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拿《葯神》和《達拉斯買傢俱樂部》、《辯護人》、《辛德勒的名單》等電影比,其實我覺得沒有太大必要。理由是什麼,我說不好,但大概就是,大家都是想通過一件事來引發社會關注(變革)。

我以前看了不少韓國電影,相比華語電影,韓國電影是最接近我們,但又同樣在各個層面都領先我們的,就像《計程車司機》,《辯護人》,《素媛》,《熔爐》等等,每一部都能產生直抵人心的效果,那種從影片本身所產生的能夠震撼社會的力量,我們沒有。

然後,今天我們有了。

之前不喜歡徐錚,只覺得他是個商人,就跟《葯神》開頭一樣,為了市場而變化,上個月的《幕後玩家》我也沒怎麼看,就覺得一部純粹的商業片,好不到哪裡去。

《葯神》不一樣,儘管它仍舊是一部商業片,但是它之於商業性更高的價值,我們所有人都看在眼裡。過去總在感嘆國內沒有能夠引發社會變革的影視作品,我覺得,從今天開始,也就慢慢有了。

有人從敘述故事的角度去分析這部影片,如果要放在別的作品上,我覺得無可厚非,但對這部片子,我覺得可以忽略了。縱然,它的呈現無論是從敘事結構還是人物設置上都和《辯護人》無二,但故事講好了,它就是成功了。和過去《霸王別姬》這些經典比也沒什麼必要,因為它們要展現的內涵並不一樣。

這部電影的創作團隊很棒,尤其我認為劇本部分,那些詞句放在電影裏,將中國社會血淋淋的事實擺在了大眾面前,過去我們都在逃避,如今現實一巴掌一巴掌地抽打著我們腫脹而醜惡的嘴臉,問問我們各自的內心,為什麼要將這個社會變得如此骯髒。

命就是錢。

這個社會上只有一種病:窮病。

這種我們早就爛熟於心的事情,如今被影視化出來,原來仍舊是那麼誅心。

我也看到網路上到處圍繞著天價葯此類的現象進行討論,而儘管我們的醫保已經納入了很多,但對於小老百姓而言,有醫保看病難,這也仍舊不是一句空話。

就像我們的房價,本身也是剛需,最終卻要了多少家庭的命。而我突然想,如果把去年北京大面積驅趕外來人口的事情拍成電影,可能會更有震撼力吧。

最後,再說兩句。影片最觸淚的有兩處:一是週一圍抓了一羣白血病病人,那位大媽說的那番話,尤其是最後那句「我不想死」;二是結尾處大家上街頭目送徐錚摘下口罩的場面,我是知道會有大家齊上街頭的戲份的,但開始以為會是眾人請願的那種,最後這樣無聲,出乎意料。

嗯,感謝徐錚團隊,希望以後除了愛情,喜劇等商業片之外,國內能有更多這樣能夠給人以希望的作品。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