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共產黨搞工作,20% 靠軍事,50% 靠情報宣傳,30% 靠統一戰線。在中共的情報戰線上,有一位成功打入國民黨內部多年的女同志,只要蔣介石開會,總能看見她在旁邊做記錄。她一直在國民黨中央常委會擔任速記員,臥底國民黨中央長達13年之久,被稱爲“按住蔣介石脈搏的女人”。——她的名字叫沈安娜

  19歲的沈安娜

  因爲她的情報,蔣介石“清剿”紅軍的計劃被一舉擊潰

  19 歲時,沈安娜從浙江速記學校畢業,之後以優異的成績被保送到浙江省政府擔任速記工作。

  到浙江省政府工作後,朱家驊非常喜歡她,因爲她工作好,速記沒有差錯,人又長得漂亮,還不參加任何活動。

  在浙江省政府工作期間,中共中央特科情報人員華明之與沈安娜相識相戀,之後結婚。在華明之的影響引導下,沈安娜開始爲共產黨蒐集情報。

  華明之

  最先對他們實施領導的,是中共中央特科二科科長王學文,他以“舅舅”的身份與他們聯繫。

  王學文在解放後一篇文章中這樣回憶“沈安娜打響的第一炮”:“因爲宣鐵吾主要負責‘清剿’皖浙贛邊區和浙南地區的紅軍游擊隊,沈安娜將宣鐵吾的報告、國民黨的計劃,以及武器裝備、公路碉堡的附件、圖表等重要情報,用特殊藥水寫在信紙背面,然後正面寫一般的家信。”

  “舅舅”王學文

  20 世紀30 年代, 蔣介石發動五次“圍剿”, “清剿”皖浙贛紅軍。紅軍的武器裝備、人員力量都非常弱小,沈安娜的情報使他們及時採取防禦措施,分散和反包抄,非但在國民黨“圍剿”中沒有被打掉,反而將宣鐵吾擊潰,把他的武器裝備全部用於提升自己的戰鬥力。

  因爲她的情報,毛澤東作出建立農村根據地的戰略決策

  抗戰全面爆發後,1938 年,沈安娜隨朱家驊一起到了重慶。朱家驊那時已經是國民黨中央黨部祕書長,沈安娜要在中央黨部工作,必須獲得“特別黨員”黨證。朱家驊聯絡三名國民黨中央委員聯合推薦沈安娜,使她獲得了特別黨證。從此,沈安娜連續十年爲中共傳送情報資料。

  朱家驊

  沈安娜傳送的情報資料究竟有什麼價值呢?我們來看一下抗戰初期的情況。

  1937 年國共兩黨合作以後,蔣介石明確提出“一個大黨,一個領袖,一個國家”的計劃。蔣介石告訴共產黨說,我把國民黨的名字取消掉,你們也把共產黨的名字取消掉,我們兩個黨合爲一個黨, 取什麼名字你們說。

  中共識別出蔣介石這種要“溶共”的陰謀,明確向蔣介石提出:兩個黨可以合作, 但是絕不能合併。

  1939 年1 月,蔣介石在重慶約見王明、吳玉章時明確提出:“共產黨不在國民黨內發展不行,因爲民衆是國民黨的,如果共產黨在民衆中發展,衝突是不可避免的;他黨可以並存,但共產黨不能夠並存;如果不取消共產黨,我死也不瞑目。”

  中共最後明確回絕蔣介石:“不能夠合併。”

  1938 年9—11 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六屆六中全會,會上明確提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主要的國共兩黨,必須同患難,共生死,力求進步,並經過長期的努力,才能打退日本帝國主義,否則不能。戰爭之後,這樣長期同過患難、有了進步的兩個黨就能夠造成繼續合作的基礎。”

