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埃及的國土面積達100萬平方公里,但全國面積的95%處於沙漠與半沙漠地。從空中看滿眼的都是黃沙滾滾的沙漠,是個寸草不生的荒涼之地。

只有尼羅河沖刷而過的地方纔孕育了埃及的生命,佔國土面積三十分之一尼羅河流域卻聚集了90%以上的埃及人口,尼羅河在埃及這個文明古國佔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世界第一長河尼羅河從南到北流貫埃及全境,在埃及流經了長達1350公里,兩岸形成了寬約3—16公里的狹長河谷,在尼羅河的影響下,兩岸谷地形成了面積為1.6萬平方公里的綠洲帶。

也正是這條沙漠中的綠帶產生了尼羅河流域文明,即古埃及文明。幾千年來,埃及人民就靠著尼羅河的豐富資源,開始了農耕作業,埃及的農田幾乎每年都有3到4個月被尼羅河的洪水淹沒。當洪水退去後,留下了肥沃的河流淤泥,在這肥沃的土地上種植莊稼包括小麥、大麥、亞麻、蔬菜、水果等豐富的農產品。應該說古時埃及的耕作技術在當時是處於領先地位。

在公元前4000年,古埃及人就制定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陽曆。將一年定為365天,因為埃及人發現,每當天狼星在日出前出現時,尼羅河就開始泛濫,埃及人把這一天定為一年的第一天。他們按尼羅河水的漲落和莊稼生長的情況,將一年分為3個季節,即泛濫季節、播種季節和收穫季節。

尼羅河就象一根天然的紐帶,把整個流經的區域連接成一個穩定、有效的整體。因此最早的尼羅河文明是在尼羅河兩岸興起的。因此人們把埃及稱為「尼羅河的贈禮」,是尼羅河帶給了古埃及文明的繁榮與發展。

在空中俯覽這條尼羅河才能清晰的感受到尼羅河對埃及的重要性,那是生命孕育的搖籃。


「埃及是尼羅河的禮物」,這是埃及人最耳熟能詳的一句熟語。可以說,沒有尼羅河就沒有埃及。上世紀80年代初,埃及前總統穆巴拉克在上臺時就表示,尼羅河上游國家可以玩火,但不可以玩水,足見尼羅河的重要性和政府對尼羅河的重視,以及埃及為尼羅河水不惜一戰的決心。

尼羅河是非洲也是世界上最長的河流,水流量豐沛,目前,埃及對尼羅河水的開發利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興建大壩,蓄水發電。

眾所周知,埃及分為上下埃及兩部分,而上埃及地區的電力供應主要依靠阿斯旺大壩提供的電力,現在依然如此。

二、農業灌溉。

之所以說「埃及是尼羅河的饋贈」,就是因為古代埃及時尼羅河每年定期泛濫,帶來上游的大量泥沙,形成下埃及地區的尼羅河三角洲成績平原,成為農業耕種的肥沃土壤。農業的高度發達,為埃及能夠在史前創造一個高度發達的文明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

眾所周知,埃及95%的國土面積都是沙漠,為增加耕地面積,緩解逐年增加的人口壓力,埃及在南方的沙漠地區開墾大片的農業移民區,以優惠政策吸引青年人到那裡居住和創業。那裡的所有灌溉用水和居民用水都是通過從尼羅河引流來實現。

三、旅遊航運。

現在無論是埃及首都埃羅,還是在南方的阿斯旺和盧克索等地,都有定期的遊船提供旅遊服務,該項目深受遊客的歡迎。

四、養殖。

埃及近年來由於經濟不景氣,肉製品的價格飄升,無奈之下,民眾轉而消費價格相對較低的水產品。因此,為加大對各種淡水魚和蝦的供應量,埃及選擇部分地區建設水產養殖場,以加大水產品的市場供應,平抑物價。

據媒體報道,去年底,埃及最大的水產養殖基地在中方的技術支持下,在伊斯梅利亞省開始投產。


  尼羅河水闊天空,巨川緩流。尼羅河是變化多端的,沿岸綠原如茵時,尼羅河帶給埃及人民的是恩賜;當你看到尼羅河河谷以外的漫漫黃沙時,更會珍惜尼羅河水的可貴。

  幾千年來,埃及人民一直非常重視利用尼羅河豐富的水力資源。他們發明創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引水灌溉系統,又經過世世代代的辛勤勞動,在沿河兩岸和三角洲地帶開闢出一條縱貫南北的農耕地。一個多世紀來,埃及人民注意利用現代技術,不斷創新,在尼羅河上築起了一座座水壩。早在1847年,他們就開始在開羅附近修築福利壩。這項水利工程歷時14年,於1861年竣工。它大大提高了尼羅河的水位,擴大了沿河兩岸的農田灌溉面積。

  截斷尼羅河,興建大水壩,是埃及人民的強烈願望和豪情壯志。他們先後在上埃及的阿斯旺地區修建了兩座水壩。一座是低水壩,於1898年破土動工,1902年落成,蓄水量為10億立方米。1914年和1932年,這座水壩又經兩次加高,畜水量增加到50億立方米。另一座是高水壩,也就是舉世聞名的阿斯旺高壩。阿斯旺高壩位於低水壩以南7000米處,耗時10年建成,其體積相當於開羅附近大金字塔的17倍。它由主壩、溢洪道和發電站三部分組成,是世界七大水壩之一。高壩所截圍的水形成巨大的人造湖「納賽爾湖」。高壩和水庫在發電、灌溉、泄洪等方面都發揮了重大作用。

  尼羅河上另一個名垂青史的巨大工程是埃及北部的蘇伊士運河。這條運河是亞、非兩洲的分界線,也是溝通歐、亞、非三大洲的交通樞紐,是著名的國際航道。運河於1859年開鑿,1869年正式向國際航運開放,整個工程歷時10年。埃及人民為開鑿這條運河付出了巨大代價,有12萬人付出了生命。運河在修建過程中,充分利用沿途的鱷魚湖和大、小苦湖等湖沼及窪地作為航道,從最低部位貫通蘇伊士地峽,把地中海和紅海連在一起。蘇伊士運河通航後,從西歐到印度洋之間的航程比繞道非洲好望角縮短了5500~8000公里。1956年,埃及將運河收歸國有。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