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是明朝第五位皇帝,1425-1435年在位,年號宣德,廟號宣宗。他出生在1398年,此時明朝已立國30年,曾祖父朱元璋在這年去世,爺爺朱棣在他出生的第二年開始發起靖難之役,從他記事開始,1402年爺爺朱棣已經成功推翻朱瞻基的堂伯父朱允炆的皇位,爺爺朱棣自己登基做了皇帝。在他6歲的時候,其父,即朱棣的長子朱高熾被立為皇太子,隨後朱瞻基自己被立為皇太孫。整個明朝歷史上,只有兩次立過皇太孫,為什麼才兩次?因為明朝皇帝大多數短命,死的時候還沒有孫子。朱棣只有3個兒子,同父同母的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相比朱元璋有26個兒子,朱棣的兒子簡直太少了。3個兒子,放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普通人家,也不算多,所以,可以想像,朱棣對兒子們的疼愛。作為皇長孫的朱瞻基,自小就得到祖父朱棣的重點照顧,經常帶在身邊,甚至出征漠北也帶在身邊。

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朱瞻基,其優越感、自信心非常人可比。27歲那年,朱瞻基登基為皇帝,這是一個血往上湧的年齡、是一個朝氣蓬勃的年齡,是一個精力旺盛的年齡。

少年時代的朱瞻基,對經史子集沒有表現出多大的興趣,以至於他的老師經常向他的祖父朱棣和父親朱高熾告狀,朱棣對這事表現出明顯的不關心,因為朱棣作為皇子的時候對那些枯燥的玩意也不太感興趣。好在朱瞻基對騎馬射箭、舞刀弄棒很有興趣,這點和朱棣十分相似,其實這兩個人長相也很像,朱瞻基算是得到爺爺真傳,隔代遺傳嘛!朱瞻基在位只有10年,和他父親朱高熾在位時間加在一起共11年,這個11年,在史學界被稱為「仁宣之治」。「貞觀之治」共22年(627年-649年),文景之治39年(前180年-前141年),史學界把這11年上升到和文景之治、貞觀之治相同的高度,足以說明朱瞻基的不簡單。

少年時代的朱瞻基雖然不愛上那些老學究的課,但不是說朱瞻基就不明事理,相反萬曆皇帝朱翊鈞少年時代學的很好,卻沒把皇帝當好,書讀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了,關鍵還是靠舉一反三和悟性。名聲這麼好的皇帝,卻幹了許多有違人倫和常理的事情。對別的帝王來說,這些事只要幹了一件,就會被後世指責的不得了。但朱瞻基幹了4件,卻沒怎麼影響自己的聲譽。來說說:

第一,殺師。天地君親師,在古代,老師的地位是相當高的。但是,朱瞻基當了皇帝後把他的老師戴綸給殺了。戴綸,山東高密人,和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是同鄉。既然能給皇太孫、皇太子當老師,那肯定是得到朱棣、朱高熾的高度信任的,朱棣曾對朱瞻基說:「汝得戴綸,若唐太宗得魏徵」。可見朱棣對戴綸的重視。戴綸是個兢兢業業的好老師,學識豐富,工作嚴謹,也自以魏徵為榜樣,敢於諫言。朱瞻基不好好學習的情況被他一一記錄下來,及時報告朱棣和朱高熾,惹得朱瞻基不高興,《明史》載:「太孫由此怨綸。」師生的這段交集,戴綸肯定沒有給朱瞻基留下好印象,但這些都是小事。朱瞻基即位後,戴綸被提拔為兵部左侍郎,這是個很大的官,可見朱瞻基還是講師生感情的。

洪熙元年(1425年),朱瞻基登基後不久,下旨要求遊獵,結果戴綸「封駁」朱瞻基聖旨,請求停止遊獵的行為,戴綸說,皇上剛剛登基,應當以國事為重,不能貪玩。「封駁」聖旨就是不執行聖旨,把皇帝的聖旨駁回去,這事漢代以來就有過,這是臣子為糾正皇帝錯誤採取的極端方式,說的直白一點就是違抗聖旨、抗命不遵。發生這種事,一般來說皇帝會生氣,但很少會殺人。一開始,朱瞻基也沒有殺戴綸,而是把戴綸貶到安南(越南),後來找個理由把他從安南帶回北京,自己審問戴綸,戴綸當著很多人的面,堅持自己沒有錯,還是以忠臣自居,站在高高的立場上,說了些比較難聽的話,讓朱瞻基下不來臺,自尊心受到打擊,戴綸被朱瞻基命人亂棍打死,本來還要滿門抄斬,被楊士奇等大臣勸住,改為抄家,將家人發配邊遠地區或入宮為奴。

