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真要点(赶时间?看要点就够了):

  • 1犯罪分子选用精神药品,用于迷奸或致幻等非医疗用途,会对被害人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造成极大伤害,服用量过大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 2若想防范上述犯罪,最好的办法就是远离陌生食物和饮品;所有要入口的东西都应置于自己的视线范围之内;当发觉情况不对时,应立即脱离当前环境并及时报警。

查证者:赵继可 | 淄博市中医医院药师,西药执业药师

近日,来自韩国娱乐圈的“胜利夜店事件”发展过程犹如冰山不断浮出水面,委实震惊了不少人。作为一名药师,事件中曝光的“下药迷奸”情节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同样的“剧情”在“台湾李宗瑞迷奸”事件中有过,在网红饮料“咔哇潮饮”事件中见过,甚至在最近的爆款网文中俨然以“迷奸产业链”的形态出现。当然,涉嫌犯罪的问题归法律和司法机关,笔者能做的是,让大家能对这类药物有个清醒的认识,从而远离非治疗用途用药。

一、犯罪分子选用精神药品,用于迷奸或致幻等非医疗用途,会对被害人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造成极大伤害,服用量过大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目前,有报道的迷奸案中最常使用的药品是氟硝西泮、三唑仑、唑吡坦、γ-氨基丁酸、氯胺酮等。这些药品均属于受国家严格管控的精神药品[1]。这类药品可以说是天使与魔鬼的结合体,合理用药能够治病救人,一旦滥用就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下面我们不妨逐一看看。

氟硝西泮,淡黄色结晶性固体,因其味微苦,微溶于水,可溶于酒精,所以不法分子会将其与口感强烈的酒类饮品混合,易于溶解且能掩盖其味道。该药是一种强效的镇静催眠药,用于失眠、焦虑的治疗,口服后20~30分钟即可出现镇静催眠作用,1~2小时达到最大效应。有报道称,氟硝西泮为麻醉强奸案中最常用的药物之一[2]。氟硝西泮与乙醇合用后可导致中毒死亡。据美国急诊室报告,因滥用氟硝西泮导致死亡的案例由1994年的13例上升至1999年的540例[3]。

三唑仑,白色结晶状粉末,无味,是一种强效的镇静催眠药,尤其适用于治疗入睡困难。其作用特点是起效迅速,15~20分钟即能生效,2小时达到最大效果,从而能让服药者迅速入睡。该药能致人记忆缺失,醒来以后忘记已发生的事,服用3片(0.25mg/片)就有可能让人神志恍惚 [4]。正是这些特点导致该药也常被犯罪分子选为作案工具,并有了一个丑陋的名字“迷魂药”。三唑仑大剂量时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 严重情况下可使服药者昏迷并引起呼吸循环衰竭[5]。

唑吡坦,白色晶体,可溶于水,是一种新型镇静催眠药,因其优良的效果被用作治疗严重睡眠障碍。其特点是起效迅速,口服后血浆药物浓度达峰时间为0.5~3小时之间[6]。治疗失眠时,正常剂量副作用较小,但超剂量服用则可能导致嗜睡、头痛、恶心、腹泻,严重时会导致认识障碍、幻视幻听,同时该药也会导致服药者醒来忘记已发生的事。据报道,“NFL球星Darren Sharper强奸案"中使用的迷奸药物就是唑吡坦[7]。

γ-氨基丁酸(简称GHB),无色白色结晶状粉末、无味,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临床主要用于麻醉,也被批准用于发作性睡病、酒精依赖及阿片戒断症状的治疗。该药服用后15~20分钟即可起效,当摄入GHB剂量为20~30mg/kg时,服药者可出现困倦、嗜睡及肌肉痉挛等症状;当摄入量达到50mg/kg时,服药者可能出现昏迷症状。该药作用效果一般为1~3小时,且在体内代谢较快,4~8小时即可在体内清除,使得证据保存变得很困难。犯罪分子看中该药的这些特点,常把它当用作欣快剂和迷奸药,与此有关的性犯罪也时有发生,甚至导致服药者中毒及死亡[8]。

