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又到愚人節了,樓下的快餐廳都放起了《當年情》,你就知道一年一度紀念張國榮的時候又到了。

  已經整整16年了。

  最近幾年,越來越多不明事理的年輕人會在網上叫囂:

  “張國榮過譽了!”

  “如果不是他自殺,根本沒現在這麼出名!”

  張國榮因爲疾病纏身而自殺,成了衆人口中的“過氣明星一躍成名”,悼念張國榮的歌迷也好影迷也罷,甚至哪怕是我這樣的普通人,都成了媚俗跟風的代表。

  4月1日變成了噴子們最厭惡的日子,部分網友的悼念變成了噴子們口中的“矯情”,部分藝人的悼念成了噴子們口中的“討好觀衆”。

  真是無知而愚昧。

  我從不認爲自己是什麼“榮迷”,對張國榮的私生活和性取向也從不關心,甚至他的部分音樂作品也只是覺得泛泛,但是每年都能看到這麼多千奇百怪的弱智言論心裏非常感慨。

  如鯁在喉,不吐不快。

  不論你把張國榮當作一個偶像明星還是過氣明星,他在電影界的地位和成就,早已蓋棺論定:演員張國榮,是東方電影的瑰寶,是我們國家的驕傲。

  這不單單是我一個普通影迷的認知,更是無數導演,演員,影評人,和各大重量級電影獎項評委的一致認同。

  大部分年輕人對於張國榮的印象,就是他的“盛世美顏”,就是寧採臣,就是各路明星都叫他“哥哥”,對張國榮真正的傑出作品反而覺得“不明覺厲”,沒有耐心看下去。

  今天我打算從電影的角度,讓大家認識這位偉大的演員。

  張國榮先生的電影生涯可以大致分爲三個階段。

  一、初出茅廬

  1977年,張國榮作爲剛剛出道的新人歌手,初出茅廬啥也不懂,被電影公司老闆騙去演了一部名爲《紅樓春上春》的情色電影,而張國榮演的還是男一號,賈寶玉。

  這部電影是當年香港流水線上生產的典型三級片,而當年的香港電影,背後的老闆很多都是黑幫老大,發現自己被騙的張國榮想要退出都來不及退,只好硬着頭皮演了下去。

  接下來的幾年,張國榮開始飾演一些小成本喜劇,不是科班出身的張國榮,作爲電影新人可以說是進步神速,短短几部戲的工夫就已經學會了很多演員一輩子都沒有靈性領悟的基本功。

  從被騙拍情色戲,到1982年金像獎影帝提名,張國榮只用了5年。

  到1986年,張國榮的電影生涯迎來了第一個轉折點。

  這是張國榮第一次參演商業大製作電影,這也是張國榮第一部參演的票房過千萬港幣的電影。

  這部戲中的張國榮雖然全程給發哥做配角,但你能感覺到他已經放棄了此前幾年“花瓶”的偶像包袱,演戲這件事情對於張國榮來講,已經不再是圈粉耍帥的道具,而是非常嚴肅的藝術追求。

  看看下面這個表情,這是年僅30歲的張國榮。什麼偶像包袱什麼花樣美男青春無敵,在他眼裏都沒有完美詮釋角色來的有意義。你能想象現在的一個青春偶像在大熒幕上鼻涕口水橫流嗎?

  後來的張國榮漸漸擺脫低成本口水電影,1987年一連接下《英雄本色2》和《倩女幽魂》,但是總的來說,無論是呆萌書生寧採臣,還是略顯稚氣的宋子傑,在人物塑造上都顯得過於淡薄。

  張國榮還沒遇上一個有厚度,能讓他完全發揮演技的角色。

  1988年,張國榮和當時香港的當紅一姐梅豔芳合作了一部電影,讓世人第一次看到了張國榮作爲演員的藝術潛力。

  這部電影的名字叫做《胭脂扣》。

  1988年的張國榮已經是風靡全港的天王級別男歌手,甚至在東南亞都小有名氣,所以出演商業片的票房號召力是有所保障的,而商業片的錢也非常好掙,換做任何一個當紅小生,都不會願意去飾演“十二少”這樣一個貪生怕死的花花公子。

  但張國榮不同,這個時候的他已經過了剛剛入行時,享受“靠臉掙錢”的心態,反而想要追求更加深層的“名氣”。

  注意,這裏張國榮說的名氣,並不是什麼流量,什麼腦殘粉,什麼韭菜,而是有着實實在在作品爲支撐,成爲藝術家的“盛名”。

  二、熱情迸發

  在《胭脂扣》之後,演員張國榮的創作熱情被最大程度的激發出來,這個階段,有一位導演成爲了張國榮生命中的貴人。

  他就是墨鏡王,王家衛。

  1990年,王家衛還只是個小編劇,之前只有一次拍戲經驗,積極的想要籌備自己的獨立作品,而拍完《胭脂扣》的張國榮彷彿被打開了新的大門,演文藝片竟然會這樣有意思。

  一個想導,一個想演,兩人算是一拍即合。

  演電影難在什麼地方?

