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达3小时的《地久天长》并不烦闷,或许是因为几位主演太具真实感,观影时,我们颇有种融入了一个并不属于自己的时代的感觉。

整整30年的激荡在3小时内自在穿梭,内含喑哑的悲恸和愤怒,情绪拧在一起,让人掉下泪来。

它是一个关于丧失的故事。

王丽云、刘耀军和李海燕、沈英明两家是挚友,还很巧地在同一天生了儿子(星星和浩浩),但某次因浩浩硬要拉着星星下水玩儿,并推了他一把,直接造成了他的死亡。两家人的亲密被割裂了。

影片用倒叙、插叙的手法,先将两家人的矛盾点隐藏,再一一剥开,到结尾彻底揭开真相。因而片子主要想呈现的是在无法挽回的巨大苦难面前,人到底要如何面对的问题。

故事取材于文革后激荡的30年,主要人物均是知青,后到工厂工作,下岗潮时,一些人被抛弃、另一些人抓住机遇,本相似的命运自此分野。女主人公王丽云恰好是下岗的一批。

而之所以下岗,原因之一是曾在计划生育期打掉二胎而被评为”先进“。但打胎是被迫的,王丽云一家想偷偷生下来,却没瞒过兼任计生干部的挚友李海燕。

这一矛盾在星星死亡后再次爆发,李海燕一方面因儿子浩浩的失误、另一方面因自己计生部的工作,导致王丽云一家既失去了星星、又没有二胎,因而一辈子无法原谅自己。

于是王丽云一家所要面对的,是先被时代变故层层剥去身份的无措,和后又被灾难剥去家人和朋友的孤独。宛如被抛入了巨大的人世荒野中。

这部片在观看过程中其实我是有很多次流泪的。被演员真实可信的表演折服。

咏梅饰演的王丽云表情里写满了隐忍,怀二胎时微蹙起又按下的眉,领养的儿子叩首离家、感知到丈夫出轨等重重丧失中,其眼神里洞悉绝望的坦然,都让人相信这个角色,相信她颔首不语时的层层吞咽。而王景春的层次感更加鲜明,活脱一个在典型时代里被万般捶打的男性,他总是坐在桌旁抽烟、喝酒,但从来没办法反抗。

但看完仔细回味的话,又觉得很是五味陈杂,思来想去也不是个滋味。到底该如何去描写苦难和苦难中的人们?

你说这个戏惨不惨。真的挺的,但是它的底色不是的。这种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结果,但不是原因。而悲剧的伟大之处往往在于向死而生,有一种力量感,而不是这般心如死灰,万念俱灭

面对灾难,裹挟在人物身上的情绪是典型中国式的。不曾为自己而活也尚不知反抗、选择为何物的一代人,只能默默吞下下岗、打胎、被严打的苦,还要因苦难的对立面是挚友,而缠绕于要和解还是要抱怨的情绪中,无法直面,连苦和痛都不敢释放。

导演可能想表现的是在真实的历史背景下,人的选择——“受着”。而引发的某种或悲壮或感人的情绪。因为面对历史的洪流,大多数人可能真的是无力的,只能被动接受。因为“还能怎么办呢,我也没办法啊。”、“我也是被逼的。”“这只是工作啊。”

但又给了一个“大团团”的结局。“罪魁祸首”困扰一生不得好死,“杀人凶手“也交代了当年的错误,连叛逆的养子都想通又回来了。

苦难的真实性一下被消解了。受苦了一辈子,苦尽甘来了。但现实中还有一种可能是:计生干部问心无愧,事情过了就过了,大不了绝交而已。害死夫妇儿子的小男孩也会在成年之后忘记这一段创伤性的回忆。叛逆的养子终究不是骨血,离开即是永别。这些人想起这对苦命的夫妇,也许会说一句“唉,人真可怜。”友谊地久天长,终究是个梦。

可真的这么拍,那就太悲了。

计划生育、严打都是很敏感的题材,夹杂着无数人的血泪。如何处理真的太考验导演的水平了。

往前一步是审查,往后一步是消费。这个度不好把握。

这部影片中的人在不断地受锤中,已经形成了自我审查自我解决的机制,看的人真的很憋屈。

本来活跃的美玉曾怼天怼地的说出“我跳个舞怎么了?!”在屋子里蹦擦擦,一到严打期间,男朋友因为跳黑灯舞而被判定聚众淫乱被抓之后,她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先把所有的迪斯科磁带全部撕碎,否定自己曾经喜欢过的东西。

因严打而被关进去监狱的新建,从时髦青年变成了面如死灰,噤若寒蝉的模样。一再讷讷地重复“我会好好改造……”可想想他犯的错误,在今天看起来又是如何荒诞可笑。

还有被迫打胎的妻子,最后也只能在大出血后,对丈夫说一声“对不起。”强迫她堕胎的是谁呢?下岗了,必须做出牺牲了,整个工厂寂静无声,只能默默流泪,黯然离去。(这里剪辑了很多工人群情激愤得场面,可能是为了上映而做的妥协。)

演得其实已经很透了,面对事情的反应都是极致的。但还是没有看到背后的东西。命啊,这就是命。遭受了什么,都是命不好。可隐忍以德报怨是中国人固有的美德吗?

不禁让我想起了另一部电影,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同样的丧子之痛,母亲最宠爱的儿子因为救一位少年而溺水身亡。得救的少年长大后,每年都会来拜谢恩人的父母,每年的见面都是尴尬的。旧事重提也会有几分伤痛,母亲对待被救少年的态度很冷淡,每年叫他来尴尬一次,不过是复仇罢了,因为她一辈子也不能原谅

又想起了马丁·麦克唐纳的《三块广告牌》,女儿遇害的案件却迟迟未曾了结,凶手逍遥法外。眼看着希望慢慢消逝,做事果决的母亲,与小镇上碌碌无为的警察之间的矛盾日渐尖锐,她借用三块广告牌向负责该案的警长发起质问,誓要为女儿报仇

这么一比,《地久天长》里的父母可真是良民啊。不去找政府的事,也不去找别人的事,是时代辜负了,怨不得谁。放过了别人,却放不过自己。可是当神性上台,人性就下了台。去不断美化这种“美德”,真的好吗?这个应该不是演员的问题。

看着夫妻俩脸上因为苦难而焕发出的神圣之光,真不知是该哭,还是笑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