年輕氣盛的朱瞻基殺了自己的老師,只是因為老師直言犯上。筆者覺得朱瞻基殺戴綸的確是個敗筆,戴綸這個魏徵沒做成。魏徵不是那麼好做的,首先直言進諫本身就是個技術活,要選擇好時機,當然,更要遇到好領導。知道魏徵的人很多,知道戴綸的人卻很少,一來因為魏徵是伴君如伴虎而得以善終,二來魏徵的說話的確很有技巧,看似不給皇帝面子,其實處處給皇帝留了臺階。回過頭來說,朱瞻基上學的時候你就老打小報告,本身就沒有什麼好感,二來在明初還是尚武的時代,皇帝遊獵本就是一項重要的工作,清代的木蘭圍場貫穿始終,你戴綸上綱上線,把剛剛登基的皇帝說成是貪圖玩樂的昏君,對於深受祖父朱棣疼愛,以天縱英才自居的朱瞻基實在是莫大的羞辱。人還是不要自視甚高的好。

第二,殺叔。朱瞻基的二叔漢王朱高煦在朱棣發起的靖難之役中就戰功赫赫,有實戰經驗,很會帶兵,史載他從朱棣駕崩後就從沒有放棄武力奪取政權的野心,朱棣駕崩後不到一年,仁宗朱高熾接著駕崩,朱瞻基即位不久,接到朱高煦謀反的舉報。實際上,此時朱高煦並未殺任何朝廷命宮祭旗,也沒有攻城略地,要說謀反,最多還是處在謀劃階段。得到消息的朱瞻基在大臣楊榮的建議下,決定御駕親徵,中央軍很快包圍了朱高煦的樂安城,朱高煦未放一槍一彈,隻身出城投降。羣臣勸朱瞻基將朱高煦正法,朱瞻基怎麼說?他說:「彼固不義,祖訓待親藩自有成法。」就是說,二叔朱高煦雖然不義,但如何處置朱高煦,祖訓當中有規定。「羣臣復言:《春秋》大義滅親。」就是說大臣們都說,《春秋》裏說了,大義滅親。「上卻之」,就是朱瞻基拒絕羣臣的大義滅親建議。

面對羣臣的「大義滅親」建議,朱瞻基這麼做?朱瞻基「以羣臣劾章示煦」,就是朱瞻基把大臣請求大義滅親的建議拿給朱高煦看,意思是羣臣都要殺你,你自己看看。「煦頓首言:臣罪萬死萬死,生殺惟陛下命。」是說朱高煦認錯,並表示生殺由皇上定。「上令煦為書,召諸子同歸京師」,朱瞻基叫朱高煦給兒子們寫信,一起回京師。朱高煦有多少個兒子?12個。一起回了北京。回到北京後,朱瞻基親自寫了一篇工作總結,把平叛工作的起因、必要性、經過、結果等介紹了一下,字斟句酌後,下發之縣團級,層層傳達學習,要求大家緊密地團結在朱瞻基周圍,把大明的江山保護好、發展好。這一總結迅速佔領高地,成為此後人們認識這段歷史的權威資料。

明史載:朱瞻基擒朱高煦返京路上,路過三叔朱高燧的封地附近,這時候有大臣上書:「趙王(朱高燧)與高煦共謀逆久矣,宜移兵彰德,擒趙王。否則趙王反側不自安,異日復勞聖慮。」翻譯一下就是,你三叔和二叔共同謀反很久了,應該順路把你三叔也抓起來,否則下次三叔造反,皇上您又得御駕親徵,很麻煩,不如一併解決。朱瞻基說:「先帝友愛二叔甚。漢王自絕於天,朕不敢赦。趙王反形未著,朕不忍負先帝也。」翻譯一下,我爹朱高熾對我兩位叔叔十分疼愛,二叔朱高煦謀反是他自己自絕於天,我不得不抓他。沒有證據證明三叔謀反,我不能抓他,否則對不起我爹朱高熾。後來,朱瞻基傳召給三叔朱高燧,暗示他交出兵權,朱高燧並沒有反抗,乖乖地交出了兵馬。

明史上的這段故事相當精彩。大家看了都覺得朱瞻基大仁大義,形象高大上,錯都在二叔漢王朱高煦。朱瞻基將二叔廢為庶人,將其一家軟禁在北京西安門內逍遙城裡。再後來,二叔被朱瞻基燒死,12個兒子全部死了,二叔被滅門。試想一下,按照明朝祖制,漢王朱高煦的十二個兒子要是沒有被燒,將會繁衍多少後代。三叔經此一嚇,老老實實,這一支一直傳下來直到明亡。

看了這段文字,有何感想?

