,守成更加艱難,守成之君要中興則難於上青天。嬴渠梁就是守成且中興之君,沒有他,秦國就被魏國吞併了,何來大秦統一華夏!

秦國是東周的開國諸侯,在秦穆公嬴任好時代稱霸西戎,威震諸夏,是一個老牌強國!秦穆公之後,四代亂政,秦國國勢頹廢,新興的魏國不斷蠶食秦國領土,最終在吳起的帶領下,魏國以五萬武卒擊潰秦國五十萬疲兵,全面佔領了秦國河西之地。

嬴渠梁的父親秦獻公勇武好戰,與魏國打了二十三年,把秦國都打得處在崩潰的邊緣,但是還沒有能夠收復河西之地,反倒讓魏國有了滅秦之意!六國會盟滅秦,諸侯卑秦,醜莫大焉!

嬴渠梁繼位後,善於隱忍示弱,主動與世仇魏國談和,然後努力發展秦國國力,君子報仇,二十年不晚!嬴渠梁真心求賢,頒布了《大秦求賢令》,廣邀天下士子入秦效力!而法家士子衛鞅聞得秦之求賢令,亦入秦謀國!

嬴渠梁知人善用,捨得放權,捨得給高官厚祿,又善於權謀鬥爭,給衛鞅變法保駕護航!衛鞅變法強秦之功,有六成是嬴渠梁的,但嬴渠梁不爭功,秦國變法命名為商鞅變法而不是孝公變法!

嬴渠梁用一生保護了變法權臣衛鞅,用一生實現了變法強秦之志,可謂明君典範!西漢賈誼在《過秦論》中寫到「秦孝公據餚函之固,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併吞八荒之志」!可見西漢文人騷客對秦孝公是認同的!


肯定是孝公贏渠梁啊。他接手的時候,秦國那可是個標準的爛攤子…

論經濟文化科技,比不上齊國、楚國、魏國;論軍事比不上魏國、趙國、楚國;論政治比不上已經開始變法的魏國、韓國、趙國,和其餘落後國家沒有什麼兩樣;論地盤比不了楚國;論氣勢也沒有,因為剛剛打了敗仗,把河西割給了魏國…

所以那個時候的秦國有什麼呀?除了有彪悍好鬥的民風,有地形上的天險,有關中肥沃的土地,其他什麼也沒有了…

那個時候最有希望稱霸天下的是魏國楚國…

現在我們都知道資質平庸的秦國統一了中國靠的是商鞅的變法。他的變法成功的調動了普通民眾的積極性,把整個國家變成了一個高效運轉的戰爭機器。後來韓非子對此有過描述,他說秦國剛剛脫離父母的從來沒有見過敵人樣子的年輕人,一聽說戰爭,都激動萬分的要奔赴前線創立功業…

這是一個多麼可怕的事情?古代戰爭決定勝負的關鍵就是士兵有沒有這種捨生忘死的精神……

所以,後來的惠文王、昭襄王,之所以能夠取得不斷的勝利,這是最為關鍵的因素。

另外,關於商鞅變法的阻力,你可以展開你豐富的想像,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你想到了它沒有發生的…

所以沒有一個強大的聰明的贏渠梁,你想成功那是不可能的。看看戰國那麼多失敗的變法你就知道…

當然,惠文王、昭襄王都是明君。秦朝從孝公開始到始皇帝,除了嬴政的老爹贏異人有些菜外,都是明君。人家異人雖然菜,但人有呂不韋這個好基友呀……[偷笑]…可憐的魏國就沒有這麼好運了,文侯之後一個不如一個,還劣幣驅逐了良幣,把大量濟世名臣送給了別人……


第一,應該是秦惠文王,縱觀其他六國變法圖強都是一代明君死後,後代敗家的案例太多太多了,比如戰國第一霸主魏惠文王死後魏國就開始衰弱,還有齊國的齊桓公,所以守成之君功不可沒,而且秦惠文王做的非常好,吞併巴蜀,為秦國打下良好後方基礎,造就秦昭襄王長平之戰的強大國力!承上啟下做的很到位!

第二,應該是秦孝公,變法圖強,選對了人選,假如換了他的哥哥贏虔做了國君,應該也會變法,但是可能不會像他那麼成功,應該也是一世而衰的秦國!所以孝公為秦國找對了方法,而且做的很到位很徹底,算是個人能力出色的明君!但是秦國到了他這一代不管誰當了秦國國君都會變法圖強的,因為當時山東六國都變法圖強了,就剩秦國還未變法了,就算想打下去,也打不過人家死敵當時的戰國第一霸主魏國了,只能選擇變法了!

第三,應該是秦昭襄王,秦國前面兩個國君為他留下了一大筆資產,使得秦國有了爭雄天下的資本,而他在位五十多年為秦國一統天下掃清了道路,到了嬴政時期,用了九年就滅掉了山東六國,也算他是為秦國一統天下打下了基礎!要是他的哥哥秦武王多活幾年,估計秦國就要被敗光了!

