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皇帝皇帝当家作主的年代里,官员素质高低,很大程度只能取决于皇帝个人水平。英明的皇帝,可能会带来一个官场清明的结果。昏庸的皇帝,便是朝政腐败的情况。所以,按照过去的标准,皇帝能力中很关键的一项,便是用人。

  一个厉害的皇帝,不仅懂得使用得力的大臣协助,更需要打造一支高效、清廉的官员队伍,保证皇帝可以管控全国,协助朝廷处理政务,治理地方。对于雍正皇帝来说,这是他上任后头等要紧的大事。

  雍正继位后,想革除康熙后期以来的官场腐败,除了下重手除贪,如何选官也十分关键。如果按照过去的办法,选官可以直接按照科举选拔的标准判断。科举名次靠前的,选任官职时,便可以多加考虑。但是,雍正对于科举选拔人才,却有不同的看法。

  在雍正眼中,科举确实可以选拔出一批文才较好的官员,却无法判断官员实际处理政务的才能,做人的品行。这种观念,导致雍正在选官上,并不看重是否科举出身,而看重人才的政绩、品行。最典型的代表,便是李卫。以买官出身,最后成为一品大员。

  不过,如果想打造一支高效、廉洁的官员队伍,光靠扩大选官范围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监察。雍正除了依靠都察院的监察官员,更多时候,会依靠自己去判断官员的优劣。而雍正对官员判断,主要依据政绩、才具、体能、品行、居心五个标准。

  这五个标准,就是判断官员做官为人,在任职上是否尽心尽力,是否有足够精力处理各种繁杂公务,对朝廷皇帝是否忠诚。

  要检验这五个标准,并非容易。雍正深处皇宫,官员数量极多,又分散各地。他想要知道官员的优劣,自然需要一些其他手段。雍正最常用的办法啊,就是让官员上秘密奏折。这是康熙皇帝后期的推行的办法,朝廷大臣可以单独向皇帝上奏折,皇帝专门回复。

  整个过程中,其他人不得翻看。大臣上奏折时,也必须保证过程的保密程度。一旦出现泄露,相关人等,都要承担连带责任。雍正继位后,扩大了秘密奏折的范围。四品以上官员,都可以向皇帝上密折。密折涉及的范围很广。雍正也会在密折中,询问官员的情况。

  在《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的档案中,就有很多雍正很多相关的批示“守尉杨代何如?可胜副都统任否?”“常德寿可胜抚任否?”。这样的批示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雍正靠着秘密奏折制度,去深入了解官员平日为官是否怠惰,品行如何,政绩上是否有突出的地方等等。

  但是,靠密折制度,毕竟还是隔了一层,雍正又会在召见官员的时候,对官员进行了解。这也是雍正经常采用的办法。四品以上官员,雍正几乎都会召见。地方官中,从知府开始,都包括在内,雍正会亲自任免处置这些官职。每当雍正召见官员时,便会仔细留意,通过的外貌、谈吐、仪态、文笔、奏对,来考察官员的体能、品行、才能、见识等方面的情况。

  而在召见过后,雍正就会写下对这个官员的评语,存放进来,等着将来任用的时候,作为参考。雍正曾对大臣说过,自己经常晚上为了任选哪个官职发愁睡不着觉。每到这个时候,就要把以前写的评语翻出来看一下。如果能找到一个合适的人选,就会十分高兴。雍正对地方督抚的要求,也是让他们对监察官员一事,务必上心。

  确切而言,雍正在考察官员上,确实有一套办法。鄂尔泰曾经给雍正上奏,军中有一个叫范宗尧的中军游击闹事。雍正批覆:“朕曾记范宗尧“人甚精彩,但恐过于聪明耳”。汝如不信,迟数年来见朕面,朕与汝看。”可见雍正仅凭短暂见面,就可以对官员的性情,能做到较为深入的了解。

  不过,这并不代表不会出现纰漏。以秘密奏折来说,有可能出现底下官员隐瞒谎报的事情。即便雍正明察,也不能保证每次都可以不出现失误。至于召见考察,因为召见官员数量众多,每次召见时间极短。

  如果有官员畏惧皇帝威严,无法发挥出真实水平,就容易得到不高的评价。所以,雍正考察官员的标准,虽然没有什么错误的地方,但是,靠着皇帝一人,而不是法治,在具体操作上,往往就没有那么好的效果,甚至会失去初衷。

  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微信公众号:脑洞外星人,一个研究地球历史的外星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