第三,廢后。皇后母儀天下,豈能隨便廢?許多皇帝想廢后,都辦不到,比如萬曆皇帝。明朝第一個廢后的就是朱瞻基。朱瞻基的皇后是爺爺朱棣選定的,姓胡,山東濟寧人,但是一直未能給朱瞻基生兒子,加上體弱多病,朱瞻基不喜歡他。朱瞻基喜歡的是山東鄒平人小孫,小孫給朱瞻基生了長子朱祁鎮,朱瞻基是快30歲纔有了兒子,明代皇帝平均壽命才30幾歲,所以朱瞻基的高興可想而知。

朱瞻基一直不喜歡胡皇后,早想更立孫貴妃為皇后,但胡皇后沒有過錯,加上母親皇太后和羣臣反對,沒有藉口。宣德二年(1427)十一月,孫貴妃生朱祁鎮,在朱祁鎮出生不久,就有大臣上表請求立他為皇太子。胡皇后很賢惠通達,也主動表示早定國本。按照明朝皇位傳承的嫡長子繼承製,皇后親生的兒子纔是最佳人選。因而,此時雖然胡皇后沒有子嗣,但畢竟年輕,或許日後會有皇子。馬上立朱祁鎮為皇太子,明顯有些操之過急。但是,朱瞻基還是於次年二月冊立朱祁鎮為皇太子,當時朱祁鎮尚不滿3個月。

雖然朱祁鎮不是皇后所生的嫡長子,但是,因為立太子事關國本,有嫡立嫡,無嫡立長,所以羣臣對立太子基本不持異議。立完太子,母以子貴,朱瞻基就開始著手廢后了,他多次召見張輔、楊士奇、楊榮、蹇義、夏原吉等大臣商議廢立皇后之事,大臣基本都認為胡皇后沒有過錯,不應廢。

但朱瞻基心意已決,無奈的楊士奇提出了兩點要求,一是希望對「無過而廢」的胡後待遇不變。二是建議朱瞻基開導胡皇后,讓她自己上表請求辭去中宮。胡皇后識時務,請求辭去中宮,但朱瞻基的母親張太后不同意,朱瞻基保證以後對兩宮一視同仁,不分薄厚,張太后最終勉強答應。宣德三年(1428 )三月,即立太子的第二個月,朱瞻基廢胡皇后,立孫貴妃為皇后。胡廢后果然得到一視同仁的待遇,時常出席宮廷重要活動,座次在孫皇后之上,還是張太后的座上賓。

數年後,朱瞻基心生悔意,說「此朕少年事」,就是當時年少無知的意思吧。不管這麼說,這麼難的事被朱瞻基很快就搞定了,也可以看出朱瞻基出色的辦事能力。

此事的成功,主要還是由於胡皇后無子且體弱多病,與萬曆年間的國本之爭不一樣,萬曆那會,雖然萬曆皇后無子,但萬曆鄭貴妃的兒子是皇三子,中間還夾著長子朱常洛的母親,難度更大,如果萬曆皇帝是廢后立長子朱常洛的生母為皇后,阻力肯定會小很多。

第四,培訓宦官。相對於前三件事主要是個人喜好和恩怨而言,這件事是更大的事,事關國家體制機制的變更。漢唐宦官危害甚烈,宋以來至明初,對宦官多有警惕,明太祖曾下令「內臣(太監)不得幹預政事,預者斬」。朱元璋駕崩這才20多年,朱元璋的曾孫朱瞻基就在大內辦起了皇家太監士官學校,安排飽學的翰林來給小太監們上課,讓太監有文化。目的就是讓太監幫助皇帝處理文書,大內只有皇帝一個人有文化,想諮詢個事情也不方便,沒文化的太監傳個信都傳不清楚,更別說能幫助提供有益的決策諮詢。後來,太監有了批紅的權力,批紅就是批示,本來是皇帝要做的事情,但是,文山會海,案牘勞神,不是每個皇帝都有「夜燈唯許月華侵」的幹勁。

當然,批紅也可以說相當於蓋章,就是把皇帝的旨意抄在奏章上,不要小看了蓋章的權力,以前老百姓要蓋個章,還是很難的,前幾年,河北的一位兄弟為了辦個出境手續,從北京來回河北某地六七趟還是沒搞定。後來,司禮監實質上成為內廷的另一內閣,其掌印太監實際已成為與外廷內閣首輔對應的「內相」,可見太監干政之深。培訓太監對明朝此後的政局產生了深遠影響,從此,太監作為國家機器的一部分,堂而皇之地登上了歷史舞臺。太監干政的惡果將由朱瞻基的後代子孫來品嘗,明朝第一個大太監王振就忽悠朱瞻基的兒子明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徵蒙古,導致朱祁鎮被也先俘獲,由此衍生一系列悲劇。

