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部依據《反壟斷法》做出了禁止可口可樂收購匯源的裁定。)

  【城南舊事】

  讀3月16日《中國經營報》深度報道:“匯源果汁:大農業夢下的百億負債局”,不勝唏噓。因爲在十年前,我對這家企業與可口可樂之間的併購,寫過評論文章。

  據該報報道,2019年新年伊始,匯源果汁就接連披露了兩個公告,承認公司正在面臨的還債難題,如果在3月19日之前匯源不能支付上述利息的話,匯源將構成拖欠利息事件,有可能成爲壓垮匯源的最後一根稻草、引爆匯源果汁的整個資金鍊問題。因爲在這兩個公告背後,還有着匯源果汁高負債以及面臨退市的窘境。事實上,從2013年開始,匯源就進入了拆東牆補西牆的運營模式,此後一直沒有找到可以幫助其實現轉型、重新激發其“造血”能力、提升利潤的項目。

  匯源果汁成立於1992年,主打高濃度果汁,很早就奠定了在中國果汁市場的龍頭老大地位,2007年2月在香港上市時,已經是中國少數形成上下游完整產業鏈佈局的果汁生產商,此時它的創始人、董事長朱新禮認爲,種果樹做農業裏面存在規模化的商業機會,所以決定賣掉匯源,獲取更多的現金流投入上游產業。2008年9月3日,可口可樂公司宣佈擬以每股現金作價12.2港元,總計約179.2億港元(約合24億美元)收購匯源果汁的全部已發行股份及全部未來行使可換股債券。在朱新禮看來,“出售匯源果汁飲料灌裝業務的目的是把籌集的179.2億港元投入到更上游的現代農業,幫助中國更多農村、農民實現規模化、科技化與品牌化經營。同時,還可以藉助可口可樂的全球營銷網絡,把中國的濃縮果汁和果醬輸送到全球100多個國家去。”

  消息一出,立刻點爆輿情,對朱新禮形成幾乎是口誅筆伐、憤怒聲討的局面。更使一些人提出中國民營企業家的終極追求是什麼,“不能忘記了,在‘民族工業’的語境之下,企業家還不能忘記自己身上所擔負的實業報國的使命。對於明天的中國來說,被收購意味着你的傳奇成爲歷史,並不能夠再參與創造新的歷史,也無法感受民族復興征途上的種種壯舉。”有人指責匯源老闆朱新禮,在可口可樂開出的“天價”面前選擇了“出賣”,進而提出所有的“民族企業家”“如果不把‘產業報國’作爲最高的價值追求,而僅僅把個人最大化作爲最高的價值追求,那最終也不過是替跨國公司做‘爲王前驅’罷了”……

  這種幾乎是“舉國”的強烈、狹隘情緒令人擔憂,我立即寫就了“匯源被收購的啓示”的短評,闡述分析這種收購的道理,刊登在2008年9月8日的《南方都市報》。在這篇評論中,我認爲這是企業的權利。針對許多人認爲匯源被可口可樂收購是令人心痛的民族品牌之殤,反對之聲四起,我提出在激憤之後,更應有冷靜的思考。匯源果汁作爲在香港上市的公司,固然是爲了融資,另一方面,從上市的第一天起,就自然存在“待價而沽”的可能。既然選擇上市,就意味着認可了這種“出賣”的可能性。只要買方出價使幾大股東滿意,買賣雙方你情我願,不存在壟斷因素,他人何必橫加指責?

  匯源果汁的被併購,使一些人提出中國民營企業家的終極追求是什麼,批判朱新禮沒有民族、國家的使命感等。對這種責難,我在評論中提出民營企業家的地位問題:“與其質問中國民營企業家有沒有使命感,不如質問、深思這些民營企業家爲什麼做出如此選擇,他們的生存環境究竟怎樣。今年是改革開放30週年,也是中國民營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30年風雨歷程。但時至今日,許多行業仍不許民營企業進入,民營企業仍受制於‘官’,民營企業在貸款、融資方面仍困難重重,每次‘調控’首當其衝的不是那些壟斷性國企而是民營企業,一批批民企在‘調控’中破產,能將‘民族品牌’做成知名品牌的企業家大都在鉅富之列,往往又面臨着‘爲富不仁’的質疑目光。更重要的是,這30年來始終有一種堪稱‘強勁’的觀點,認爲民營企業的發展壯大會影響‘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甚至影響‘國家經濟安全’,因此國家對民營經濟的政策幾次大幅度搖擺,明顯缺乏連續性。在這種環境下,在未來預期確定性缺乏的情況下,一些企業家把自己一手創辦、打拼出的企業伺機賣出一個好價錢,就不難理解了。”

