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一本旅行雜誌,從選題策劃、圖片拍攝、寫作排版、進廠印刷,到消費者完成購買動作,每個環節都可以被貼上奢侈的標籤。跟着快則需要一個月。

  可是依然有這樣一批用不浮於表面的內容去對抗“時效性”的旅行雜誌出現在我們生活中,他們讓看雜誌變成一種有儀式感的閱讀。現在,就讓我們跟隨這些旅行雜誌的主編,去看看旅行的另一面。

  01

  有腔調的美食家

  雜誌:《The Gourmand》【英國】

  費用:7.2英鎊

  時間:半年刊

  “Gourmand”在法語裏是“美食家”的意思。它的創始人David畢業於英國最頂尖的中央聖馬丁藝術學院,在內容上,它沒有像美食雜誌慣常的着眼於菜單、餐廳,而是把美食和城市、國家、甚至美食悄悄影響產生的文化現象勾連。

  法國料理名廚的專訪,好萊塢樂隊主唱的健康飲食之道,包豪斯的茶具設計,泰北美食公路之旅,甚至連藝術家草間彌生對於南瓜的癡迷、作家大仲馬的口味都能讀到……你會感覺說濫說透的“食物”題目,原來還有那麼多新鮮的角度。

  在攝影上的調皮,也是本書的特點:比如他們曾經把食物“打扮”一番,用食物造型完成七宗罪主題的拍攝;另一次,瑞士攝影師Matthieu Lavanchy 精心拍攝了一組大片,來模仿手機中的Emoji食物……有腔調、有文化、很幽默,大概就是美食雜誌最可愛的樣子了!

  02

  當地達人,帶你發現城市隱祕角落

  雜誌:《LOST iN》 【德國】

  費用:10歐元

  時間:不定期

  首先,請別把它誤認成那本大火的雜誌《LOST》,這是另一本來自德國的獨立雜誌。每期, 《LOST iN》會做一座城市的旅行指南,希望給旅行者提供一種“沉浸式”體驗。在它看來,只有那些真正“混”在目的地的人,纔有資格以當地的視角去推薦文化體驗。

  設計師、媒體人、音樂人、活躍的博主、知名的廚師……可能是一對設計師情侶,帶你探索泰特美術館或是城市隱祕的劇院;可能是專注拍攝倫敦地鐵的攝影師Bob Mazzer,用鏡頭講述古老的地鐵故事……總之,你會發現城市對在地者的開放程度遠遠大於初來者。

  在設計上,他們專門邀請了NodeBerlin Oslo工作室,爲每個城市打造專屬它的字體:圓潤的塊狀字母代表倫敦,用襯線字體描述維也納,放鬆的書寫體表現洛杉磯……是一本從裏到外充滿了代入感的旅行雜誌書!

  03

  北歐美學背後的故事

  雜誌:《Oak》【丹麥】

  費用:23歐元

  時間:半年刊

  這本雜誌,幾乎像一本藝術書籍一樣精美。從攝影作品到排版設計,充滿着北歐純淨簡約的風格。由於每期有着近半年的採編時間,除了當下的設計品、生活方式,編者還會找到許多新晉冒出來的設計師、音樂人、建築師、電影人,讓這些“有故事的北歐人”將他們的經歷娓娓道來。

  在過去的雜誌裏,出現過克服抑鬱症的女歌手Emma Ace,空氣中瀰漫着蘋果花、松林、海水味道的小島,反叛廚師Christian Puglisi的創意農場,在冬日極寒天氣裏和海水親近的Camilla Leslie Lang,幫助我們進一步去解讀北歐人和自然、寒冷相依偎的生活方式。

  雖然在過去幾年,斯堪的納維亞的美學席捲全球,但我們依然需要一些讀物帶我們走近背後的人,去了解他們的想法和文化,去解鎖神祕而清冷的北歐精神世界。

  04

  遲到的新聞

  雜誌:《Delayed Gratification》【英國】

  費用:12英鎊

  時間:季刊

  2011年, “慢新聞公司”逆風出版了這本《Delayed Gratification》。主編MarcusWebbs認爲“人們太過依賴網絡來獲取快速卻不太準確的信息,這簡直違背了新聞許諾給讀者的‘準確、公正、語境和深度’”。所以他們採用120頁的季刊來提供那些由記者精心撰寫的正確而不是快速的新聞。

