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平臺可能正在偷聽你想喫啥?這一看似腦洞極大的劇情正在上演。近日,一篇題爲《親測!美團餓了麼在“偷聽”你說話?》的報道引發熱議。對此,餓了麼及美團外賣快速回應,網友卻不買單。業內人士分析稱,“偷聽門”事件不同於普通泄露用戶信息,平臺如果真的監聽了用戶,其實也不會單爲獲取流量這麼簡單。

  美團、餓了麼否認

  據媒體報道,有外賣平臺用戶反映,在手機不打開任何App的情況下,餓了麼和美團外賣卻能“偷聽”到用戶在談話過程中提及想喫的食物,並且在App上對該用戶進行優先推薦。

  記者通過微博等社交網絡平臺發現,有不少網友也表示遇到過這類情況,除了外賣平臺外,部分電商平臺也被網友點名,稱平臺似乎能“聽到”用戶想買什麼產品,於是準確推薦這些商戶。

  餓了麼方面則表示,餓了麼既沒有做類似的產品設置,也不具備相關技術條件。“餓了麼始終如一地嚴格保護用戶隱私,任何必要的信息採集都會在取得用戶事先同意的前提下進行,在合法合規的範圍內使用。”餓了麼同時表示,智能技術的應用正在爲用戶帶來越來越優質的體驗,但其實施必須具備足夠的技術條件,也需要符合科技的客觀規律,還必須遵循法律法規的要求,而非天馬行空的幻想。

  網友曬“監聽證據”

  美團、餓了麼否認存在“偷聽”行爲,網友們對此卻不埋單,紛紛曬出自己被偷聽“證據”。

  兩位知乎網友分享疑似被“監聽”經歷

  媒體測試:技術上可實現

  3月20日,有媒體邀請網絡尖刀創始人曲子龍和他的人工智能團隊做了一個測試。

  他們用了不到5個小時時間,自己構建了一個APP,並將此APP裝載在一款安卓手機上。

  經測試,在手機鎖屏後,只要APP進程沒有結束,仍然可以實現在用戶無感知情況下竊聽並錄製用戶身邊音頻內容,並將數據通過NLP處理方式傳到服務器,用於做大數據分析。

  NLP技術即自然語言處理技術,一種讓電腦瞭解人類語言的技術。當前這種技術已比較成熟,即使用戶日常使用的主流方言也不會對語音識別有太多影響。曲子龍解釋道。

  曲子龍介紹,目前大部分手機APP都在獲取語音權限,主流機型基本都能支持,所以實現監聽“門檻並不高”。

  同時,針對APP後臺“監聽”可能產生的高能耗問題,曲子龍認爲,“其實很容易解決,如果這個需求程序讓我來寫,我會把需要觸發的詞做個庫留在APP上,用戶講話內容觸發特定的詞,便會喚醒這個應用開始監聽及分析,這樣就可以降低能耗”。

  那麼,如果將一款APP從手機後臺徹底關閉,還能否實現“偷聽”?

  曲子龍認爲,即便徹底從手機後臺關閉了某個APP,“偷聽”的可能性還是存在。

  他打了個比方,“如果手機後臺關掉了A應用,但B應用仍在後臺運行,A應用註冊了一個服務對外暴露出去,B應用根據它的服務名可以把A喚醒,這樣就不怕服務因人工殺掉(編注:從手機後臺徹底關閉)導致無法監聽。”

  另外,曲子龍還指出,部分安卓手機在出廠時就設置有默認APP獲取權限白名單,“他們的APP服務很多不會被殺掉,白名單的APP想要持續監聽就更容易了”。

  對此,曲子龍建議,儘量不要給非社交相關軟件攝像頭、相冊、通訊錄、語音、短信記錄等相關的敏感權限,這樣可以最大限度保護隱私。

  專家:目前國內安全研究人員還未發現“偷聽”鐵證

  爲進一步瞭解手機APP是否會“偷聽”用戶,媒體又向多位計算機、網絡安全領域專家進行求證。不過,他們出於一些擔心,均要求匿名。

  對於曲子龍的這個測試,國內某知名反病毒軟件公司一位安全技術專家向記者表示,整個測試沒有問題,單純的語音監聽技術10多年前的手機木馬就可以實現,現在多了語音識別技術。

