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雲網注:2018年快手、抖音等短視頻的崛起,出現了“沒有人再看電視劇”的論調,趙依芳並不贊同:“短視頻起來不表示長視頻就沒了,只有不好看的電視劇,沒有說電視劇就沒人看了。”但面對觀衆口味的變化,華策也在做短劇、豎屏電視劇的嘗試。在趙依芳看來,應對未來不確定的根本點還是在於內容,“只有做好內容,才能掌握主動權,這纔是應對寒冬的本質”。文章來源:中國企業家雜誌(ID:iceo-com-cn),作者:李佳。

  華策影視成立的第26個年頭,創始人趙依芳第一次感受到了生死危機。

  以往,這家國內體量最大的電視劇公司,已經能做到年產電視劇1000集,也製造了不少諸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親愛的翻譯官》《何以笙蕭默》等爆款作品。

  然而到了2018年下半年,“陰陽合同”“天價片酬”“稅務風波”等現象引發行業持續震盪,影視股出現大崩盤,一時間,上市公司紛紛感覺入了冬。

  趙依芳也已覺察到寒意:“第四季度發現股票一直掉,沒有停下來,經濟悲觀的情緒也越來越強烈,真覺得企業可能說死就死。”

  這給趙依芳帶來危機的同時,也讓她意識到,整個行業要變革了,如果不做出變化,企業隨時可能會倒下。

  電影新兵

  《地球最後的夜晚》上映前一天,製片人單佐龍寫了一篇文章,取名《“地球”的至暗時刻》,回憶了影片拍攝背後經歷的艱難故事。

  誰也沒想到,首映日拿下2.6億票房之後,《地球》又迎來一次“至暗時刻”。被“一吻跨年”吸引的觀衆走進電影院,發現自己看的並不是浪漫愛情片,負面口碑爆發,進而票房跳水,影片上映第二天只收獲一千多萬票房。

  同樣被“拉下水”的還有影片的出品方華策影視。當時華策股價跌停並創上市新低,公司市值一天縮水了16億元。

  華策在電視劇領域是龍頭,但在電影方面還是新兵。此前,趙依芳的投資策略是“一手郭敬明,一手侯孝賢”,既要有商業片,也要有藝術電影。

  因此,被趙依芳視作有潛力的導演畢贛也順利拿到投資。據蕩麥影業聯合創始人單佐龍回憶,當時他透過朋友給華策遞交了一份稚嫩的商業計劃書,不到一個月華策就做了投資決定。

  面對市值蒸發16億,趙依芳覺得電影只是導火線而已。“我們市值跟行業比本身比較高,再加上碰到(電影)這個事兒,但不是純粹因爲它。”

  無論是對導演畢贛,還是對華策影業團隊,趙依芳言語間都是褒獎。就連“一吻跨年”的爭議營銷,在她看來也是最成功的營銷案例。

  “2.9億的票房,一部藝術電影,這在全世界都沒有的”,在趙依芳看來,口碑上雖然預期錯配,但吸引那麼多觀衆走進影院,某種程度上也是普及了藝術電影,因此年終會上,她反而給華策影業的高管、電影項目負責人發了獎勵紅包。

  “影業團隊是第二代,她們的目標是先活着、活好,後面再慢慢做強大。”擔任華策影業董事長的傅斌星,正是趙依芳的女兒。除了鼓勵,二代身上也要揹負KPI,趙依芳的要求是不賠錢:“影業很年輕,但如果去做一些hold不住的東西,那不是在挖一個一個坑嘛,華策還是得要穩健發展。”

  影視變革

  《創業時代》豆瓣3.7的評分,再一次把華策拉回現實,而在這之前《天盛長歌》的收視低迷,也給趙依芳心裏添了堵。

  “如果在以往的年份,我們可能播的都是爆款,但在這樣一個變化多端的環境下,播出效果不夠理想,有時候比經營上的壓力都大。”2018年,華策對這兩部劇都抱了很大期望,結果播出後不但沒有成爲爆款,甚至還出現了口碑收視雙撲街。

