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的漆黑山路、一样的亢奋心情。

前天才在金针山下分享完行动学习的一些经验,

此刻我又再次奔驰在台九线的蜿蜒上......

 

我老想著这几届被我带的孩子们,

虽然你们早已非常努力、非常优秀了,但为师的总想:

我再强大一些,绝对可以把大家教得更好!

我总是期许大家要像海盗一样的学习,

当然作为你们师傅的我,也会像海盗一样地学、一样地教!

 

有哪个海盗知道宝藏就在前方,还会客气的呢?

抢~

抢每一个学习的机会

抢每一次激荡的可能

抢每一种成长的契机

于是,这往返一座山的距离,也就不再那样的远了~

我要登上光明顶学武功心法,回来教我的徒弟们。

 

___好吧,我是分隔线___

 2014/07/03。炎热。

一早,兴奋驱使著我一路朝研习会场去。

只是,这路途怎么越来越熟悉......

我勒!草衙一路、前镇高中、五甲市场啊!

「学思达教学社群自主研习高雄场」的地点,原来就在我高中母校附近。
  


回想,

年少轻狂的岁月,庆幸自己遇到的老师都真心相待,迷途也才来得及回头!

大概就是这样「曾经被真心对待过」的缘故吧?

总提醒著从事教职的自己也要如此真心以对。

 


IMG_7572  
踏入福诚高中校园,

一张学思达自主研习海报,清楚的路线指引我前进~

恩,果然是光明顶啊!一路直上三楼,许多老师早已到达。

场地布置用心,各分组桌牌、成员名牌、研习用具,皆已备妥。

学员三三两两交谈,尽是愉悦、讲师们聚集再次确认,展现谨慎。

录影设备架设早已完成、直播设备活动自如,前方投影著主题:「学思达」

IMG_7540
 

这就是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这是一场自发性、由老师们自办的研习。

从被喂养指派到自主发想进行的研习,这也正是翻转的概念!

所有的讲师、学员和我一样是第一线老师,

同时是想更精进的教学者,也是积极的学习者。

 

进成老师开场时说,

「我们这些讲师,都是素人、都是很想分享的素人,没有分享很痛苦(笑)。

其中有些人是这一生第一次当讲师的,为什么要站出来?

那是因为在彼此的心中,

都有想要改变教室里风景的念头、

想提升教学技术的期待、

想引领孩子看见更美的成长。

而这需求与想望,在每一次的谈话激荡中,越加澎湃、加增,

伙伴们开始愿意把自己在教学里的一点点心得与大家分享,

基于吸引力法则,于是我们就一起坐在这里了,伙伴感动吧?」

 

我超感动的啊!

 

「当然尝试改变,不会一帆风顺。

但是当你看过孩子学习时发光的眼神

只要用心看过一遍你会想继续看见它!」

进成老师说这些话时,眼睛也发著光啊!

 

这也是自己不断告诉自己的:

因著孩子的独特性,当教学者的我必须不停地修正自己的教学。

这会是个动态的微调,以适合自己课堂上的学生学习需求。

因此,不只学生的学习需要学思达,老师的教学也该学思达。

 

[什么是学思达?为什么要学思达?]

在正式课程开始前,进成老师要我们能随时切换我们的身份:

教师的观察、学生的思考。

 

接著,进成老师举连桌椅都有差异化的例子让我们一起思考:

「孩子们每天来学校的学习准备、学习心态或情绪是否也都有差异呢?

而身为教学者的我们,有没有随著孩子的学习需求作调整呢?

还是对每个班、每个学生,都使用同一套教学内容?」

 

如此,教学者难道不应该更加谨慎吗?

 

进成老师进一步问著:

「那为什么要学思达呢?那是因为我看见了一把解决课堂问题的钥匙、

但无法解决全部的课堂问题,所以我愿意每天做微调修正,

同时我更愿意分享给更多伙伴,一起让孩子的学习更好。」

IMG_7545 


我一边记著,一边想:

我们透过自我学习的动力、与伙伴们讨论分享,进而让自己的课堂风景改变。

透过教学与学生互动、连结,并且达到相互成长。

很美啊~

 

「听到这里,应该不会有人在想:怎么没有张辉诚老师吧?

