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老齡化、肥胖、生活習慣改變等因素導致糖尿病發病率上升 來源/視覺中國

  今天在滬召開的全國首屆精準影像與健康管理高峯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副院長、國家代謝性疾病臨牀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寧光教授做了“標準化代謝性疾病管理”主題報告。他說,隨着國內500多個標準化代謝疾病管理中心(MMC)的落地,以精準檢測爲基礎的、覆蓋全國人羣的代謝監測網絡已經形成;與此同時,糖尿病的精準治療也已關口前移至精準預防。

  糖尿病患者需要精準預防和管理

  我國是糖尿病大國,患病人數超過1.1億,糖尿病前期患病率高達50%以上。目前導致糖尿病發生的主要原因有生活方式的改變、肥胖以及老齡化等。2016年,寧光院士牽頭,中國醫師協會發起成立了國家標準化代謝性疾病管理中心(National Metabolic Management Center, 簡稱MMC)。MMC可簡單概括爲,“一箇中心,一站式服務和一個標準”,可實現院內全程高效診療,院外患者全方位自管。當患者進入MMC後,可在掛號付費後領取MMC身份號碼,在一個診室完成血壓、血糖、血脂等多種檢測,經醫生確診後付費取藥。在院外,患者可以通過移動終端可以自主上傳檢測數據,記錄個人病情,查看個人報告和記錄,同時醫生可及時瞭解患者的相關指標併爲患者調整更適合的處方及宣教。此外,MMC的整個的診療路徑在全國具有統一標準。

  申請MMC的條件 來源/採訪對象供圖

  “我們將糖尿病的管理全程做了400多個標準操作程序(SOP),目前在全國各地已經擁有了500多家標準化的中心,通過流程的優化幫助患者,即使無法來到瑞金醫院,也能享受到國內最高水準的糖尿病診療服務。”寧光院士說,MMC作爲線上線下就診平臺,集疾病診療、快速檢測、數據分析和患者宣教於一體。MMC可實現大數據的管理,它將建立風險預判模型,建立糖尿病醫學資料庫,發表高水平研究結果,繪製出“中國糖尿病智能地圖”。

  人工智能要落地場景纔有價值

  隨着醫療水平和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醫生看病的模式發生變化,人工智能與精準醫療時代已經來臨。寧光院士說,醫療行業從業者、健康管理行業從業者要學會定義實際工作中的具體場景,發現可改進之處,並將其與人工智能等工具相結合,產生新的方法和手段,優化體檢、診療和工作流程。

  瑞金醫院放射科主任醫師陸勇坦言,很多人擔心人工智能會搶走醫生的飯碗,最早被淘汰的就是放射科醫生,其實不然。“AI始終不能代替醫生,且從法律及倫理層面來看,出具、審覈影像學報告的必須是醫生。AI的最大作用在於,完成相對簡單、重複的影像篩查工作,指出可能存在病變或異常的地方,輔助醫生完成部分工作。”

  北京積水潭醫院放射科主任、中華醫學會骨質疏鬆和骨礦鹽疾病分會副主任委員程曉光教授表示,精準影像的發展和推進,對疾病預防、健康管理都有積極的意義。依託創新影像技術平臺,不僅能對人體健康進行精準掃描,而且還能對潛在的疾病轉歸進行精準預測。另一方面,技術的發展也幫助醫生從簡單的重複勞動中抽離出來,來更多地關注個體差異以及疑難疾病。

  本次論壇是國內首次跨界舉辦的高規格學術會議,由《中華健康管理學雜誌》、《中華放射學雜誌》雜誌主辦,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和北京積水潭醫院承辦。

  新民晚報記者 左妍 通訊員 韓康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