  沈安娜一家三口合影

  會議再一次“懇切地責成所有中國共產黨黨員,以互助互讓和同生死、共患難的精神,以尊重合作中各政黨獨立性的立場,以謙和、互敬互商的工作態度,去親近國民黨同志和一切抗日黨派的同志”。(《中共擴大的六中全會政治決議案》1938 年11 月6 日)

  中共的態度非常明確,國共兩黨合作,共產黨可以服從國民黨的領導,擁護蔣委員長抗戰領袖的地位。

  但是,蔣介石在中國共產黨不願意合爲一個大黨的前提下,於1939 年1 月21—30 日召開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除了部署第二期抗戰的軍事、政治、外交問題外,重點就是研究“如何與共產黨作積極的鬥爭”,實際上是確立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針。

  在這次會上祕密制定的《限制異黨活動辦法》規定:嚴密限制中共和一切進步的思想、言論和行動;在他們所認爲“共產黨活動最烈之地區”, 實行“聯保連坐”,並在保甲組織中普遍建立“通訊網”,以從事監視和限制人民的活動。

  在這次會議上,蔣介石一再強調,“絕不願見領導革命之本黨發生二重黨籍之事實”,除制定《限制異黨活動辦法》,還制定了《共黨問題處理辦法》。

  針對這一重要情報資料,沈安娜迅速用速記傳遞出去,交給丈夫華明之報送中共南方局,最後報送到延安。

  所以,從二期抗戰一開始,毛澤東就準確地作出判斷,國民黨的政策是“積極反共、 消極抗日”。相應地,他也給出對策,認爲我軍弱小不可投入,堅持將兵力分散到農村,建立農村根據地,打擊日軍。正因如此,中國共產黨才能夠迅速地發展根據地,藉此打擊日軍,收復失地。而所依靠的政策依據,則出自於沈安娜提供的準確情報。

  因爲她的情報,共產黨及時察覺出國民黨要打內戰的陰謀

  抗戰勝利後,沈安娜隨國民黨政府遷往南京。到南京後,國共兩黨面臨着怎樣合作的問題。

  1946 年1 月,政治協商會議在重慶召開,會議達成了五項協議——《關於政府組織問題的協議》《和平建國綱領》《關於國民大會的協議》《關於憲章問題的協議》《關於軍事問題的協議》。

  這五項協議成爲此次會議的最大成果,全國人民翹首以待,希望維護政治協商會議的成果,走政協路線。但是,在1946 年3 月召開的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上,政學系、黃埔系、CC 系、孔宋系四大政治力量又進行了博弈,全面推翻了政治協商會議的五項決議,由此構成了國共兩黨四平之戰的開始。

  1948 年4 月4 日國民黨中央全會,沈安娜(右二)在做速記

  在六屆二中全會期間,蔣介石決定對共產黨動手。他連續兩次召開最高軍事會議,制定了半年時間將八路軍、新四軍全部擊潰的計劃。

  會議期間, 沈安娜把這些重要的戰略情報資料記錄下來,送到了延安。此時,中央對沈安娜的評價是迅速、準確,但也由此引來了一些麻煩。

  身份即將泄露時,巧妙化解危機

  國民黨方面感到很奇怪:爲什麼我們的泄密速度這麼快?我們還沒有動作,共產黨就在報紙輿論上制約我們,我們的行動完全在共產黨的掌握之中,是誰把我們的軍事機密情報泄露出去的?國民黨元老張繼公開指責蔣介石說:“老蔣,你身邊就有共產黨!”