  最後的結論是根本問題是要善待民企:“一方面歧視‘民企’,一方面又希望產生、保有‘民族品牌’,不啻南轅北轍。簡言之,不‘善待’民企,就不可能有持久的‘民族品牌’;要想保住‘民族品牌’,就要創造適合民企生長的土壤、環境。匯源果汁被併購,再次說明此點。”

  飲料業是高度競爭的行業,我當時確實沒有想到,幾個月後商業部在這種“民情洶洶”的背景下,於2009年3月18日認定可口可樂收購將對競爭產生不利影響,依據《反壟斷法》做出了禁止收購的裁定。中國的《反壟斷法》是2008年10月1日才正式實施的,可口可樂收購匯源果汁一案成爲商務部做出的第一個否決案例。

  爲配合可口可樂的收購,匯源早做準備,不僅在上游領域進行了大量投資,同時大幅削減了與可口可樂重疊的銷售渠道及銷售人員。無奈收購被否決,匯源果汁又不得不重新建立銷售渠道,員工又暴增上萬人。飲料行業競爭激烈異常,已達白熱化程度,匯源讓出的渠道,馬上被其他飲料填補,資金被上游擠佔的匯源,要重新奪回失去的渠道談何容易。原先定位爲原材料供應商進行的大量投資出現問題,加上產銷不平衡帶來的產能利用不足,直接影響了匯源的利潤。

  受此重挫,作爲果汁業龍頭的匯源果汁開始一蹶不振,業績停滯不前。2014年4月24日,匯源果汁集團董事長朱新禮在接受鳳凰財經的採訪時明確表示:“假設2008年在我把我們匯源整個事業的三分之一,用25億美元賣給美國公司的話,那這25億美元再加上我原來佔三分之二的部分——匯源農業、匯源果業,將來如果再生產匯源果酒、匯源鮮果,這些一系列匯源品牌的話,那我現在早就是千億級公司了。”北京銀杉科創投資管理中心合夥人張偉明也告訴記者:“匯源果汁如果當初被可口可樂收購,就有可能和今年的局面大不一樣。可惜歷史發展沒有如果。”

  確實,“歷史發展沒有如果”,但前車之鑑,後事之師,歷史的經驗和教訓可以總結。這樁併購案被否決已整整十年,可以對當年的決定做認真反思了。十年前義憤填膺、口出大言者多多,但實際上他們對企業盈虧不負任何責任,企業盈虧也與他們無關,各種宏大口號喊得震天價響,卻不承擔任何後果。

  更應反思的是,面對羣情洶洶,有關部門未能頂住壓力,而是順應這種非理性情緒,否決了這樁併購。十年後的歷史證明,這是一個錯誤的決定,一個行業的龍頭企業,因管理部門的錯誤決定而一蹶不振。企業併購理論認爲,企業併購是現代經濟生活中企業自我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資本經營的重要方面,通過併購,企業可以有效實現資源合理配置,擴大生產經營規模,實現協同效應,降低交易成本,可以提高企業的價值。當年否決可口可樂收購匯源果汁,從根本上說還是“有形之手”是否尊重市場,是否尊重企業權利,是否相信企業家更能“善待”自己的企業因此而有更大的發言權的問題。“鳳凰財經”2014年採訪朱新禮時透露了一個有趣的小插曲:“不久前,匯源集團總部來了一羣特殊的客人,商務部反壟斷局30名黨員到匯源進行黨員實習日活動,賓主寒暄落座之後,往事不可能不提,他們都說,不好意思。更多的說了什麼,我們不得而知了,但確定的是時隔六年,好像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當年反對匯源被可口可樂收購的行爲過於衝動。”好在,有反思,也許就會有進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