宣德十年(1435年)一月三十一日,當了十年皇帝的朱瞻基病了不久就駕崩了。臨死前發了個遺詔:「朕以菲薄,獲嗣祖宗大位,兢兢夕惕懼,弗克負荷,蓋今十有一年矣,而德澤未洽於天下,心恆愧之。比者遘疾日臻彌留,夫死生常理,修短定數,惟不能光承列聖之洪業,終奉聖母皇太后之餋,中心念之,雖歿弗寧。長子皇太子祁鎮,天性純厚,仁明剛正,其嗣皇帝位,在廷文武之臣協心輔佐,務以安餋軍民為本,毋作聰明,以亂舊章。凡國家重務,皆上白皇太后、皇后,然後施行。中外大小臣僚各敬乃職,效忠嗣君,毋忝朝命。喪制悉遵皇考洪熙元年五月遺詔,毋改山陵,務儉約。宗室親王藩屏任重,謹守封國,各處總兵及鎮守官及衛所、府、州縣,悉心儘力,安撫軍民,勿擅離職,赴闕進香者,令佐貳幕職或遣官代行。兩廣、四川、雲南、貴州,七品以下衙門,並免進香,故茲詔諭,鹹使聞知。」

這個遺詔比孫中山的總理遺囑還要有文采而又周全。簡單地說,就是朱瞻基臨死了,還不忘發個朋友圈秀一秀文采。翻譯一下大義:我繼承祖宗的事業11年了,雖然兢兢業業,夙夜在公,但工作還是沒做好,人民羣眾並未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很愧疚;生死有命,我認了,但是不能把祖宗的事業發揚光大,不能將老母養老送終,死不瞑目;皇太子朱祁鎮是個好苗子,我死了他來當皇帝,大家好好輔佐,法天憲祖,不要亂來,國家大事要請示皇太后和皇后再施行,各級官員要效忠新皇帝,不要翫忽職守;我死後,陵墓簡單一點,要儉約;在外地的藩王,屏藩任務重,不要亂跑,政府和軍隊的各級各部門要堅守崗位,派手下來參加追悼會就可以了,兩廣、四川、雲南、貴州路太遠,七品以下級別太低,就免了,大家牢記啊。

這篇告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書,文字不多,但該說的都說到了,文字華麗,考慮周全,立意高遠,實在是難得的好文,不像他的後世子孫隆慶皇帝的遺詔「朕不豫,皇帝你做」這樣簡單明瞭,不需翻譯。

死也要華麗地死去。朱瞻基就是這樣一個好面子的人,《宣宗實錄》裏的記載看,他把皇帝的職責都進行的不錯,該祭天的時候祭天,該祭祖的時候祭祖,該上朝的時候上朝,該見大臣的時候見大臣,待人親切,態度和藹,把那些老臣忽悠的一愣一愣的,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把你賣了你還樂呵呵地為他數鈔票的這種;殺人的時候不眨眼,將自己的親叔叔滅了門,還裝出一副仁至義盡、迫不得已的樣子。

朱瞻基做事有章法、有思路,態度堅決,知道從何下手,不達目的不罷休。知道兵馬未動輿論先行,知道輿論導向的重要性,宣傳工作做得好,事情做完要寫個總結,廣而告之,樹立自己的英明形象,搶佔輿論高地。看明史關於宣宗的記載,你也會覺得此君英明神武,人才難得。筆者總以為這些記錄是朱瞻基刻意為之,但朱瞻基確實是深度臣心,大臣站在朱瞻基這邊。感覺記載處處站在朱瞻基的立場上,這在明史裏是不多見的。

朱棣將親侄子朱允炆絕了後,可是當初也還留了一個「建庶人」沒有殺,但朱允炆終歸絕後。這回,朱棣自己的孫子朱瞻基將自己的二兒子朱高煦滅了門,老二兒子朱高煦家的12個孫子一個不留,這也算是朱棣的報應。如果單從權術的角度,朱瞻基無疑是一流的權術大師,恩威並施,果敢決絕。上臺之初殺老師,多是出於泄憤,要是換做中老年的朱瞻基,斷不會因為這事殺了自己的老師,這件事肯定是朱瞻基後來揮之不去的心結。殺了二叔朱高煦一家,多半是處於不留後患的角度考量,二叔朱高煦武功蓋世,智勇雙全,而且早有嫌疑,不殺不安。但在叔叔朱高煦沒有正式起兵造反的時候,御駕親徵把二叔朱高煦一家抓到北京滅門,實在不仁不義,二叔朱高煦和自己的父親同父同母,12個堂弟,一個不留,幹了這樣的事,心肯定不安,廢后的事在數年後都讓朱瞻基發出「此朕少年事」感慨,滅親叔叔一家的事他就能心安?這事肯定是朱瞻基揮之不去的噩夢。

