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胶吸管。(图/荒野保护协会提供)

▲塑胶吸管使用量逐年增加。(图/荒野保护协会提供)

记者许展溢/台北报导

今年初环保署执行「扩大限塑」政策,针对小型零售业全台约8万多家,如饮料、面包和洗衣等店,要求不能免费提供一次性塑胶制品,荒野保护协会17日举行记者会表示,限塑政策让台湾海岸垃圾虽逐年减少,但其中塑胶吸管却逐年攀升,还连续3年稳坐台湾海废十大排行榜第3名,也就是1万件海废中,有近1300支吸管。

荒野保护协会今年国际净滩行动(ICC)数量248处,净滩长度8万5815公尺,清扫垃圾4万961公斤,海废统计第1名是宝特瓶4万6976支,第2名塑胶瓶盖4万3733个,第3名塑胶吸管3万6660支,4至10名依序是玻璃瓶、烟蒂、外带饮料杯、塑胶提袋、免洗餐具、渔业浮球浮筒、渔网和绳子。

荒野保护协会利用各海岸捡到的1万多支塑胶吸管,打造海洋废弃物吸管圣诞树,今天曝光要让大家知道有多夸张,同时借此呼吁国人一起跟「吸管说掰掰」。

▲▼荒野保护协会利用1万多支塑胶吸管,打造海洋废弃物吸管圣诞树。(图/记者许展溢摄)

▲荒野保护协会利用1万多支塑胶吸管,打造海洋废弃物吸管圣诞树。(图/记者许展溢摄)

根据环保署规划, 2020年起所有开立发票的商店都限用购物塑胶袋,只要是列管的限塑商家,餐厅内不能提供免洗餐具,内用饮品也不能一次性塑胶吸管,2025年起「全面限用」4项一次性塑胶制品,包括购物用塑胶袋、免洗餐具、外带饮料杯和塑胶吸管,2030年则「全面禁用」。

塑胶吸管对于海洋危害甚大,荒野保护协会表示,民间团体从2004年起响应国际净滩行动,在净滩时盘点垃圾种类、数量,14年来累积1300多笔资料,全都公开在「爱海小旅行」网站,环保署今年推行14类、10万店家不免费提供塑胶袋的「扩大限塑政策」。

▲▼荒野保护协会利用海岸捡到的1万多支塑胶吸管,打造海洋废弃物吸管圣诞树。(图/记者许展溢摄)

▲荒野保护协会和小朋们喊「守护海洋从不用吸管开始」。(图/记者许展溢摄)

荒野保护协会指出,推行1年以来,成效具体反映在海洋污染监测数据,让今年全台净滩所捡拾的塑胶袋数量比例上为14年来最低,仅占整体垃圾数量5.7%(历年平均值为14.7%,最高值为2008年的27.5%)。

荒野保护协会进一步分析,2015年到2018年的净滩废弃物数据发现,塑胶袋在数量上逐年缓降,反观下一波环保署源头减塑的目标「吸管」已连续3年稳坐台湾海废十大排行榜第3名,也就是今年每捡到1万件海废中,就有近1300支吸管,凸显问题的严重。

环保署废弃物管理处处长赖莹莹表示,在法令限制下,带动大家减少使用塑胶制品,会持续推动减少一次性塑胶制品使用,包括禁用塑胶袋、饮料杯和塑胶吸管等,将分三阶段扩大限塑,预计2025年、2030年达全面限用、禁用目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