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乳業市場中伊利和蒙牛兩家的爭奪戰可以說是從未停息過,在2014年時兩家的營收入幾乎是旗鼓相當。而在5年之後,兩家在市場份額和營收入上的差距也不大,在3月27日蒙牛公佈了自己去年的財報,兩家的全年數據也全部出爐,我們來看看兩家的數據對比吧。

  蒙牛和伊利的對比

  蒙牛在去年的營收入爲690億元,和2017年相比增長了14.6%。同樣獲得增長的還有蒙牛的利潤收入,其淨利潤爲30億元,和2017年相比增加了近10億元。而蒙牛的業績增長有着獨特的背景,在2018年中蒙牛對自己在海外的投資加速,在不少國際賽事中都出現了蒙牛的身影。在世界盃的時間段內,蒙牛的銷售額大幅度提高,也是它投資理念的體現。

  伊利的業績公告比蒙牛要早上很多,在2月份就對外發布了自己的“成績單”。伊利在去年的營收入爲790億元,要比蒙牛多出100億元的收入。而在利潤對比中,伊利的比例就更大一些,比蒙牛多出了34億元的利潤收入,爲64億元。從增速角度考慮,伊利和蒙牛之間的營收入差額是顯現出擴大的趨勢。2017年時伊利在營收入上勝出蒙牛80億元,比較去年要少上20億元。

  兩家的“恩怨”和營收入差額原因

  蒙牛和伊利之間的競爭是從成立之初就開始的,蒙牛的創始人牛根生原先也是伊利的員工,更是高管之一。在1999年時因爲和伊利董事長鄭俊懷間的衝突,牛根生被逼離開了伊利,同一年就成立了蒙牛。在2007年時蒙牛在營收入上超過了伊利,牛根生也算了結了心願,在2011年時離開了管理層,但是兩家的“恩怨”卻一直持續了下來。

  因爲當初的三鹿事件,國內的乳業行業面臨一場洗牌,雙方回到了原點展開競爭。在2014年之後,伊利和蒙牛之間的營收入差額擴大,直到2018年的百億營收差額也給蒙牛的高層帶來了壓力。雙方近年來在運營方面既有相同也有不同點,相同是雙方都在推出新產品取代原先的固定品牌形象,也同樣在高價位產品市場中展開競爭。

  造成兩家營收入差額的首先是是雙方的宣傳策略上。伊利在2014年之後對於宣傳的投入逐年增加,主要體現在一些熱點的節目代言之中。而蒙牛在這一方面的投入較爲固定,牛根生退出後入股的中糧集團在宣傳的投資並不多。伊利通過高額的宣傳投入提高了自己的品牌價值,蒙牛在這個無形資產方面有所落後。但最爲關鍵是在銷售市場上的區別。

  伊利2014年起對於低價市場非常重視,同時被伊利內部提高關注的還有三四線城市市場和農村。伊利在相關區域內展開了大面積的推廣活動,如今伊利的高額營收入中很大一塊就是來源於這部分的市場。電商銷售在這一塊起到了同樣的作用,伊利的網絡銷售也在加強。蒙牛在2017年時認識到差額原因後,也在加大相關方面的投入,對於潛力巨大的農村市場加大了投入。

  蒙牛能否再次實現逆襲?

  蒙牛在創立之後,曾經在2007年時完成過一次對伊利營收入的逆襲。如今的市場背景和內部管理高層都發生了變化,不變的只有熟悉的競爭對手,蒙牛還能不能趕超伊利的營收入也是外界關注的對象。從近2年的營收入增長情況來看,雖然雙方的營收入差額在擴大,2018年中提高了20億元,但是蒙牛的增長速度也在提高,表明其運營方向還是正確的。

  蒙牛在去年對於宣傳和海外佈局的投入資金正在增加,這也是蒙牛去年的利潤增幅和營收入不匹配的原因。相信在加大投入之後,蒙牛還是有機會趕超伊利的營收入。實際上兩家企業作爲國內乳企的代表,其產品質量和水平也是關乎大衆的健康安全,兩家的競爭也會讓彼此質量提高,繼續推動國內乳業的發展。

  網友們對於蒙牛和伊利的發展有什麼看法呢?你又會選擇伊利還是蒙牛呢?歡迎在下方評論中留言討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