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央視1套黃金時間播出尋找中國最美醫師節目,95歲高齡的王振義榮獲2018最美醫師稱號。

王振義是中國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201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終身教授,他經過八年刻苦研究,找到了一種藥,攻克了一種最危重的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

“尋找最美醫生”是由國家衛健委和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共同主辦的一項大型公益活動,通過媒體尋找、社會推薦、個人自薦三個渠道廣泛徵集候選人,今年評選出10位“最美醫生”、1名“特別緻敬”和1個最美醫生團隊。2019年是建國七十週年,王振義院士此次獲評不但因爲其在醫學上爲人類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也因爲其個人成長中充滿愛國情懷。

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M3)是最爲兇險、病情惡化最快、致死率最高的一種白血病。如果不及時治療,有90%的病人將在半年內死亡,最快的甚至只要三天。

1978年,王振義開始進行研究。當時,國際上治療M3的主流方法是化療,但患者化療後的5年存活率只有10%到15%。他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全世界首創的想法——用誘導分化的理論讓癌細胞改邪歸正!經過八年的奮鬥和探索,嘗試了無數種方法,測試了無數種藥品,王振義最終發現全反式維甲酸可以在體外將M3細胞誘導分化爲正常細胞。

1986年的一天,一個身患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小女孩生命垂危,“醫生,想想辦法,隨便什麼方法只要能救她就行”,絕望的家屬苦苦哀求。此時,瑞金醫院王振義教授通過仔細研究小女孩的病情,建議讓小女孩服用還處於試驗階段的全反式維甲酸治療。

很多人勸他說,您已經功成名就,用新葯來治療萬一有啥可就名譽掃地,還是別冒險了。但王振義說,我們經過八年的研究,我相信科學,我有信心!奇蹟出現了,小女孩只吃了一個星期左右的全反式維甲酸,病情就出現了轉機,白血病最終達到完全緩解。如今,30多年過去了,女孩依然健康地生活着。這次治療是世界公認的誘導分化理論讓癌細胞“改邪歸正”的第一個成功案例。也因此,王振義被譽爲“癌症誘導分化之父”。

去年,電影《我不是藥神》把抗癌藥推進了人們的視線。其實王振義是一位名副其實的“真藥神”,他找到攻克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特效藥”後,並沒有爲全反式維甲酸申請專利,而是樸實的希望能讓全世界所有的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患者都儘快用的起這種藥。

這種被患者稱爲“特效藥”的黃色小藥丸,只用口服就行,一盒11塊錢,即便是過了三十多年,這盒藥也只要290元,還可納入醫保,而類似的腫瘤治療藥物價格高達2萬元以上。

有一次,王振義收到一封海外來信,裏面有一張兩個陌生外國小孩的照片,原來這是一位美國母親的來信,她說自己在十多年以前生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瀕臨死亡,後來吃了全反式維甲酸後完全恢復,還生了兩個孩子,所以寄照片來表示感謝。確實,王振義的上海方案使得全世界千千萬萬白血病患獲得治癒。

此後,王振義和學生陳竺、陳賽娟等又一起創造性地提出“全反式維甲酸聯合三氧化二砷”的治療方法,使得這曾經最爲兇險的白血病五年生存率從10%提高到97%以上,成爲第一個可被治癒的白血病。該成果被譽爲“上海方案”,並被國際權威指南指定作爲一線經典治療方案,還被譽爲“新中國對世界醫學的八大貢獻”之一。

很少有人知道,王振義還立過軍功。1953年4月,王振義第二次報名參加上海市第五批抗美援朝志願醫療隊並獲批。當時在戰場醫院發現了一種前所未見的怪病,很多戰士出現咳血、頭痛等症狀,醫生們診斷爲肺結核並伴有結核性的腦膜炎,但用了藥並不見好轉。

細心的王振義發現出現這種病狀不止一人,而是一大羣人,而且當時戰士們爲了改善伙食經常在當地捕撈魚蝦,會不會是以前在文獻上看到的肺吸蟲病呢?肺吸蟲雖然主要寄生在人體的肺部,但也會跑到腦膜裏去,進而導致咳血和頭痛的症狀。

但當地醫院的醫生們從來就沒有聽說過這種疾病,所以將信將疑。於是王振義將病人咳出的血液拿到顯微鏡下觀察,果真找到了肺吸蟲卵!這一診斷幫助整個部隊和醫院及時治癒了一大批患病的戰士。爲此,王振義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軍區司令部授予二等功。

王振義是一名本土培養的頂尖學術大家,雖然從沒出國留學,但他深諳醫學科學和醫學教育的真諦,深信愛國就要爲祖國培養出人才,所以他不但自己做出卓越的成就,還創造了“一門四院士”的團隊奇蹟。

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大醫學院院長陳國強是王振義的得意門生。陳國強常說起王振義幫他修改碩士研究生論文的整個過程。王振義一遍遍修改,他就一遍遍整理抄寫,王振義先後改了10遍,近二萬字的畢業論文陳國強抄了10遍。正是導師的諄諄教誨和言傳身教,激勵着他攀登更高更險的醫學高峯。

王振義每次都堅持把自己的學生列爲論文的第一、第二作者,而把自己排在最後,甚至不參加署名,目的是讓年輕的研究骨幹承擔更大責任。1996年,他將上海血液學研究所所長的位置讓賢於陳竺,他說:“我覺得年輕人對於血研所的發展更有好處,那麼理所當然,就讓賢、讓他去領導。”他謙遜豁達、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着每個人,正是在這樣的大氣謙和的學術氛圍中,由他一手創立的上海血液學研究所逐漸成長爲國際著名的學術高地!

如今,95歲高齡的王振義仍然堅持每週四的上午進行“開卷考試”,原來每週學生們都會向王老師提供一個疑難病例,王振義就會用一週的時間搜索全球最新文獻,並思考分析製作成ppt與大家一起探討,疑難雜症到這時往往能找到線索和治療方案。他笑稱這是對自己的“開卷考試”。

最近,根據王振義教授每週四開卷考試答案梳理而成的著作《瑞金醫院血液科疑難病例討論集》第二集出版發行,大家都說這是王院士對青年醫師最無私的奉獻。

王振義常說,愛國,首先就要愛自己的事業,我這一輩子看好了一種病,而我最遺憾的是隻看了這一種病,還有很多病沒有攻克,希望我們每個醫生都要不斷學習和創新,更好地爲病人服務。

——本期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