天命無常,有德者居之。片面考慮權術,將基本的仁義棄之不顧,往往適得其反。一個背負太多罪孽的人不可能長期保持內心的平靜,長期的內心不平靜勢必影響身體的康健。1435年,37歲的朱瞻基被天帶走了,天妒英才也好,作孽多端也好,所有的才華、所有的權術、所有的罪孽都一起埋進塵土。


還是從頭到尾說一下吧!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共傳十六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

作為漢人在中國古代最後的榮耀,明朝統治下的二百七十六年裏封建皇權達到了最頂峯,火器研製技術領先全球。然而,明朝也是一個「奇葩」屢出的年代,經過筆者糙糙分析,明朝的十六位皇帝竟然半數都不務正業。

「名字決定命運」——朱元璋

朱元璋雖然出身布衣,但家境和劉邦還差幾個檔次。朱元璋出生在元朝末年,時逢天災人禍,農民地裏都是顆粒無收。朱元璋的爹孃又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不會偷奸耍滑雞鳴狗盜。所以,朱元璋的爹孃和哥哥,竟然在22天內接連餓死。

然而,名字決定命運,老朱幼名重八。一道小學生都會算的數學題,二八一十六,明朝也只歷經16個皇帝便滅亡。深深地向朱元璋父親鞠了一躬,千古神算第一人。

「革自己的命」——朱允炆

1398年明太祖駕崩,由於太子朱標早死,由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年號建文,即明惠宗。明惠宗為鞏固皇權,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密謀削藩。周王、代王、齊王、湘王等先後或被廢為庶人,或被殺。

想鬧革命的朱允炆,最後被下邊這位給革了,成了「朱氏孤兒」。

「生命不息,戰鬥不止」——朱棣

明成祖朱棣是歷史上爭議頗大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創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殺,手上沾滿了鮮血。總體來說是功大於過,從朱棣之後,明朝皇帝開啟了「不正常模式」。

「越胖越美麗」——朱高熾

他肥胖到什麼地步呢?據說他態肥胖到不能正常行走,必須要兩個內侍攙扶才能行動,就算如此走的也並不平穩,總是跌跌撞撞的。坊間有傳聞稱,明成祖甚至因為他的肥胖一度對朱高熾不喜,甚至想過傳位給皇二子朱高煦。雖然這個並不能得到證實,但可見朱高熾有多麼肥胖。

於是乎,朱高熾走向了另一條道路——美食。然而僅十個月,朱高熾便因為過於肥胖而猝死。

「原諒我這一生不羈放縱愛蟋蟀」——朱瞻基

父親當了皇太子,他也被立為皇太孫。寵愛的另一面是重視,還是禁錮和束縛。朱棣常常把孫子帶在身邊,言傳身教。可是朱瞻基絕不是那種循規蹈矩,唯唯諾諾的孩子。

他愛玩,愛鬧,踢足球、打馬球、鬥蟋蟀、鬥雞,流行什麼他就玩什麼。

這位皇帝被譽為「太平天子,促織皇帝」,而促織,便是鬥蟋蟀,不惜微服出行於市井,跟草民鬥蟋蟀。不過,他還真的沒輸過。

「我的一生都是逆襲」——朱祁鎮

明朝的土木堡之變是明朝衰落的開始,英宗朱祁鎮這貨本來想學先祖帶著全家去蒙古打劫,沒想到最後反而被蒙古人綁票。同時在明朝內部,弟弟(朱祁鈺)上位。

朱祁鎮前後在位二十二年,當初寵信王振,後來又寵信曹吉祥、石亨,政治上雖然有不足之處,但是晚年任用李賢,聽信納諫,仁儉愛民,美善很多,還廢除了殉葬制度。

「撿漏達人」——朱祁鈺

就如同上邊所說,朱祁鎮被蒙古人綁票。於是朝中大臣三五成羣在一塊合計:朱祁鎮的兒子太小,一個小屁孩當皇帝不像話,算了,朱祁鎮的弟弟接盤吧!

朱祁鈺就這樣撿漏成功了,而等交了贖金,朱祁鎮回來後就有些不厚道了,直接把哥哥關進小黑屋。也是因為這個,朱祁鈺在死後,都沒資格進入皇陵。

「戀母癖」——朱見深

明憲宗朱見深是一位比較特殊的皇帝,他為人軟弱,沒有主見,而且口吃,是一位治國和治家都一塌糊塗的男人。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他竟然還對一個大他19歲的保姆鍾愛一生,這位保姆就是明代歷史上大名鼎鼎的萬貴妃。