  每一期雜誌都會回溯至少三個月時間,去發掘新聞故事的前後脈絡,理清故事中複雜的關係。在大多數媒體在吵嚷着“那件事情發生了”時,DG是一本能堅定地告訴我“這件事情是如何結束的”。是一本非常值得認真閱讀的雜誌。

  05

  紙質頁面外的另一層信息

  雜誌:《The Exposed》【丹麥】

  費用:13.73英鎊

  時間:半年刊

  這是一本介於紀實攝影和觀念藝術攝影的雜誌。在最新的一期裏,雜誌講述了一個不存在的地方的故事。在那裏,能源是綠色的,多數人和“少數派”和平相處,探險家們重新發現地球,信仰不需要付出代價,苦難的歷史也不會重複。

  雜誌邀請了6位年輕攝影師,帶人們完成了一次“尋找烏託邦”的旅行。在主題創作上,它是有點荒誕卻值得思考的方向。最讓它區別於同類的,是Exposed發明瞭相應的APP,完全改變了閱讀的體驗!

  凡是書中有耳朵或眼睛標記處,可以直接對着雜誌照片掃描,去解鎖更多內容:也許是藝術家的介紹,現場的錄音和檔案,或者是更多配圖來知曉創作的靈感和背景故事。對於一個“嚴格”的讀者,能夠不在畫面上出現難看的二維碼,卻幫我獲取了更豐富的信息並和雜誌互動,是一種科技感的快樂閱讀體驗。

  06

  內服外用,治療香港的“病症”

  雜誌:《Breakazine!》【中國香港】

  費用:45港幣

  時間:季刊

  在建立之初,主辦者就確立它的使命是名字的諧音“Break and See”,他們希望讀者能打破迷思,不要單純聽信周遭的論述,而要從真實的故事去了解社會。

  每期Breakazine會關聯一個社會議題,下大力氣訪問100位來自不同階層的人,並進行犀利地討論。比如《十面埋毒》,會從校園驗毒計劃入手探討年青人吸毒問題,討論背後諸如家庭問題、朋輩影響,隱含的社會結構上的問題;比如關注買不起樓、租房租到斷氣、排不上公屋的蝸居世代。

  有些題目聽上去就非常有趣:比如當我們在城市裏“路癡”了是我的錯,還是路有問題?城市什麼時候開始陷入“假裝學習”的扭曲現象?它確實是一本非常嚴肅的“炮轟”型雜誌,但會讓人們產生更多關於社會和小我之間的思考。

  07

  用毛筆寫就的“小日子”

  雜誌:《小日子》【中國臺灣】

  費用:125臺幣

  時間:月刊

  第一次在書店看到這本書,吸引我的就是毛筆寫成的“小日子”,突然感到一種閒適又追求有滋有味生活的感覺。這本雜誌堪稱臺灣生活家的必備。裏面有設計、建築、美食、音樂、電影、閱讀,像是小火慢燉的靚湯,都是地道的生活之味。

  有時,它也像一本指南,忽然停下來不知道做點什麼時,會爲你找到一個有趣的方向。也許是跟着美食節目主持人,從準備材料開始爲自己製作一份臺式早餐;也許是溜進哥倫比亞小哥開在55街的啤酒坊,聊聊他的制酒故事;也許是“遇見”在東京工作的臺灣建築師,跟着她進行一段日本現代建築之旅,又或者是在頂樓設計一次生活的微改造……

  沒有一個題目是那樣重大無比,但它們都有着細小的溫度。整本書的排版佈局也是鬆散舒適的,適合在一個有陽光的午後閱讀。也許正是臺灣土地上的小人物,以及普通人難以關注到的小細節共同構成了臺式的生活美學吧。

