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雖說同等cell SLC只能放1bit,mlc也只能放2bit啊,tlc才3bit,按道理來說,製程問題已經解決了,在10+nm的製程下可以容納更多的晶體管,MLC和TLC那種不穩定的制式應該被淘汰,但是SLC好像漸漸消亡了,連現在主流的U盤都成了TLC的,寫入那個慢啊,上次幫一個女生裝機,用金士頓(正版)備份重要資料,結果打開居然亂碼,最後才發現那是萬惡的TLC,誰能解釋一下到底SLC貴在哪裡,相比數據的穩定性快速傳輸等優點,不應該被如此邊緣化,市面上已經很難找到SLC flash的U盤了,SSD也被MLC TLC瓜分差不多,誰能解釋一下


看到這個問題然後發現之前截了個圖沒發表,然就再截了個圖,一是表明MLC和SLC價格差距,而是這段時間NAND的確降價了。


如果目前全球的所有SSD介質全部用SLC生產,其成本一樣可以下降到接近TLC的程度。其實TLC甚至QLC的大行其道是典型的商業邏輯使然。

想像如下過程:一開始大家都只生產SLC,但是新技術剛開始價格太貴,市場接受度不高。

這個時候有一家生產商發現採用MLC後成本大幅下降,雖然壽命下降,但是低價格畢竟可以快速佔領市場,除了一幫整天沒事瞎研究的屌絲窮鬼,誰管什麼SLC、MLC,大部分人的理解力只停留在機械硬碟和固態硬碟的區分上。

於是這家一合計,開始把產能轉移到MLC上並迅速佔領市場。於是其他廠商不得不跟進。在所有廠家都在生產MLC時,必然又有廠家開始考慮新的降低成本的方式,於是TLC出現。於是QLC出現。

那麼有人就問了,既然如此,那麼QLC之後是不是還會繼續提高單元存儲位元組數來降低成本呢?答案是基本不會。

一則從SLC發展到QLC,讀寫壽命已經大幅惡化到普通用戶也會注意到的程度了,也就是說,價格和產品性能的妥協進入了一個平衡點。繼續提高存儲能力將導致產品體驗無法被用戶接受。二則替代的新介質已經出現,廠商會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新介質的研發及量產上。
利益相關:某快閃記憶體公司職員。實際情況是MLC/TLC快閃記憶體都可配置為SLC模式使用。在此配置下基本可直接當作「本來就是SLC」.

出於壽命等考慮也會臨時使用folding模式(可視為將兩個MLC塊配置為SLC mode再合併成一個MLC塊使用)。

對數據保存有特殊要求的場合也有時會全部使用SLC模式,例如google 就有此做法。——————更新回複評論內容:我在上面已經說了所有TLC/SLC 都可當作SLC 使用(容量會變小)。舉例而言,用以存放firmware 的塊一般都會以SLC來寫入固件。


猜想是廠商的一種營銷策略。理論上如果使用同樣的工藝,平均分配產能,相同容量的SLC成本不應高於MLC的2倍,TLC的3倍。印象裏SLC的價格一直很堅挺波動不大,而快閃記憶體價格大跳水發生在MLC工藝普及之後,廠商優先安排產能進行MLC的生產,提供大量廉價快閃記憶體佔領市場份額甚至和傳統機械硬碟發生正面競爭,而對SLC有特殊要求的往往是工業軍事等高端領域,需求量比較穩定不需要大量增產,所以出貨比例一直在減小,相對的生產成本高出大量出貨的MLC很多,廠家也維持較高的售價來保證這塊的利潤
另一種的「劣幣驅逐良幣」.
SLC讀寫快, 擦寫壽命是MLC的十倍左右. 但是價格高, 用戶選擇MLC, TLC, 導致廠商減產SLC, 轉向生產MLC, TLC, 規模效應使SLC成本僅一步拉高, 逐漸被邊緣化. 另外現在電子產品更新太快, 也不大需要那麼長的壽命了. MLC, TLC也不都是那麼不穩定, 同樣容量的產品也是分等級的, 據我瞭解U盤的用料通常是這類產品中等級比較低的. 也要看U盤的生產廠家, 山寨的就不好說了.
製造工藝決定成本
同樣的大小的一個快閃記憶體,製造成本一樣,SLC只有1G,MLC有兩G,你說生產商會賣哪個?當然當2G賣價格更高咯。雖然SLC比MLC的性能好,但是MLC也不是不能用,用了也不是比SLC差很多,價格卻便宜很多(單位比特),所以沒人願意賣SLC
因為SLC速度非常快,而且壽命最長大概可以插入電腦十萬次。TLC速度最慢,最多可以插入電腦1000。很多商家用這種方法來賺錢,給我們TLC。不信的話去維基百科查快閃記憶體盤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