  並不是做好一兩個表情,一兩個動作就可以了,而是要在短短兩個小時不到的時間裏,說服所有觀衆:戲裏的都是真的。

  而內心戲豐富,無法靠着畫面的動作張力吸引觀衆注意的文藝片,就非常考驗演員的功底——也最能磨練演員的技藝。

  可以說王家衛是看着張國榮一點一點的從青澀的年輕偶像,變成了東亞影史瑰寶級的演員的。

  1990年,張國榮接下王家衛的邀約,客串《阿飛正傳》。

  在這部戲裏,張國榮像是穿上了一身“阿飛旭仔”的皮,這個角色的人格,內心戲,語言,表情,動作,都高度統一,張國榮的演繹可以說堪稱完美。

  這個略顯病態的角色本來只是王家衛請張國榮來客串的,結果張國榮這一客串,把旭仔從配角變成了主角。王家衛也給了張國榮足夠的發揮空間。

  初次合作,張國榮的表現已接近了演技巔峯。

  這部戲大牌雲集,有張曼玉、劉德華、張學友、梁朝偉、劉嘉玲,但在旭仔面前這些影后影帝外加一個歌神都顯得是“在演戲”,只有旭仔會讓你相信,在某年某月的某天,真的有個從小缺愛的浪蕩子,走在菲律賓的泥土路上,想要找到自己的生母。

  雖然這是一部非常優秀的電影,張國榮也憑藉旭仔這個角色拿下了他人生中第一個金像獎影帝,但《阿飛正傳》在票房上的失利導致了本來提上日程的續集流產,阿飛的故事,似完沒完。

  四年後,張國榮又和墨鏡王合作拍攝了《東邪西毒》。

  東邪西毒中,張國榮扮演的歐陽鋒是整個故事的紐帶,他憂鬱,自卑,自負,複雜,每一個表情,每一個動作似乎就是王家衛設想中的樣子,每一秒都複合王家衛心中歐陽鋒的變化。

  整個故事中,其他的角色都有着鮮明的目的,特徵,而只有歐陽鋒是流動的,是變化的,是矛盾的。

  這個演員,你根本沒辦法替代,就連用另外一個天才演員來替代他的設想你都沒法完成。

  但似乎每次張國榮和王家衛的合作都是多災多難,第一次合作的《阿飛正傳》票房慘淡,第二次合作的《東邪西毒》消耗太多資金,製片方給墨鏡王施加壓力要求再多弄出一部戲來,這纔有了張國榮一生中最成功的喜劇《東成西就》。

  一個是憂鬱複雜,一個是無釐頭搞笑,張國榮將兩個完全衝突的特質,都表現的淋漓盡致。

  然而坎坷和挫折似乎在貫穿着張國榮和王家衛合作的始終,他們最後一次合作是1997年的《春光乍泄》。

  對於張國榮來說,這是一部一言難盡的電影,一方面這部電影給他拿下來連同香港金像獎、臺灣金馬獎、戛納電影節三個影帝提名;但另一方面爲了拍這部戲,他還因爲細菌感染,患上了嚴重的腹瀉,險些喪命。

  而且王家衛在這部戲的“輿論”控制上,做的也有些出格,現在看來似乎有強行將偉仔和張國榮牽成情侶的意思。

  你可能會問,爲什麼王家衛這麼折騰,張國榮還要和他合作呢?

  原因很簡單,因爲只有王家衛能有這麼迷人的故事,也只有王家衛能有那麼迷人的角色,只有這些角色和故事,才能滿足張國榮高漲的創作熱情和苛刻的藝術追求。

  張國榮和王家衛的完美拍檔,始於《阿飛正傳》,終於《春光乍泄》。這裏並不是說他離了王家衛就不是好演員了,而是97年之後,再沒有像阿飛,歐陽鋒,和何寶榮這樣的複雜角色,讓張國榮去盡情演繹了。

