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为王的精品化成为网络视频的必然选择,扎实的“文艺创造”引领了整个视频行业的转型。网络视频精品节目发展正呈现出三大趋势。


文 | 陈思 刘雁翎

来源 | 国家广电智库


2018年是中国网络视频产业的一个蜕变期,在主管部门的监管和引导下,市场趋于稳定和理性,作为竞争产品的短视频和网络直播发展劲头迅猛。


过去几年流量为王、IP为王的模式都开始失灵,内容为王的精品化成为网络视频的必然选择,扎实的“文艺创造”引领了整个视频行业的转型。


网络视频精品化是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2018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网络影视精品化较好适应了新时代对于文艺创造的需求,回应了时代的要求。


一是着力提升作品自身的思想文化价值,坚定正面的价值导向;二是不断提高作品的艺术审美水准,开发更多的创新模式。


据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解析,2018年网络视频自制内容上线量同比呈略微下降的趋势,但播放总量、单剧播放量均大幅增长,精品、独播、创新的内容形态更受用户青睐。


从当下市场格局来看,网络视频已成为网络娱乐产业的核心支柱,成为数亿用户的娱乐刚需。优质节目“先网后台”的平台播出顺序已成为常态。


短视频迅速崛起,网络直播在获得高额融资后行业集中度加速提升,进入精细化运营的转型期。与日渐“电视化”“电影化”的网络视频相较,短视频所提供的讯息和娱乐短、平、快,更鼓励UGC内容的生成,具有更加明显的社交属性;网络直播中使用率最高的则为游戏直播,与4.84亿网络游戏用户深度关联。


时值“碎屏时代”的当下,短视频和网络直播都具有了自身不可替代的特征与难以争夺的用户群。网络视频若想要保持自身优势,建立更加稳固的市场根基,必然要集结更加优质的资源,创作精品乃至经典,才能在视听内容过度盈余的时代守住自身核心支柱的地位。



网络视频节目精品化发展取得明显进展


(一)网络剧


网络剧与电视剧的分野益发缩小,网络剧的竞争优势从宽松的平台优势转移至背后互联网公司的资金优势,与电视剧竞争的核心也逐渐归结于谁能制作出或首播精品化的内容。


2018年,网络剧的备案数量相较于2016年和2017年有所回落,但总体品质上升,虽缺乏《白夜追凶》等极具代表性的头部剧集,精品内容从文化意涵与审美品位上来说仍是可圈可点的。


从文化意涵的角度来看,2018年网络剧最明显的转化来自悬疑剧,以《原生之罪》《古董局中局》《疯人院》为代表的网络剧不再用血腥暴力镜头作为卖点,而是靠环环相扣的故事和精湛的演技成为精品。剧集中对于文物保护或精神疾病的较为严肃的探讨皆符合正向的价值导向要求。



从审美品位的角度出发,2018年的精品网络剧有两大亮点:


其一,以《延禧宫略》为代表的古装剧摒弃了网络古装穿越剧偏爱的鲜艳色调,用考究的、符合史实的服化道和内敛的后期调色获得了受众的喜爱,掀起了一场网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的追捧;


其二,以盗墓笔记系列的《沙海》为代表的对CG技术要求比较高的探险剧和玄幻剧,摆脱了网络剧特效一贯的廉价感,同时不再单纯追求流量明星所能带来的点击量,赢得了网友和原著粉丝的好评。



2018年的网络剧虽然在整体精品化的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但其最大的问题还在于现实主义题材的缺失,缺乏真正能切入时代痛点或反映时代变迁的剧本。


(二)网络电影


网络电影业已脱离草根化的标签,以“网大”的名号并入了主流表达之中,获得了不错的商业回报。相关机构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网络电影行业规模达到了30亿元。


相较于体量大、周期长的网络剧和网络综艺来说,网络电影通过灵活的融资和合作制片机制,鼓励了艺术创新,出现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精品内容。


在题材上,网络电影中动作片的播放量最高,占比达28.9%,其次为悬疑、爱情、奇幻和喜剧,这一特征与院线电影基本一致。


在市场表现上,网络电影的项目周期短,制作周期平均3个月左右,从项目启动至回款通常不超过13个月,因而颇受资本市场的青睐,行业仍处于红利期。


对于平台来说,独播成为爱奇艺、腾讯视频和优酷三大网络电影平台的竞争策略,截至2018年11月,网络电影在三大平台的独播占比超过95%,独播网大的分账率远高于非独播影片。



