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是我阿姨刊登在〈青年日報〉副刊中一篇小故事。

※故事是描述阿姨對我外公的回憶, 由於個人感觸極深,於是分享給各位讀者們,希望大家能喜歡。

※我阿姨筆名乃依雲

◎依雲

 一個個白白胖胖的芝麻湯圓在沸水中翻滾,加入一大匙酒釀,一粒粒糯米迅速分散並開始與湯圓共舞。數分鐘後,一碗酒釀湯圓隨即上桌。這道傳統美食,每年冬天總要祭幾回我的五臟廟。事實上,與其說這是滿足口腹之慾,不如說我是在咀嚼一段記憶。

 或許因我是家中第一個孩子,也或許因我較乖巧懂事,從小父親就最疼愛我。父親總是帶著我參加各種朋友聚會或學校老師自強活動,因此在記錄成長的照片中,盡是父親牽著小小的我在各風景區的留影;大學聯考放榜第一天,父親甚至迫不及待地帶著我騎一個多小時的機車到外地看榜單;當年負笈北上,父親依然陪著我到學校註冊、安頓住宿;在異鄉求學期間,仍經常收到寫得一手漂亮毛筆字的父親的家書,雖僅是簡單的提醒要喫飽穿暖等話語,但已撫慰了思鄉情切的心。

 畢業後,留在臺北工作的我逐漸在此落地生根,父親心中是否藏著失落感不得而知,但每次回鄉,父親總要再三詢問火車到達時刻,即使再晚,仍要親自騎著機車到火車站接我。數天後,再騎機車送我到車站,看著我走進北上月臺才返身。

 猶記得在回家的幾天裡,父親總會在清晨把我輕輕喚醒,隨後頂著凜冽寒風,騎機車載我到菜市場喫一碗熱呼呼的酒釀芝麻湯圓。坐在簡陋的桌椅上,不善言語表達的父親與我總是靜靜地喫著,沒有過多交談,但我知道這是父親表達愛的方式。多年過去了,早已不記得那家攤位的酒釀湯圓是否美味,只記得我享受著與父親相處的時光。

 時光荏苒,在臺北成家立業三十年,當年的異鄉已成另一個故鄉。雖然至今仍常搭火車返鄉探望父母,但九十一歲高齡、滿口假牙的父親早已無法騎乘機車接送我,也再無法咀嚼湯圓,但當年與父親一起滿足地喫酒釀芝麻湯圓的情景,卻永遠留存在我的記憶深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