  相比2017年上半年,當時點擊量破百億的劇一共有7部,其中華策就佔了3部,雖然《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這樣的劇評分也不高,但總點擊量卻都超百億。

  然而到了2018年,爆款遲遲未現。趙依芳覺得原因在於行業變革,“競爭很慘烈,冬天大家都要死的,這樣的話這種情況就會發生”。

  對於“陰陽合同”“天價片酬”事件的爆發,趙依芳並沒有覺得意外,問題早就存在,她覺得爆發只是時間問題。

  但之後,在一線的同事反饋劇價下調,而且市場採購也開始減量,與此同時,行業也迎來強監管和稅務查收,趙依芳意識到寒冬來了。

  最明顯是在橫店,劇組一下銳減到十幾個。當時華策也有新戲在開機,雖然沒有受到大的影響,但還是出現了籌備時間延後、時長減量,在投資價格、成本等方面也做了相應調整。

  2018年6月底,包括中宣部在內的五部門聯合下發通知,強調演員總片酬不得超過製作總成本的40%,主要演員片酬不得超過總片酬的70%。隨後,優愛騰三家視頻網站聯合正午陽光、華策影視等公司發出聯合聲明響應,表明演員片酬不得高於5000萬。

  這對華策也是一次大調整,趙依芳表示:“以前演員成本那麼高,流量演員受追捧,但現在可能就要更廣泛去匹配優質的好演員。”

  此外,在公司內部,趙依芳也採取了職能部門精簡、崗位和部門整合優化等措施來應對嚴冬。以往的香港國際影視展,華策會派不同的負責人發佈相關類型的大劇,但今年人員數量規模都有所精簡。

  主旋律

  早在2018年1月,華策就成立了業內第一家大劇研發中心,主要進行主旋律作品的研發,比如《外交風雲》《絕境鑄劍》等,還有一些扶貧題材的獻禮劇。

  從十八大之後,趙依芳就對華策的內容戰略進行了主動調整,基調就是要“緊扣時代和主旋律”。以往主旋律題材在華策出品中佔比不過10%,到了今年,這個比例已經擴大到20%~30%。

  “民企做了國企的事”,這是趙依芳經常聽到的評價,“我是機關出來的嘛”。

  1992年,33歲的趙依芳走出體制,從浙江東陽廣電局副局長變成了一家影視公司的總經理。此後,她在體制與商業之間逐漸找到平衡點,某種程度上,也正是因爲對趨勢和政策的敏感,讓華策幾次都踩準節點。

  2008年文化產業進入資本市場的政策出臺,華策完成股改,2010年就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成爲“電視劇第一股”。

  2013年,華策影視又收購上海克頓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成爲國內體量最大的電視劇公司,此後華策的爆款也多出自克頓之手。

  到了2018年,民營企業普遍融資難的背景下,12月6日,華策影視控股股東大策投資與杭州市金融投資集團簽署了《股份轉讓框架協議》,約定轉讓不超過公司股份總數2%的股份,這一舉動也被外界解讀爲杭州市政府幫助華策影視馳援紓困。

  趙依芳對此解釋:“國資投資確實可能有政策性的意義在裏面,但長遠來看,國企也是資本,資本還是會對發展有要求,所以我們也不刻意去明確是什麼樣的投資。”

  此外,2018年快手、抖音等短視頻的崛起,出現了“沒有人再看電視劇”的論調,趙依芳並不贊同:“短視頻起來不表示長視頻就沒了,只有不好看的電視劇,沒有說電視劇就沒人看了。”

  但面對觀衆口味的變化,華策也在做短劇、豎屏電視劇的嘗試。在趙依芳看來,應對未來不確定的根本點還是在於內容,“只有做好內容,才能掌握主動權,這纔是應對寒冬的本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