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虽说同等cell SLC只能放1bit,mlc也只能放2bit啊,tlc才3bit,按道理来说,制程问题已经解决了,在10+nm的制程下可以容纳更多的晶体管,MLC和TLC那种不稳定的制式应该被淘汰,但是SLC好像渐渐消亡了,连现在主流的U盘都成了TLC的,写入那个慢啊,上次帮一个女生装机,用金士顿(正版)备份重要资料,结果打开居然乱码,最后才发现那是万恶的TLC,谁能解释一下到底SLC贵在哪里,相比数据的稳定性快速传输等优点,不应该被如此边缘化,市面上已经很难找到SLC flash的U盘了,SSD也被MLC TLC瓜分差不多,谁能解释一下


看到这个问题然后发现之前截了个图没发表,然就再截了个图,一是表明MLC和SLC价格差距,而是这段时间NAND的确降价了。


如果目前全球的所有SSD介质全部用SLC生产,其成本一样可以下降到接近TLC的程度。其实TLC甚至QLC的大行其道是典型的商业逻辑使然。

想像如下过程:一开始大家都只生产SLC,但是新技术刚开始价格太贵,市场接受度不高。

这个时候有一家生产商发现采用MLC后成本大幅下降,虽然寿命下降,但是低价格毕竟可以快速占领市场,除了一帮整天没事瞎研究的屌丝穷鬼,谁管什么SLC、MLC,大部分人的理解力只停留在机械硬碟和固态硬碟的区分上。

于是这家一合计,开始把产能转移到MLC上并迅速占领市场。于是其他厂商不得不跟进。在所有厂家都在生产MLC时,必然又有厂家开始考虑新的降低成本的方式,于是TLC出现。于是QLC出现。

那么有人就问了,既然如此,那么QLC之后是不是还会继续提高单元存储位元组数来降低成本呢?答案是基本不会。

一则从SLC发展到QLC,读写寿命已经大幅恶化到普通用户也会注意到的程度了,也就是说,价格和产品性能的妥协进入了一个平衡点。继续提高存储能力将导致产品体验无法被用户接受。二则替代的新介质已经出现,厂商会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新介质的研发及量产上。
利益相关:某快闪记忆体公司职员。实际情况是MLC/TLC快闪记忆体都可配置为SLC模式使用。在此配置下基本可直接当作「本来就是SLC」.

出于寿命等考虑也会临时使用folding模式(可视为将两个MLC块配置为SLC mode再合并成一个MLC块使用)。

对数据保存有特殊要求的场合也有时会全部使用SLC模式,例如google 就有此做法。——————更新回复评论内容:我在上面已经说了所有TLC/SLC 都可当作SLC 使用(容量会变小)。举例而言,用以存放firmware 的块一般都会以SLC来写入固件。


猜想是厂商的一种营销策略。理论上如果使用同样的工艺,平均分配产能,相同容量的SLC成本不应高于MLC的2倍,TLC的3倍。印象里SLC的价格一直很坚挺波动不大,而快闪记忆体价格大跳水发生在MLC工艺普及之后,厂商优先安排产能进行MLC的生产,提供大量廉价快闪记忆体占领市场份额甚至和传统机械硬碟发生正面竞争,而对SLC有特殊要求的往往是工业军事等高端领域,需求量比较稳定不需要大量增产,所以出货比例一直在减小,相对的生产成本高出大量出货的MLC很多,厂家也维持较高的售价来保证这块的利润
另一种的「劣币驱逐良币」.
SLC读写快, 擦写寿命是MLC的十倍左右. 但是价格高, 用户选择MLC, TLC, 导致厂商减产SLC, 转向生产MLC, TLC, 规模效应使SLC成本仅一步拉高, 逐渐被边缘化. 另外现在电子产品更新太快, 也不大需要那么长的寿命了. MLC, TLC也不都是那么不稳定, 同样容量的产品也是分等级的, 据我了解U盘的用料通常是这类产品中等级比较低的. 也要看U盘的生产厂家, 山寨的就不好说了.
制造工艺决定成本
同样的大小的一个快闪记忆体,制造成本一样,SLC只有1G,MLC有两G,你说生产商会卖哪个?当然当2G卖价格更高咯。虽然SLC比MLC的性能好,但是MLC也不是不能用,用了也不是比SLC差很多,价格却便宜很多(单位比特),所以没人愿意卖SLC
因为SLC速度非常快,而且寿命最长大概可以插入电脑十万次。TLC速度最慢,最多可以插入电脑1000。很多商家用这种方法来赚钱,给我们TLC。不信的话去维基百科查快闪记忆体盘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