  08

  地道成都

  雜誌:《可以 KUOYI》【中國】

  費用:59元

  時間:半年刊

  在成都話裏, “可以” 這個詞語被寄託了一種知足常樂的心態。如果你小聲低吟一句“Kuoyi”,整個人會立刻感覺鬆了起來。

  這本獨立雜誌正是兩個成都女孩創辦的,想去發掘家鄉那塊土地上樸素動人的故事。他們奔走在成都的大街小巷,尋找一些KUOYI的店、KUOYI的人、KUOYI的物,講訴一些KUOYI的故事。

  也許是一家安放回憶的漁具店,也許是重拾指尖觸感的手工鋪,也許是在成都玩樂隊的北京人,或是在一個時髦年代仍然堅守在川劇、清音這樣曲藝崗位上的老藝術家和年輕藝術家背後的故事……用主編張簡藍的話說, “我生活在成都快30年了,但我還是不夠瞭解它。”

  09

  你需要練習在旅途中迷失

  雜誌:《LOST》

  時間:年刊

  《LOST》的主編Nelson是新加坡人,學美術出身的他一直很喜歡看書和收藏書,也很享受做書的過程。在2012年日本旅行的兩年後,他決定做一本旅行雜誌。

  這是一本非典型性的旅行雜誌:看不到任何景點、酒店、餐廳推薦,只有14位素人的旅途故事,卻能通過共情吸引讀者;堅持用中英雙語,300頁的厚度不適宜在任何舒服的姿勢下閱讀;在大多數旅行雜誌都用銅版紙印刷時,《LOST》的紙張也呈現出一種更質樸的美感;裝幀上也直接將線裝裸露在外;直到《LOST》5歲時,纔有了屬於自己的“家”……

  Nelson和他所倡導的“真實旅途故事”正在被更多的人看到,那是一個比《LOST》本身大幾萬倍的世界。

  10

  遊牧是旅行雜誌最好的狀態

  雜誌:《boat》

  時間:半年刊

  “很高興你能關注《boat》,我現在住在洛杉磯。”這是聯繫到著名獨立旅行雜誌《boat》的主編Erin Spens時,她對我說的第一句話。這句話包含着一個信息:下期的《boat》,讀者將看到洛杉磯的故事。

  爲了深入瞭解一座城,Erin Spens每半年要“遷徙”一次。當更多的媒體選擇當中立的局外人時, 《boat》卻要克服種種困難去做一個局內人,找到城市各個階層的人的故事去拼出一張人文地圖。

  從嚴格意義上說,《boat》並不是“合格”的旅行雜誌,因爲你在上面找不到任何關於實地旅行的攻略信息,它關注的只是城市裏的人和它背後的故事,但這並不妨礙《boat》能激發出你純粹的旅行衝動。城市到底是什麼樣子?應該讓那裏的不同面孔告訴你。

  11

  一本本土雜誌,一份城市活檔案

  雜誌: 《HOMELAND家園》

  時間:雙月刊

  在福建, 《HOMELAND家園》一直堅守用系統調研的方式報道生活着的城市,在時光沉澱裏,這本雜誌,開始有了現代版活檔案的氣質,不失爲我們瞭解當地文化的入口。

  《HOMELAND家園》創刊於2005年,當時國內城市雜誌的概念剛興起,創刊團隊開始也想做很時尚的城市雜誌,但經過三四年選題製作,對城市內核和在地的不斷摸索,深入瞭解土地後,他們發現了這裏越來越多有別於其他地方的特質:

  福州乃至整個福建都比較鄉土,因爲有20~30年的發展緩慢期,福建留下了比較完整的文化脈絡,這些特質成了《HOMELAND家園》長期關注本土文化生活的基礎。

  12

  知日×知中從日本到中國

  把每個話題講透徹

  雜誌:《知日》

  時間:不定期出版

  《知日》、 《知中》並非常規意義上的雜誌,但在過去的很長時間,從“森女”、 “斷舍離”,到“漫畫”、 “大河劇”、 “枯山水”等日系特色專題開始,它帶我們打開了看似熟悉的鄰國日本的大門。

  之後關於中國的“山水”、 “蘇東坡”、“竹林七賢”,一個個紮實的內容,我們才驚歎,原來這些自認熟悉的關於中國的高頻詞,內涵和外延可以這麼廣闊。當“知”系列編號到50多時,這套雜誌書,已經成爲讀者瞭解日本和中國文化的手上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