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日前公佈2018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全國各學校共計新增備案本科專業1831個,新增審批本科專業241個;同時,撤銷本科專業416個。

  鑑於高校辦學自主權,新增專業目前分類實行備案制和審批制,大部分新增專業只需教育主管部門備案即可。經統計,此輪全國新增備案的本科專業中,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機器人工程、智能科學與技術在數量上名列三甲,共計約400個;而新增審批專業中,人工智能和網絡空間安全分別有35所和25所高校設置,數量數一數二。

  如此看來,大數據、機器人、智能科技就一定是招生和就業的“爆款”嗎?其實,最新本科專業一增一減,並非熱了冷了或者換個名頭那麼簡單。

  新增專業,積蓄已久

  “智”字當頭,此次審批結果明確,包括滬上上海交大、同濟在內的各校增設人工智能本科專業。同濟大學本科生院院長、招辦主任黃一如說,“新專業的出發點,在於前瞻考量,必須要領先於社會發展的需求,這是一種方向性的事物。”在他看來,對於類似人工智能等引領趨勢的專業,尤須儘早在課堂上將基本理論及前沿發展給到學生,纔有可能培養出國家乃至世界急需的行業人才。

  事實上,報批和獲批新專業並非紙上談兵,而是水到渠成。相關高校在專業教育之前早已開始積蓄科研力量。去年1月,上海交通大學根據國家和上海市的戰略部署,搶抓人工智能發展的重大機遇設立人工智能研究院,由副校長、中科院院士毛軍發擔任院長。常務副院長楊小康教授表示,在研究院基礎上,去年9月上海交大人工智能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也通過專家組認證,從各科人才到物理資源集聚,這標誌着交大人工智能跨學科研究高地的建設計劃全面開啓。同樣,去年12月,依託同濟建設的上海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成立,同時開建“智能科學與技術”高峯學科,培養具有AI基礎研究和交叉應用能力的優秀人才。

  這一年度,上海杉達學院新增學前教育專業,這是備案數量最多的前7個專業之一,也是唯一非IT類。教育學院院長範劍華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申辦專業前,他們特意調查全國和上海幼教教師資源狀況。發現隨着幼教需求量激增和幼教行業門檻提升,目前上海學前教育專業的畢業生只能滿足幼教教師自然和非自然減員數量的一半。

  從去年起,杉達學院就已開設教育學的幼兒教育方向並開始招生,爲開設學前教育專業“預熱”。範劍華表示,開新專業也是基於各個學院已有的教學資源,比如學前教育的“養”和“育”同樣重要,杉達醫療技術學院的護理專業和康復專業的部分專業課也適用於學前教育專業。

  撤銷專業,以新求變

  與新增同時,撤銷也要給出充分理由。今年,13所普通高校撤銷了教育技術學專業,成爲服裝與服飾設計後,被撤銷數量最多的本科專業。

  “背後的原因,不是教育技術不重要,而是這個世界變化太快。”範劍華這樣說。事實上,隨着教育教學進入數字時代,過去的教育技術有些已經過時,有些成爲了教師的基本功,原本的教育技術專業自然也面臨着轉型或淘汰。

  上海理工大學教務處處長朱堅民向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透露,近年來,上理工也自主撤銷了電子商務等7個專業。隨着新一輪行業技術的更新換代,過去不少專業面臨着“越走越窄”的困境,面臨着招不到學生或是專業學生大量流失等難題。

  當然,對於高校專業增減,尤其是看似相對簡單的撤銷,不少受訪者都表示需要慎之又慎,也不能簡單跟風。理性撤銷專業,不因爲專業學生就業形勢不佳就撤掉,其實更多傳統專業需要的是轉型和升級,專業也是如此以新求變。“事實上,專業撤銷會對學生、教師產生直接的負面影響。”朱堅民說,“學校應更多對接行業和產業需求,而不是動輒撤銷十幾個專業。”

  值得關注的是,在各大高校撤銷的專業中,感覺還挺熱門的信息技術類專業也是“主要題材”。具體到各大專業,除撤了17個服裝與服飾設計、13個教育技術學專業,12個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以及11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也被撤銷,這些都是被撤數量超過10個的專業。

  一增一減,只因冷熱?

  同樣與“IT”沾邊,爲何有進有退?連日來,針對教育部公佈的全國高校專業增減情況,社會也有這樣的聲音,比如“專業變化是不是緊跟着熱門走”“哪個熱了就改成哪個名字”“會不會換湯不換藥”……

  “用新增或撤銷專業的數量來評價某個專業的冷熱,這是完全錯誤的解讀,”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爲,這樣甚至會誤導學校設置專業,以及學生選擇專業,“新增或撤銷專業需要具體學校具體分析。”

  有些新增多的專業,不乏盲目追逐、跟風舉辦的專業,有學校並沒有經過嚴密的論證。現實則是,由於同時舉辦這一專業的學校多,總招生規模大,而本校專業又沒有辦出專業特色,很快就變爲“冷門”。熊丙奇表示,近年來被撤銷的專業,有不少就屬於當初追熱舉辦的專業。他舉例說,不少大學調整專業,由行政領導拍板決策,導致有的本校並沒有能力辦好的專業倉促上馬,有特色的專業卻被砍掉或被整合,“而像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就沒有時髦、熱門的商學院、醫學院、法學院等。”

  對此,黃一如教授認爲,確實不排除個別高校可能出於招生考量做出相關專業增減。應該明確的是,高校專業發展變化不是一道簡單的“加減法”,更應該自我要求,做好這道“填空題”,真正從內涵建設上,充實教學內容,提升教學水平,將相關領域的研究力量真正傳遞並同步到人才培養過程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