网络电影的市场表现良好,整体上与精品化尚有差距。即便是头部内容,也和网络剧的制作团队水准差距较大,行业中不乏追逐资本的投机者,真正的深耕者数量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网络电影的差异化、创新性发展,在观众中的口碑也普遍不高。


(三)网络综艺


2018年是网络综艺开疆拓土的一年,在守住了堪称精品的语言类节目、情感类真人秀节目和文化类节目的阵地的同时,将选秀类节目的阵地拓宽至偶像养成,并将目标对准了相对小众的载人航天事业、街舞文化、机器人格斗文化和街头篮球文化等等。


通过一线流量明星的加盟和成功的话题运营,让综艺不再仅限于泛泛的大众娱乐,而具有了一定的分众化的、专业化的特征。


偶像养成是2018年网络综艺中对流行文化影响最为广泛的一个新生种类。《偶像练习生》《创造101》等网综制作较为精良,都有流量明星加持,且能持续保持话题度,将选秀类节目的审美趣味从“一夜成名”带至长期的情感羁绊与养成。


文化综艺一向是网综的精品聚集类别。《圆桌派第三季》《一千零一夜·出走季》《局部第二季》等看理想系列“三剑客”皆获得较高的用户评价,昭示着互联网视频所能代表的当代社会的心智生活和其所能展示的艺术水准可以达到“影像出版”的层级。


原创文化综艺《一本好书》透过舞台剧的表演让观众“场景式读书”,创新诠释经典之余,鼓励观众去阅读原著、提高审美水平。


代表了小众文化的航天类综艺和机器人格斗类综艺的精品化,说明在网络视频中制作较为专业的、带有长尾性质的类型综艺是可行的,可以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带动了年轻用户们去了解这些小众文化。



(四)网络纪录片


网络纪录片以整体的高水准在网络视频中站稳了脚跟,所涉及的体裁极为广泛,创作者们用作品解读现实世界,为现实世界的情感找到出口,引发共鸣。


网络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和《人生一串》大获好评。前者通过全球视野审视中国美食,超微观摄影和显微摄影的拍摄方法为观众展示了技术带给艺术的美好变化;后者展现了全国各地独具特色的烧烤文化,极具市井气息,传递了烧烤的乐天内涵与江湖风味。



纪实性真人秀是网络纪录片与网络综艺的结合体。纪实性明星真人秀《奇遇人生》,让主持人“通过探索世界的方式探索自己”,将非洲的大象孤儿院、美国的龙卷风和台湾的身心护理疗养中心拍出了顶级风景片的质感,不露声色地展露了当下的环境保护、临终关照和文化遗产保护等问题。


关注素人的纪录片有定位为“互联网微纪录片”的《三日为期》《纪实72小时》,将纪录的落足点放在进藏公路上、街边的游戏厅里、国贸的观景餐厅等等,没有什么惊险刺激的故事,能看到的只是现世生活的切面,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网络视频精品节目发展呈现三大趋势


一是台网分野的消弭。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使泛视频行业进入碎屏时代,各类视频提供者进一步争夺在交通工具上的或睡前、工作间歇等碎片化时间中使用手机和平板电脑观看视频的观众。


加之网络视频所具备的社会影响力和资本力量已经不输传统媒体,在相同的监管标准下,专业团队制作的网络视频节目的竞品不再是电视台播出的同质节目,而成为了短视频、直播等平台上输出的由UGC和MCN集结的PGC共同构成的碎片化内容。


因此,2018年之后网络视频需要关注的问题不再是台网分离或台网互动,而是如何通过更为精良的制作和差异化的方略保持并扩大自身的市场。


二是雅俗共赏的取向。在2018年,央视的《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诗词大会》等精品节目获得了较高的受众满意度,网络文化类综艺以及网络纪录片与之齐头并进,在脱离了过度娱乐化的倾向之后选择了雅俗共赏的审美取向——以视频作品的故事性、知识性和艺术性为主导,而并非以话题性为主导。


此取向的选择是浮躁的市场趋于冷静的标志,创作者不再一味追逐出场费昂贵的流量明星,或者用剪辑手法刻意制作冲突,而从编剧、艺术指导、后期等环节增加制作成本,齐心协力为一部作品反复打磨。


这也为网络视频的后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范式——雅俗共赏审美取向及其所指向的制作方式。


三是自主创新的崛起。在经历了多年的来自世界各地的视频节目版权引进之后,网络视频迎来了自主创新的一年。2018年堪称精品的网络综艺和网络纪录片几乎都是自主创新的结果。


如《奇遇人生》《一本好书》等,对树立起文化自信,推动更为广泛的自主创新作出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