「專情」——朱佑樘

明朝的皇帝明孝宗朱佑樘(公元1470-1505年),就只取了一個老婆張皇后。古今中外,他算是開天闢地的第一個把褲襠紮緊,最早實行一夫一妻制的皇帝。

可惜的是,朱佑樘只活了三十多歲就去世了。

失去庇佑的張皇后,結局非常悲慘。她的兒子明武宗朱厚照死後因為沒有子嗣,迎立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朱厚熜為帝,史稱明世宗。世宗對張太后的態度淡薄,他尊封自己生母祖母,對張太后並不十分禮遇,如有臣子上奏還降罪,又改稱聖母為伯母。張太后弟弟犯罪,張太后苦跪求情不果,一病不起。

「動物園園長」——朱厚照

朱厚照從小就很聰明,聰明的孩子往往都比較頑皮。再加上他是獨苗,是孝宗皇帝朱祐樘唯一的一個兒子,自然是疼愛有加。至於怎麼疼愛的,請各位看官想想如何放縱自己的兒女就知道了。孝宗從小對他沒什麼特別的要求,只要他肯天天背著書包上學堂,好好學習就行了,至少放學後去幹什麼,隨你的便。

當上皇帝的朱厚照一心鑽研如何玩,他甚至建立了動物園豹房,整日與嬪妃嬉笑於園中。最終沒有留下子嗣,皇位不得不落的旁支。

「煉丹長壽」——朱厚熜

在他執政的前二十年中頗有作為,以不因循守舊的革新精神開創了中興局面,他順應歷史潮流、敢於打破傳統、體恤士農工商、有利社會發展的一面,還應當看到,他的時代的許多建築,如北京的天地日月四壇,鍾祥的明顯陵、元佑宮等,至今仍顯現著勞動人民藝術創造的風采,為文化的發展做出貢獻。

但在嘉靖二十一年之後日益腐化,朝政日壞,大禮議杖笞羣臣、崇奉道教並禍及自身、尋興大獄、誤用佞臣、剛愎自用、局勢動蕩不堪。嘉靖帝是個極其聰明並且自信的皇帝,而且有些自大狂妄,但卻十分小氣,又喜歡亂花錢,也很要面子,能與之打交道的,也只有徐階、嚴嵩這類的官場老手。

朱厚熜最大的愛好便是煉製丹藥,整日進行化學實驗,不僅自己喫,還經常賞給有功之臣。然而算是奇蹟的是朱厚熜喫這種丹藥竟然沒有副作用,一直活了60歲。

「奮鬥在龍牀上」——朱載垕

朱載垕一上臺就把老爹嘉靖帝身邊的煉丹方士全都給滅了,同時違背朱元璋祖訓,開始開放沿海貿易。

唯一一個缺點就是太好色,可能由於盛年即位,正是生命旺盛的年齡。生理需要,但也不能這樣亢奮吧?然而,他卻沉迷媚葯,亢奮不能自制,晝夜臨幸美女宣洩,缺陷的異常激動和興奮,無法視朝理事。怪不得的皇帝壽命短暫異常,實在不節制啊!

大臣們操碎了心,別瞧朱載垕懶於朝政,但對後宮女色可說是非常的勤奮,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來形容一點不過分。當了六年的皇帝卻把身體給掏空了,依然還勤勤懇懇的奮鬥在龍牀上,到死也沒放棄這偉大的造人計劃。

「專註罷工三十年」——朱翊鈞

萬曆皇帝朱翊鈞創造一項紀錄,三十年不上朝而不亡國。也或許是張居正過於強勢了,這位皇帝懶得跟他喘氣,直接天天后屋睡覺了。

萬曆皇帝朱翊鈞對朝政的懈怠,所以導致了明朝朝政荒廢,皇帝終日在後宮喫喝玩樂,使得明朝逐漸的走向衰亡,所以很多史學家認為明朝從萬曆皇帝朱翊鈞開始就已經開始走向了衰亡,明朝之亡始於萬曆。

「短命真君」——朱常洛

朱常洛登基後,他終於迎來了自己的春天,從此以後他就是國家的掌舵人,沒有人能威脅到他的生命和地位,但事情會朝朱常洛想的方向發展嗎?他從此以後真的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嗎?

事實證明,朱常洛還是太天真,這位天真的天子,繼位不到一個月便死於非命,他的死亡牽扯出一大批人,他的死因卻依舊都成謎。

「賽魯班」——朱由校

明熹宗朱由校,這哥們對做皇帝不感興趣,卻對木匠活卻情有獨鍾,且天賦極高,堪稱中國歷史上最能幹的木匠皇帝。一天,這哥們做出了一艘小船,在湖中遊玩,劃到湖中心,突然小船就翻了,他差一點就被淹死了。雖然死裡逃生,但就此落下了病根,臥牀不起,不久之後就氣絕身亡,這當真是不作不死呀!