各位在座的每一位可都是张辉诚老师喔。」

进成老师介绍完今日课程后,看似神来一笔的玩笑话,却是最核心的提醒。

 

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机制,而这个课堂改变的机制,就是「学思达」!

 

我心想,是啊!

让教学者与学习者,都能进行动态的「学习探索、思考讨论、表达分享」。

学思达的精神就是如此。

能把握这样的原则,回头审视自己面对的孩子,调整最合适现场的方式,

这才是每一个教学者该追求的心法

 

每一位在场的老师都是课堂改变的重要角色。

改变,永远没有准备好的时候,所需要的只是一颗愿意的心。

 

[许永清:许奶爸的破冰桌游]

三张卡、一支笔、一颗愿意的心。

人称许奶爸的永清大哥,

带领著我们一起进行一个不困难却很有意思的破冰桌游。

访谈卡:两个一组,互相访谈,写下对方基本资料。

期望卡:写下你对本次研习活动的期望。

涂鸦卡:画下一个代表你的动物或植物。

很神奇的,大家马上变回像高中生一样快速的进行著,

接下来轮流向同组的伙伴分享你自己手上的卡片内容。

然后进行游戏:

先选定代表自己的颜色标记物。

所有人的三张卡都面朝下,洗匀平铺在桌面上,依序翻卡。

若出现三张同一位伙伴的卡,必须抓取代表该伙伴的颜色标记物便得分。

这游戏虽然简单,但大家可都玩得很激动啊!哪里还有陌生感~

这游戏可以如同讲师说的运用在带新班或辅导上,一定超有效果。

更棒的是,我那颗驽钝的脑袋,

此时却灵光乍现般的想到可以延伸在国语及社会课程上。
IMG_7549

   

[吴明亮:阿亮师的作文桌游]

当我还在因为联想到可以运用的方法开心不已时,

阿亮老师马上紧凑地展开第二堂课,让我们实际感受一下,

如何把语文的听说读写练习,透过桌游工具在教学中进行。

首先我们一起看了张辉诚老师的「张小噜西游记」,

也体会一下生活中其实无处不是写作,

 

我想:

既是如此,那教阅读、教写作不就更该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吗?

 

接著运用的工具是“DiXit”这套桌游,

但我们不玩这游戏,只拿它画风精美的卡牌使用。

我们将卡牌洗匀每人发六张,选择一张最有感觉的依序放在桌上。

接著组员依序、依据自己的卡面、依据自己的想法,

开始说一个故事并让下一位伙伴可以接下去,

一直轮到最后一张,并且要回应第一张卡牌。

 

这真的超棒~

在说故事的过程中,自己的心情是紧张的、兴奋的、期待的......

好多的感觉一下子涌上来,脑袋里同时在想著图卡想著该怎么说?

只是阿亮老师还紧凑的提醒时间到了、换人......

IMG_7553
(第六组的故事)
 

在说故事的过程,其实很忙碌:

该怎么开始?如何用字精准?清楚描述自己的想法?

怎么衔接上一张卡的故事内容?

怎么延伸下一张卡的故事发展?

又要怎么收尾呢?

接著各组都发表各自的故事。于是我听了11个超精彩的创意故事。

 

心想:孩子如果也来玩,一定会超级投入啊!

如果是写作前的暖身活动,孩子已经练习完听说读写,

同时透过同侪的分享丰富了自己的经验,也提供同侪模仿学习的机会。

 

阿亮老师要大家用一句话来说明自己这组的故事,还不能有逗点><

而这一句话,就当做是等等向其他组别拉票积点的主要印象。

 

这其实很难!

看似拉票的机制,其实却暗藏深意。

要从发散思考的故事发展,立即回到归纳统整的主旨提要。

 

阿亮老师这样的设计提醒我,

要跳脱教学者自己的评价,转而让学习者透过自评互评的机制,

潜移默化的学会评鉴、赏析彼此的作品,最终回到提升自己的能力。

这可是各科适用的心法啊!

 

这一连串的刺激,脑袋似乎也活化了不少,

我立即联想到自己将来如果再带新班时,可以运用的延伸方式。

一整个开心!等不及要开学了啊~

 

[林健丰:健丰师的abc区分式分组教学法]

下学期一开始,我一定要找时间到健丰老师班上观课!