  蔣介石覺得這個問題不能小覷,於是命令祕書長吳鐵城組成專案組查,看誰泄的密。吳鐵城很爲難:都是高官,怎麼查,查誰?參加會議的72人全部被列入專案組審查範圍,唯獨沈安娜沒有。

  爲什麼?因爲沈安娜掩護得很好。

  沈安娜在國民黨中央工作一直是兩點一線:上班,回家帶孩子、照顧丈夫,上班。再加上沈安娜在國民黨中央人緣太好,無論是宋美齡、林森,還是于右任、宋子文,誰請她作速記她都幫忙,所以她的辦公室裏掛了很多國民黨元老的字畫,沒人懷疑她會泄密。

  就在國民黨逐一排查到底是誰泄密的情況下,沈安娜把情況向丈夫華明之作了報告,華明之隨後又向延安作了彙報。

  中央一分析,覺得最後肯定會查到沈安娜頭上。雖然相信沈安娜一定能自圓其說,但是在沒有結果的情況下,最大的可能性是會將所有的祕書班子連鍋端掉,這樣一來,我們就失去了在國民黨高層的速記情報人員。所以,中央下通知給華明之,要沈安娜迅速了結此案。

  怎麼迅速了結,我們不得其果。沈安娜在世的時候我不斷採訪她,她從來不跟我談這件事,她只說一句話:終生糾結於此事。

  一直到了2011 年,有一次,我和沈安娜同在人民大會堂參加一個公務活動,兩人去得都比較早,我把她用輪椅推到一個沒人的地方,再次問她:“沈老,您一定要跟我講,爲什麼您要終生糾結於此事?我作爲一個博物館館長, 必須要了解真相。”

  在我的一再追問下,沈安娜終於告訴了我實情。

  她說,當時爲了執行中央“迅速了結此案”的命令,她主動找了祕書長吳鐵城,跟他說了這樣一番話:“那天我在作記錄的時候突然要上廁所,推門出去的時候發現《中央日報》駐會記者就在門口,我也沒當回事兒。等我從廁所回來後,發現他人不在了。會不會是他在我上廁所期間,偷看了我的記錄並把消息給捅出去的?”

  吳鐵城本來查案就查不下去,一聽沈安娜這麼說,就說:“完全有可能,這些記者經常亂播消息。”

  成功脫身,回到黨的懷抱

  沈安娜一生中十幾年在臥底做情報工作,1949 年按中央的通知,迅速脫離了國民黨機關,回到了共產黨的懷抱。

  當時,像沈安娜這樣的中共情報人員共有1740 名,他們很多人後來去了臺灣,因爲蔡孝乾的叛變,導致千餘人被害,數百人失聯或下落不明。這是一段被塵封了的歷史。

  後來,有關部門在北京西山爲他們建立了“無名英雄紀念廣場”。毛澤東還專爲情報人員寫下了“驚濤拍孤島,碧波映天曉。虎穴藏忠魂,曙光迎來早”的詩句。

  北京西山的“無名英雄紀念廣場”

  這些情報人員有的沒有名字,有的即使有名字也不是真實的,除了能公開的以外,不能公開的人員身份至今沒有公開。

  選自《厲華 紅巖革命歷史研究專家解讀:背後的故事》,作者:厲華,中國文史出版社2018年11月出版,責任編輯:楊玉珍 於洋

  《紅巖》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風靡全中國的紅色小說,以描寫重慶解放前夕殘酷的地下鬥爭,特別是獄中鬥爭爲主要內容:在渣滓洞和白公館,革命者爲迎接解放、挫敗敵人的垂死掙扎而進行了最後的決戰,共產黨人忠於革命、堅貞不屈、視死如歸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壯志得到淋漓盡致地體現。如今《紅巖》的故事已經過去了60多年,撥開歷史的塵封,這些革命英雄的事蹟已漸漸被人遺忘,有人甚至認爲紅巖精神已經過時,21世紀的今天已經不再需要信仰的力量。重慶紅巖歷史博物館館長厲華在四處走訪、艱難蒐集資料的基礎上,對《紅巖》故事的人物原型進行深入研究,形成了對紅巖英烈們的獨特認知,還原了紅巖英雄戰鬥的種種細節及來龍去脈。

  本期編輯:楊小楊

  請關注我們的公衆號

  我們將持續爲您提供有品質的知識服務

  鑑往知來 繼往開來

  中國文史出版社〡親歷 親見 親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