「崇禎皇帝」——朱由檢

崇禎算是恪盡職守的皇帝了,雖然在決策時也有大腦短路的行為。然江山已經被前邊數位前輩毀成這樣,最後明朝被推翻自然是天數。如果換做其他時代,朱由檢雖稱不上明君,至少也不算昏君。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朱瞻基,明宣宗。大明第五代皇帝,是明仁宗朱高熾的長子。生於公元1398年,公元1425年登基,時年27歲。在位十年。年號宣德。公元1435年駕崩,終年37歲。

有明一代,有仁宣之治,是明朝的最興盛的時代,但其父明仁宗在位就十個月。實際上這一個時期的主要有作為的就是朱瞻基。

明仁宗朱高熾之所以當皇帝,跟朱瞻基有很大關係。朱棣很喜歡這個大孫子,而朱瞻基也會討祖父歡心,給自己的父親增色不少。朱高熾這個太子一半是朱瞻基給保下來的。朱瞻基在位期間就是三楊內閣的設立,三楊內閣可以說是有明一代最好最強的內閣。

可以說,在宣宗期間。朱瞻基遠徵蒙古,基本上剷除來自北方的邊患。在位期間重視農桑,降低農業賦稅,史稱綱紀修明,百姓安居樂業,與文景之治有一比。在明朝十六位皇帝裏,朱瞻基應該排在前三位,是一個相當不錯的皇帝。是個有為之君。

可惜的是,朱瞻基在後世名聲不佳,有蟋蟀天子之稱,這主要是因為蒲松齡在《聊齋志異》裏有一篇《促織》使得宣德天子好蟋蟀的名聲彰顯。有民謠言:促織叫,宣德皇帝要。皇帝有些愛好無傷大雅,蒲松齡完全是小題大做。

明仁宗時代政治清明。百姓富足。一句話,朱瞻基的個好皇帝。


明宣宗朱瞻基算得上是一個合格的守成之君,在位十年期間有三楊、夏原吉、蹇義等賢臣輔助,興利除弊做了不少事情。

朱瞻基青年時期跟隨祖父朱棣二清漠北,朱膽基隨軍出征親歷戰陣,開闊了眼界得到了鍛煉。

朱瞻基是文武雙全之君,曾經親率數千兵馬出塞外巡視,據說還親手張弓搭箭射死三個蒙古人。

朱瞻基的書法繪畫藝術造詣也很高,留下來的《三羊開泰圖》、《武侯高臥圖》、《瓜鼠圖》、《花下狸奴圖》等都相當有水平。

朱瞻基做的最好的兩件事情,一是果斷從安南撤軍,放棄安南任其獨立。

二是停止了鄭和下西洋活動,鄭和下西洋採取厚往薄來的政策,付出的是金銀、瓷器、絲綢,換回來的是犀角、獸皮、長頸鹿,做的是賠本生意。純屬宣揚國威耀兵異域懷柔遠人的面子工程,搞上幾次的確是可以的,如果不知道休止就太勞民傷財了,鄭和都跑上癮了,根本停不下來。

永樂朝安南黎氏作亂,殺盡皇族陳氏自立為王,朱棣派遣八十萬大軍下安南,將安南併入中國版圖,但是越南人反抗鬥爭不斷,雖有張輔四徵安南三擒偽王,但越南人總是時斷時續的造反,明朝只得不斷遣兵派將鎮壓,明朝陷入越南戰爭的泥潭難以自拔近三十年,損兵折將耗錢費糧,最後安遠侯柳升率領的七萬明軍在安南遭遇埋伏全軍覆沒,安遠侯柳升身中毒鏢而死。

明宣宗朱膽基審時度勢、權衡利弊、力排眾議,果斷放棄安南任其獨立,做得非常正確。

明宣宗個人愛好喜歡鬥蛐蛐,留下個「蟋蟀皇帝」的綽號,曾經下旨讓蘇州知府況鍾給他捉蛐蛐,應該無傷大雅吧!


結合史書記載,我對朱瞻基的評價較高。朱瞻基天資聰穎、謙和禮讓、洞察民情、知人善任、謹慎為政,是明王朝除朱元璋和朱棣外的有作為的皇帝,他和他父親貢獻了一個「仁宣之治」,堪比「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他一舉改變了朱棣時期的朝廷內外壓抑和緊張的政治氛圍,創造了一個寬鬆和諧的政治環境,臣子積極上諫,君王虛心採納,構建出一個和諧的君臣關係。

朱瞻基身平

朱瞻基生於1398你,死於1435年,是明王朝第五位皇帝。他爺爺就是發動「靖難戰役」的永樂大帝朱棣,他父親明仁宗朱高熾。朱瞻基打小特別受爺爺朱棣的喜愛,朱高熾能夠被立為太子,與朱瞻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朱瞻基主要事蹟