这是我在听完早上最后一节,健丰老师的分享后,给自己的功课。

这方法的想法细腻、操作进程掌控、即时调整的方式,

是无法在短短一个小时里完全学会的。

IMG_7555

听完概览,再自学一下(老师分享的部落格),配合实际实施后再观课修正。

应该会让孩子获得最大的益处。

 

老师让与会的伙伴们先说说可能在课室现场会遇到困扰开始,

然后让不同的组别依序说说自己所知道的「abc区分式分组教学法」。

这过程中其实让伙伴们,重新检视了自己在课堂中的问题,

并在伙伴的发言中去了解「abc区分式分组教学法」可能的解决方式。

 

透过对话,渐渐的轮廓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精准的命中核心:

良好班级经营的重要与对学生的了解掌握程度。

 

健丰老师透过缜密的座位编排、分组,

依据每次的评量阶段,微调其abc等级,而abc是相对性的区分。

包含学习主动性、人格特质、学习成就、性别组成、笔记品质、

自我管理、形成性与总结性评量的稳定度、小团体、身高......等等因素。

 

其最大用意在使学生于课堂内完成作业、读书、考试等等任务,

同时兼具异质分组时的即时协助与同质分组时的良性竞争,

教学者利用学生做题快慢不一的时间差来进行课室中央c组的辅导,

也给予b组的练习时间、a组的加深加广的自我提升时间。

 

几个重要提点:

关于讨论~

讨论时,不熟练的同学可以提问题,而熟练者分享自己的想法。

学生不可能一开始就可以顺畅地讨论,因为「讨论」也是必须训练、学习的。

这训练过程,可以从回答问题的习惯开始建立,给予每一次的成功经验。

而教学者要建立起自己教学上的提示系统,

从小阶段的练习开始,训练同学表达能力。

举例来说:

做一个简报,就该给予上台报告的sop,甚至给予一张台词,照著念。

等到孩子的信心与能力都建立了,便可以褪除鹰架,孩子也可以顺畅进行。

教学者所要做的就是密切观察学生状况,给予提醒或协助。

 

教学流程~

传统教学讲述多,对于b/c阶段同学,帮助其实不大。

除了讲述之外,要给予不同阶段的孩子有不同的学习任务。

a确认b/c的任务是否完成、然后进入a/b/c的同质竞争。

 

教学者将单元分段,进行讨论循环(异质合作),再进行问答。

于是,我们便可以透过问题,让各阶段同学都参与在课堂中学习。

秘诀在于,

将教材下降难度让c组同学可以参与,教材原本的内容就适合b组,

老师所要补充的、讲解的,都转化成问a组同学的题目。

于是,教学者将原来讲述的教材内容,

切分出三种阶段的问题,重新分配该堂课的教材内容,教师并不用多做什么。

举例操作:

阅读学习资料后,

进行所有问题讨论(此时便是异质合作,abc为伙伴关系),

开始问答(开始同质竞争,a vs ab vs b),

c组同学回答完c组问题后,就可以立即写作业、做练习。

接下来b / a组的问题回答内容,也许对c组不是那么有帮助,时间上便可让c运用。

另外要注意的是,

英数学科要先教观念才可进行问题讨论,

国社学科则可以直接阅读学习资料后进行讨论。

讨论时间3~5分钟,让学生可以更集中在问题本身做讨论。

 

健丰老师的方法,便可以在课堂进行差异化的教学,

学生也能更投入在课堂的学习。当习惯建立后,

就有可能做到课文让组长讲解、全班踢馆、提问、回答。

课堂的风景一定完全不同。

 

中午,我走向我的母校。

对街的早餐店、12路公车牌、熟悉又陌生的校园......

短暂的停留,走走怡园也看看图书馆,没惊扰谁,只找寻到自己的年少轻狂。

是吧!多了点责任与谨慎之外,我还是那个高中的自己吧!