  在於王家衛持續保持合作的空檔期間,張國榮親赴大陸,出演了一部大陸和香港合拍的電影。

  不用多做介紹,大家一定都知道。

  1992年,在張國榮的演技和聲勢都達到巔峯時,他沒有選擇拍商業電影圈錢,而是趕往內地,拍攝了這部當時在外人看來費力不討好的《霸王別姬》。

  爲了這部戲,被整個香港捧在掌心的張國榮,喫了多少苦頭,只有他自己知道。

  當年的張國榮的京劇顧問,程派青衣張曼玲形容他爲“以神韻領會”,無論是《霸王別姬》中的戲中戲,還是故事本身表現出來的喜劇張力,張國榮的表演都無法超越。

  對於一個毫無京劇功底的香港演員來說,即便是身爲戲劇天才,背後付出了多少的汗水,可想而知。

  《霸王別姬》是整個華語影壇無法超越的巔峯之作,集合了當時兩岸最好的導演,最好的演員,最好的劇本,最好的攝影,最好的配樂,上演了最好的華語電影。

  而張國榮,成了這部電影的靈魂。

  “沒有張國榮,就沒有《霸王別姬》啊。”陳凱歌在採訪中多次反覆的這句話,每個字都是在提醒着人們張國榮對這部戲做出的貢獻。

  這部電影到現在,已經有25年的時間了。

  但是現在的人看這部電影,看不到藝術,看不到劇情,看不到成就,就連歷史動盪都看不到。

  他們只看到了程蝶衣的癲狂,性取向,這些標籤無一不被好事者解讀爲張國榮的“本色出演”,甚至程蝶衣的自刎,也被莫名其妙的和張國榮的自殺聯繫在了一起。

  這讓我覺得非常荒唐滑稽。

  與其說程蝶衣成就了張國榮,倒不如說張國榮成就了《霸王別姬》。程蝶衣呈現出來的幻滅,偏執,憂鬱,和張國榮本身的性格並沒有太大關係,這只是他作爲優秀演員的有力證據,僅此而已。

  爲什麼這麼說?

  因爲電影角色程蝶衣的性格和電影演員張國榮本人沒有絲毫重疊:程蝶衣尖酸刻薄,自卑而自傲,他骨子裏的偏執甚至到了野蠻和不講道理的程度,但張國榮真人是這樣的嗎?

  張國榮年少成名,成星之路可以說是順風順水,待人接物無不是謙謙君子之風,無論是作爲歌手還是作爲演員都有着極高的天賦,合作過的導演和演員沒有一個差評,去世之時整個華語影視圈哭聲一片,導演,演員,甚至攝影都如此。

  你要說他們都和張國榮有着多深的交情?不見得。

  這些自發的悲傷緬懷,其實正是對哥哥人品的註解。

  而爲了強行編一個故事,把程蝶衣和張國榮形象重疊在一起,除了博人眼球外沒有任何意義,這樣的詆譭對於演員張國榮來說太不公平。

  “我從未覺得自己是程蝶衣,他過的太慘了。”——張國榮

  《霸王別姬》可以反映出張國榮在創作巔峯時候的狀態,那就是作爲演員的他,在影院燈光亮起之時就消失在熒幕中,而觀衆卻恍然還在戲中不肯出來,非但如此還要強行給他加戲。你要問張國榮怎麼說,他也覺得很無奈啊,演技太厲害也是錯誤?

  三、商業電影

  如果一定要說張國榮的電影生涯有什麼遺憾的話,那就只能是他拍的商業電影了。

  張國榮一生拍過近60部電影,其中有過半數都是商業片。而他的商業片主要分爲三種類型。

  第一類,就是和吳宇森,周潤發合作的黑幫動作大片。

  從《英雄本色》開始,到《英雄本色2》,再到《縱橫四海》。只可惜這類大製作黑幫片,張國榮只是作爲周潤發的配角,而不是第一男主角。

  第二類,就是賀歲喜劇電影。

  《家有喜事》、《花田喜事》、《大富之家》、《金玉滿堂》等等。這類電影都屬於羣像戲劇,雖然張國榮始終發揮着穩定的演技,但由於劇本類型限制,成就有限。

  第三類,就是以《倩女幽魂》,《白髮魔女》這樣類型的古裝戲了。同樣由於題材限制,這類電影也很難大賣。

  張國榮的商業電影生涯,缺少一部由他領銜主演的超級商業大製作。

  我想這也是爲什麼普通民衆自發紀念張國榮這個行爲,總是被人陰陽怪氣的諷刺的最大原因。

  因爲張國榮先生長期以來多以文藝片見長,商業片少有領銜擔綱,偶有超級製作也是作配,很多既不懂音樂也不懂電影更不懂藝術的噴子們看到了,立刻就有了酸話。

  這個點已經成了網絡噴子們噴無可噴之下,強行挖掘的集火點:

  “張國榮嘛,算什麼巨星,不過給周潤發作配而已!”