  該反病毒安全技術專家認爲,當前的問題不在於去驗證手機APP能不能實現監聽,而是能否確定美團、餓了麼、淘寶等手機APP存在“偷聽”。前述測試,顯然是無法證實的。

  該專家還表示,新聞報道中,通過聊天測試並聯想到外賣APP竊聽用戶語音,“這種證明方法完全不科學”,存在偶合性;科學的方法應該是做軟件行爲分析和數據流量分析,而不是做用戶行爲統計。

  即要證明APP在“監聽”,應該對軟件行爲做代碼級的逆向分析,從軟件的底層去發現這個軟件是不是有監聽語音的行爲;再從網絡連接分析、解密,相關數據是否傳輸到相關軟件的服務器。

  “監聽從理論上可以,實際上有沒有做,這需要一系列的證據鏈都完整。”該專家介紹,國內APP有沒有類似的“偷聽”情況,目前還沒有安全研究人員發現鐵證。

  如果APP並未在監聽,這種高契合的用戶推薦又是怎麼做到的?該專家認爲,這些數據可能和電商的廣告聯盟系統打通,當用戶端被匹配了人羣的各種標籤,廣告推送就跟標籤關聯上。另外,“部分輸入法也可能參與了推送環節,當然也僅僅是懷疑。但要證明因果關係,難度很大”。

  另一位安卓手機研發工程師則認爲,“偷聽”在技術上可行,但“操作可能很小”,因爲監控語音技術成本太大,如果這麼做,手機其他功能使用會有障礙。

  他告訴記者,一旦某一款APP開始監聽,勢必佔用音頻鎖不釋放。比如,當用安卓手機聽音樂時,同時打開一個APP,音樂可能中斷,很有可能就是這個APP佔用了一下音頻鎖;或者回到微信卻發現語音發不出去,APP監聽就露餡了。

  一位不願具名的通訊IT專家告訴記者,從理論上來說,裝載在使用其他軟件系統的手機上的app也可能實現“偷聽”。但該專家同時表示,裝載ios系統的手機由於App來源需要被蘋果公司審覈,實現後臺無感知監聽的門檻相對較高。

  國內某品牌手機公司一位安全部技術人員告訴記者,用戶要培養保護自己安全隱私的意識,“安全問題和安全技術也是在不斷對抗過程中,逐漸培養起來的”。

  爲了流量

  一位不願具名的餐飲業內人士認爲,此次“偷聽門”事件不同於上次泄露用戶信息事件,平臺如果真的監聽了用戶,其實也有比較清晰的目的——爲了流量。外賣平臺已經過了靠補貼獲取流量的粗放型增長階段,正在開始向精細化運營轉變,提升用戶體驗是能夠幫助外賣平臺黏住用戶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提升用戶體驗簡單來說就是投其所好,平臺想黏住用戶,就得讓用戶覺得平臺好用,所以根據用戶畫像精準推薦已經成爲很多互聯網公司重點佈局的方向。”

  事實上,美團外賣已經開始在提升用戶體驗方面下功夫。記者發現,近期美團外賣在其App右下角新加入一個“智能點餐”按鈕,可以根據用戶的用餐人數、期望客單價格、口味需求等爲用戶智能篩選、推薦周邊符合要求的餐廳及產品。

  美團外賣方面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也明確表示,此舉是爲了能夠更好地服務有不同需求的消費者,提升用戶體驗。據瞭解,目前美團外賣並未對進入推薦的門店收費。但在一些餐飲業內人士看來,如果通過“智能點餐”的用戶流量上漲到一定程度並引起B端餐飲商戶的重視,這一服務窗口便具有變現的可能。

  對此,魏波也表示,如果外賣平臺確實存在“偷聽”行爲,其目的很可能就不會單爲獲取流量這麼簡單。因爲監聽的內容除了可以幫助平臺瞭解用戶需求提供精準推薦外,它們還能獲取到大量的用戶數據和信息。對於平臺商戶而言,精細的用戶畫像決定着商戶的發展策略的制定,但平臺用戶又很難通過自有渠道獲取精準的用戶畫像,如果平臺具備這種能力,那這對平臺未來服務B端商戶將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綜合自:北京商報、澎湃新聞

  責編:日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