IMG_7565

IMG_7566

IMG_7568

  
 

下午,首先登场的是阿亮老师的课。

 

[吴明亮:阿亮师的历史桌游]

利用桌游「时间轴」的概念,我们自制了本国史的历史桌游。

IMG_7573 

卡片分为两种~

年代卡:写上所有朝代及时间

事件卡:每个朝代写三个事件或人物

卡片内容~

出题面:朝代、人物、事件

答案面:人物事件+年代

初阶玩法~

先玩年代卡,再玩事件卡。

每人发四张,其余放在牌堆,依序放入正确位置,

若有放错的牌,要调整至正确位置,然后从牌堆抽一张牌,

先将手牌全部脱手者获胜。

进阶玩法~

把年代卡和事件卡混合后,全部发给玩家。

指定一玩家先出牌,第一张牌指出年代卡,年代卡出现后才能出这个年代的事件卡。

出错的人要收回牌卡,并且向下一位玩家手中抽一张牌加入自己的手牌中,

没牌可出时喊PASS,直到游戏结束。

结算分数~手上有事件卡一张扣一分、年代卡一张扣二分、全部脱手得十分。

IMG_7574

IMG_7575 

IMG_7576
(同组的老师真是会画啊~^^)


我自己在进行游戏时就想:

以「排序的概念」来看,非常适合各学科使用。

伙伴们马上联想到可以让学生自制牌卡,配合各学科来进行。

例如:

国语:人物与作品特色......

社会:年代与特色......

更厉害的是,有老师说他们想运用在数学的因数倍数单元,

而应用问题也可以试试看。(出一张应用问题牌,让孩子出解决的方法牌)

 

虽然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但透过伙伴的集思广益、热情分享,碰撞出来的运用可真的是相当多元啊!

 

最后一堂课,

也是我这半年来经过土法炼钢、观课修正后,

依然感觉瓶颈仍在的关键:问题该怎么问?

 

[郭进成:进成师的核心问题设计]

首先老师从什么是核心问题开始切入。

进成老师说到:

核心问题是开放的,但不是天马行空的。

核心问题可以是一个学期的主轴,也可以是一节课的主轴。

核心问题是跨越学科的、是与能力有关的。

   

接著谈到,在核心问题确认后,要确定单元问题

单元问题是用来协助理解核心问题的。

 

最后才是具体问题

通常都是封闭式的、是用来理解学科基础的提问。


IMG_7585
 

问题的设计原则~

要给予「阶梯」、给予学生往上挑战的可能性。

设计问题要依据自己教授的立场、学习目标而定。

设计时要中性叙述而付有引导性,别刻意忽略封闭式的问题,

我们要鼓励思辩、训练思考能力,但不要忽略基础的理解。

问题的设计让学生有所感,才能进一步变成学生的真正能力。

 

最终,

透过问题的设计,让课本变成最重要的线索来源,自然地投入课堂学习。

 

听到这里,又是一阵震惊,原来自己其实不会问问题!

我在想:不会问问题,又反应了什么讯息呢?

老师不会问问题,或问不到核心,

也许正表示对课程内容准备度不够、投入热情不够、专业程度不足吧?

学生在课堂上不会问问题,或不敢问,

也许正反应了对课程内容无法理解、师生彼此信任不够、专注程度不足呢?

 

听完进成老师说明「问题的特性概念配合分组」的想法后,

脑袋突然将早上林健丰老师提到「教学者将原来讲述的教材内容,

切分出三种阶段的问题,重新分配该堂课的教材内容」,

这两相对照后,我想:这不就完全整合了呢?

 

核心问题~教练~a

单元问题~助教~b/a

具体问题~经理~c

一时间,资质驽钝的我,好像突然懂了些什么......

 

自主研习结束,除了向伙伴们道声再见之外,更要说声感谢。

谢谢每一个热情的素人讲师、谢谢每一个认真的热血伙伴,

在前往伟大的航道上,看见这么多的伙伴一起向前、看见自己原来并不孤单!

 

回台东的路上,我对自己期许:

「我一定要将辉诚老师、明亮老师、健丰老师、进成老师、许奶爸......

这些高手的心法,转化并设计成适合台东孩子可以进行的模式!」

 

海贼上光明顶,

最该学的不是哪招哪式?

最该学的是那一颗愿意无私分享、不断精进教学的心。

 

 

ps:

记在千里之行前的作业补交,哈!
又是一张回程时的随手拍拍,台湾海峡的夕照好美啊~
IMG_760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