  無知者無畏,無恥,荒唐,又可笑。

  以張國榮在97年之後的票房號召力,行業地位,藝術成就,只要是他想,他想要接到商業鉅製實在是太容易了。

  而且年齡也不是問題,97年香港迴歸,張國榮那時纔剛剛年過40。成龍60多了還在拍動作大片,施瓦辛格、史泰龍都70多了還能出來扛槍拍《敢死隊》。

  張國榮在商業片上的遺憾,完全是因爲他本人對於商業片興趣缺乏,97年後,張國榮進入了對演技的突破探索階段,所以刻意挑選那些具有挑戰性的劇本。

  在演過47部電影之後,尤其是《霸王別姬》這種華語巔峯後,張國榮的東亞電影瑰寶稱號,早已實至名歸——任何電影角色,只有他不想演的,沒有他演不好的。

  但是非常可惜,張國榮先生的電影生涯,就像是一部華麗的史詩級交響樂,剛演奏完偉大的前半程,卻在46歲那年,戛然而止。

  我們再也看不到他後半程的演出了。

  張國榮自殺的原因衆說紛紜,這裏我們就不具體說了,我只想問三個問題:

  作爲一個奉獻瞭如此多部經典電影的人,張國榮算過譽了嗎?

  如果他當年沒有自殺,他現在就不是最偉大的華語電影人之一了嗎?

  如果他當年沒有自殺,快樂的活了下來,直至未來壽終正寢,紀念他的影迷們,就不會像今天這般沉痛了嗎?

  現在回想起2003年的4月1日,我還是覺得很不真實。

  當年我還在讀書,但張國榮早就是天王巨星,當時因爲年紀輕輕,無法理解他的電影作品,只知道他在英雄本色裏帥呆了,在倩女幽魂裏運氣真好能抱王祖賢。

  我還能記得當時我那兒天氣很糟糕,日子又很無聊,老師們在講臺上羅裏吧嗦講個不停,4月1日的下午已經有傳言,我也沒當回事兒覺得肯定是瞎扯,是愚人節的謠言,當明星這麼開心誰會跳樓啊,看起來那麼嚇人。

  結果4月2日,新聞30分也播了張國榮去世的消息。

  當時不覺得難過,只覺得可惜,才46歲。

  後來我長大了,接觸到了張國榮的電影,才知道這個世界失去了什麼:這是整個華語電影的損失,是整個世界電影的損失。

  世事無常,沒有如果。

  張國榮離開我們16年了,這16年,如果他還活着,又能貢獻給我們多少精美的傑作,能留下多少傳世的作品,我不敢多想,每次只能感受到心痛和嘆息。

  所以每年4月1日這天,我都要重溫一次他的電影傑作,僅此而已。

  如果你不瞭解他,你正好可以趁着這個機會,學着欣賞我們華語電影的瑰寶。

  至於那些愚昧的,無知的,優越感爆棚的,談起張國榮就一臉嘲弄的人,至少你們可以學會閉嘴。

  霍金和李敖去世了,我們紀念一下,你們嘲諷我們科盲、文盲;

  張國榮忌日到了,我們紀念一下,你們嘲諷我們跟風。

  到底怎樣,你們才能滿意?!

  紀念明星,就是戲子家事天下知,學者孤墳無人問。

  紀念科學家和文人,總算是可以了吧,結果成了科盲、文盲沒資格,

  喜歡小鮮肉,就說膚淺沒深度;喜歡張國榮,一代電影藝術家,沒問題了吧,結果說跟風媚俗。

  全世界就你一人最清醒,就你最高貴,就你最冷豔。

  網上一搜,什麼張國榮過譽了沒,張國榮不自殺還能不能這麼紅,什麼張國榮活到現在還能不能這麼紅,各種智障問題到處都是。

  不堪入目。

  我明確的告訴你,憑藉張國榮的藝術成就和藝術追求,他沒有過譽!不論是怎樣的讚美都不爲過!

  他如果活到現在,依然會是電影界的瑰寶。

  甚至我想過,如果沒有抑鬱症,如果一直健康,以張國榮對電影藝術的追求,會不會去轉行當導演,會不會成爲國內一流的執導者?

  現在,張國榮也只有在4月1日這天被人提及罷了。

  如果他健康的活到現在,那可就遠不只是4月1日一天的熱度了。估計他隨便的舉手投足,生活小事,電影預告,都會隔三差五出來,佔據頭版頭條。

  這一切都無從得知。

  逝者已矣。

  - END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