即位之處,朱瞻基聽取大學士楊榮的建議,御駕親徵了叔叔朱高煦的反叛,朱高煦投降後,朱瞻基力排眾議不殺叔叔朱高煦。體現了他既能虛心納諫又自有主張。

在施政過程中,朱瞻基玩轉的很輕鬆,他懂得怎麼授權,有明白怎麼收權,更知道如何行使領導權,既不畏手畏腳,又不越俎代庖。他非常關心社會的公正性,嚴厲懲罰貪污腐敗,對重大案件親自過問,確保施法的公正性。

朱瞻基的不足就是喜歡玩蟋蟀,一度給民眾造成不良影響好,勞民傷財。

總體來說,朱瞻基在位時期,是明王朝一段了不起的時代,他重農輕賦,賑荒懲貪,任用賢才(楊士奇、楊浦、楊榮),社會出現了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局面。後世稱之為「仁宣之治」,堪比漢唐時期的「文景之治」。


朱瞻基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皇帝。朱祁鎮土木之變改變了大明朝與瓦剌的軍力對比,即使是這麼大的動靜,在我看來都比不上朱瞻基。他對大明朝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首先,明宣宗執政期間,大明的內閣正式有了票擬權,但是還就是這個時候,宮裡的二十四衙門多了個內書房,太監正式成為了皇帝的助手,司禮監也有了對抗內閣的權利,批紅。

三楊內閣是明代負有盛名的內閣,在這個時候,大明政治穩定,經濟繁榮。三楊舉薦了不少有能力的臣子,其中以山西巡撫于謙和南直隸巡撫周忱最著名。

于謙是大明王朝的挽救者,而周忱則是對江浙地區的經濟進行了一次改革修補,使得在永樂後期濫用民力之後快速的恢復了元氣,重新成為了魚米之鄉。

朱元璋時代開啟了南北榜,但是宣宗時代分成了南北中三榜,對西南地區和中都的百姓多了幾分照顧。

宣宗時代放棄了安南,標誌著大明王朝徹底轉向了守勢。

另外宣宗時代沒有任何大的戰鬥這就是最厲害的地方,他不向朱元璋和朱棣那樣用自己的武功將蒙古人徹底打服,他用了另一種方式:挑撥離間。宣德九年,困擾了朱棣十年的阿魯臺被瓦剌的脫歡殺了。脫歡的兒子就是也先。

唯一遺憾的就是,宣宗只當了十年皇帝就駕崩了。英宗時代的土木堡之變王振負大部分原因,但不是全部原因,正統年間也先一直在逐步的削弱明朝邊境實力,甘肅和兀良哈相繼被減除,英宗政府隔岸觀火,這才使得明朝斷了左右兩臂,最後燒到了自己頭上。


明宣宗優點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例。缺點就是後人對其喜歡蟋蟀的詬病,其實做為一個人,或者皇帝有點愛好,不耽誤正事,就不算毛病,稱其為蟋蟀天子的人不過是吹毛求疵的想證明其不是一個好皇帝罷了。但是明宣宗還是做了一件大錯特錯的決定,那就是放棄安南使得中國永久的失去了這片土地,也使數萬將士的血白留了,使得反分裂的戰爭變成了現在越南教科書中的反侵略戰爭,使得安南這個國家自那時起就註定對中國從骨子裡就對中國不放心,甚至沖滿敵意。這一點明宣宗不僅不如其祖父永樂,甚至不如前清諸帝,前清諸帝可以用一百多年,數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數十萬將士的生命,費帑無數也要把新疆納入版圖的決心比起來,相距甚遠。


朱瞻基,明朝第五任皇帝,即明宣宗.與其父明仁宗先後統治國家十一年,由於政治清明,社會和諧,百姓安寧,史稱「仁宣之治」.縱觀其執政期間,工作思路清晰,雷厲風行,效果顯著.首先,謙虛謹慎,禮遇眾臣,嚴辦貪官污吏.君臣融洽.當時,文有「三楊」,武有張輔,地方上有于謙、周忱等,衷心輔佐.可謂君明臣賢,人才濟濟.保證了決策英明,政令暢通,為社會的正確發展提供了條件!其次,把握時機,果斷平亂,清除了外藩敵對勢力,穩固邊防,使社會民眾免受戰爭威脅,確保政治穩定,社會安寧,為社會的平穩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再有,體恤民情,推行重農政策,與民休息,招人墾荒,大力支持發展農業生產,同時重視軍隊建設,嚴懲腐敗.百姓安居樂業,社會穩定,長治久安!實為盛世.用當年明月的話來說「朱瞻基是個好皇帝,不是小好,是大好」.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