氯胺酮(俗称K粉),白色结晶状粉末,无味,易溶于水,是一种非巴比妥类静脉全麻药,常用于各种表浅、短小手术麻醉。因该药镇痛效能强,服用后会使人产生意识与感觉的分离效果,超量服用可能导致神经中毒反应、幻觉和精神分裂症状,所以也被犯罪分当作“迷奸药”用。在“约会强奸”中,氯胺酮多掺入酒精或饮料中让人误服,2007年武汉市还发生多起通过鼻腔塞入氯胺酮强奸的案例[9]。

可见,犯罪分子选用的药物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无色无味或颜色较淡、味道较轻,使受害者不易察觉;

2、起效时间短,能在短时间内控制被害人;

3、使被害人丧失意识及抵抗能力。

所以,若想防范这种犯罪,最好的办法就是远离陌生食物和饮品;当人处于公共场所时,所有要入口的东西都应置于自己的视线范围之内,以防被不法分子恶意投药;当发觉情况不对时,应立即脱离当前环境并及时报警。

二、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滥用需要引起全社会重视的问题

“迷奸药”因为牵涉性犯罪,所以较易被社会关注到,其实它只是药物滥用这座“冰山”露出的一角,隐藏在水面之下的药物滥用品种更多甚至更常见,不仅有精神药品,还有麻醉药品。例如,美沙酮口服液/片、吗啡(含吗啡控/缓释片)、地西泮(安定片)、曲马多、复方可待因口服溶液和复方地芬诺酯等 [10]。

所谓药物滥用,即非医疗目的反复、大量使用具有依赖性特性或依赖性潜力的药,为的是体验该药物产生的特殊精神效应,并由此导致精神依赖性和躯体依赖性[11]。

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医疗用药品滥用率4.0%,较2015年的3.8%略有上升。虽仍处于较低水平,但滥用人群趋于低龄化,青少年药物滥用的比例逐年上升,形式仍比较严峻[10、12],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药物滥用到底有多可怕?

一是药物成瘾,使人越陷越深,甚至以违法犯罪收场。有研究调查了168例连续服用复方可待因口服溶液15~200天不等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成瘾倾向[13]。还有媒体报道称,沈阳一青年为了追求服药后的欣快感,从盐酸曲马多到氨酚羟考酮(泰勒宁),最后一路“升级”到了冰毒[14]。

二是会对身体造成不可逆的损伤,甚至致命。比如吗啡、美沙酮等阿片类药物滥用会使人免疫力下降、体重下降、消瘦、厌食等;上瘾后,停药会出现戒断症状;如果服用过量还会抑制呼吸,引起肺水肿,不及时救治会危及生命[15]。因药物滥用造成的死亡并不是小数,在美国,2017年报告的用药过量致死人数超过70,000人[16],而超剂量服药只是药物滥用的一方面。

三是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导致家庭破裂或伤害他人。

为防止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滥用,我国对这两类药品施行非常严格的管制。简单而言,未经批准的企业不得生产和销售,没有使用资质的医院不可以采购,没有相关处方资质的医师不可以开具,没有相关调配资格的药师不可以调配,没有相关适应症的患者也不可以获得处方和药物。

数据显示,滥用药物的途径主要是“同伴”(65.0%)、“黑市”(15.0%)以及“娱乐场所”(11.7%),由“药品销售机构”仅占1.1%[11]。

所以,除了有关部门要加强管理,切断药物滥用的货物源头之外,患者也要格外注意,不要随意调整用药剂量和疗程,非医疗用药更是不可取,尤其是年轻人切勿为追求新鲜刺激听信他人引诱而随意服药。

总之,遵医嘱用药,不随意主动服药,也要避免被动服药,可保安全与健康!

本文编辑:zolazhang

对于药物使用,你还有哪些疑问?微信搜索“较真辟谣神器”小程序,点击“问答”进行提问,较真妹等你哦~本文参考文献请见微信号“全民较真”发送的版本。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较真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