總之天下歸秦是歷史的偶然,也是必然!看看其他山東六國盡出些平庸,昏聵之君!說是奮⑥世之餘烈,其實也就這④世之努力,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始皇!自古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我最佩服秦惠文王,首先作為未來的儲君,利益被商鞅侵犯,作為任何一個太子,上臺肯定秋後算賬,但是秦惠文王不同,他雖然殺了商鞅,但卻沒有廢除變法和改革,使得秦國繼續秉持商鞅的變法政策,逐步變強。這說明他是一個雄主,自己的利益不容侵犯,你商鞅也不行,但是你政策好就是好,我就用,因為我是一個聰明的帝王,一個想成就霸業的帝王。這就是他的令人欽佩之處。再者他還奪取蜀地,為秦國後來的軍事行動提供穩定的後方和物資支持。奪取蜀地對於對楚國的軍事行動大有裨益,可以取蜀道順江而下直插楚國,後來秦國攻打楚國就是沿這一路線,所以開啟強國之路的是秦孝公,夯實基礎並且定下戰略方針的是秦惠文王。


個人還是比較佩服秦孝公的!

一、自身

秦孝公自身就屬於很牛X的君主!不說其他的,僅僅一篇《招賢令》就被商鞅稱作五百年一卷雄文!在面對商鞅提出的「仁政」等治國方略時,他還是有自己的看法。面對秦國幾代先君留下的爛攤子,他選擇的是勵精圖治,扛住了商鞅變法帶來的朝野震動,他和清王朝的雍正帝差不多,基本上都是積勞成疾。

二、任賢

任用商鞅,信任商鞅,並且在秦國強大之後,與之分享秦國,這一點卻是讓人佩服。在當時,有哪位君王該這樣做。

三、兒孫二人

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也很厲害,不過他們二人承接了秦孝公帶來的崛起,相當於守業,國家那個時候已經有法可依,不再像一隻無頭蒼蠅亂撞,按照秦孝公制定的國策,就一點:大舉東出,爭取統一六國!試問,秦孝公在破爛不堪的情況下還在想著大一統,真的沒誰了!野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


實在太喜歡大秦,可不是太懂歷史,但又忍不住談談自己的淺見!

若把一國比做一家.那秦孝公則為守,秦惠文王則為扛,秦昭襄王則為沖!

若論對家的貢獻,首推孝公,在孝公治理秦國時,秦國在戰國七雄裡面排老末,並不招人帶見.家圖四壁不說,家風還不好,所以自從孝公上任,就足不出戶,兢兢業業地拾掇家,其主要成就是:啟用商鞅,變法圖強,遷都鹹陽!那時雖然苦,雖然累,但沒有左鄰右舍搗亂,這麼窮的人家,誰顧的上搭理.使得孝公一心關起門來搞建設.直到後期,修繕完畢,左鄰右舍一看,哇,原來這戶人家這麼有實力!所以孝公功在守.

下面輪到秦惠文王上場了,人事百年如此,窮的時候看不上你,富的時候又嫉妒你.家底殷實起來的秦國立馬招來了連縱合謀,五國攻秦,這時惠文王的壓力絕對要比他老爹的要大,這也是春秋戰國史上,乃至百年諸侯的第一次.但惠文王扛住了,他派張儀破壞連縱,搞橫縱,化解危機.並打開東出之勢,龍門相王.是秦國第一位王!在他在位期間,不僅家裡收拾的好,連院牆都壘好了,河西之地,涵谷關,都是大秦之銅牆鐵壁.他扛起了秦國位列強國之決心!

然後就是秦昭襄王了,等他即位時,完全沒有任何後顧之憂,秦國已然從倒數第一逆襲為正數第一,六國誰都不是秦之對手.所以站的高的秦昭襄王格局更高,看到更遠,不僅看到了自家點地,更瞄上了全村的地,他萌生了統一六國的想法,於是,他開始為統一六國,主動出擊往外沖!

所以在這三位比起來,惠文王是大秦改革後開門面對波濤駭浪的第一位王.自從秦之倔起,就註定了戰國七雄的波譎雲詭,但秦惠文王扛住了,頗有咬定青山不鬆口的韌勁.所以更佩服惠文王!


就我個人的認知而言,我更推崇秦孝公。

第一、當時秦孝公臨危受命,接手的秦國可以說就是一個爛攤子,幾乎面臨崩盤。然秦孝公力排眾議,壯士斷腕,以空間換時間,割地於魏國。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甚至於在今天人們中來說,此舉或許將背負千古罵名,所以沒有相當的決斷魄力和勇氣是萬萬做不到的;

第二、禮賢下士,以低姿態,招募天下人才,同時客觀評說以往幾代君王的過失(其實老秦人是很護短的)。雖求賢若渴,卻又能有禮有節、公平合理的求職者進行考覈。身為封建王朝的一國之君,在當時社會等級非常森嚴的情況下,孝公此舉也是難得了;

第三、莫過於秦孝公的胸懷了,大家都知曉,在這裡就不多贅述了。

僅代表個人看法,還請朋友們批評指正。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