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豪威從紐交所私有化退市,之後開始了「賣身」之旅。幾經周折,在資本的推手下,技術轉移的誘惑下,豪威終於「賣身」成功。

韋爾股份長達數月的並購事項,終於塵埃落定。美國證監會審核通過、中國證監會審核有條件通過韋爾股份收購北京豪威事項。

韋爾股份主營為半導體產品研發設計,產品覆蓋移動通信、車載電子、安防、網路通信、家用電器等應用領域。而通過對北京豪威的收購有助於韋爾股份將實現CMOS圖像傳感器高中低端產品的覆蓋,而CMOS圖像傳感器市場在智能手機、汽車、安防等的推動下,景氣度較高,有望成為韋爾股份業績增長的新動本該是個利好消息,然而迎接韋爾股份的卻是股價大綠,主力出逃。

//

持續減持的韋爾股份

//

今日,韋爾股份復牌。伴隨而來的消息是其收購豪威的重大資產重組已經獲證監會審核有條件通過。不過,5月7日其股價卻下跌了4.98%。

雖然其股票評級最近3個月、6個月、及一年都是買入評級。然而市場對該股票大多看空,主力流出較多。數據顯示,最近5日,股票主力多是減倉,僅4月30日增倉620萬元。

此外,本次韋爾股份收購事項要從2018年5月開始,彼時,韋爾股份的股價為30元/股左右, 2019年2月開始股價迅速上漲,目前已到52元/股的高位。

據顯示,僅2019年4月29日,韋爾股份高管虞小榮(董事長虞仁榮的兄弟姐妹)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減持7.36萬股,交易均價為36.04元。

中美證監會放行,韋爾股份150億「蛇吞象」 塵埃落定,反大跌 財經 第1張

圖片來源:東方財富Choice數據

韋爾股份於2017年5月4日上市,彼時募資凈額為2.413億元,截至2019年3月31日其資產總計為55.77億元,總市值為228.17億元,凈資產為17.25億。

據瞭解,2018年9月11日,韋爾股份收購北京豪威的方案落地時,從體量來看,北京豪威的資產總額幾乎是韋爾股份的5倍,凈資產幾乎是8倍,典型的「蛇吞象」。

//

走向衰落的豪威

//

據瞭解,北京豪威是一家註冊於北京的有限責任公司(中外合資)。北京豪威的主營業務通過其OmniVision Technologies,Inc.,(下稱「美國豪威」)開展。美國豪威原為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公司,於2016年初完成私有化並成為北京豪威的全資子公司。

美國豪威是一家數字圖像處理方案提供商,主營業務為設計、製造和銷售高效能、高集成和高性價比半導體圖像傳感器設備,其Camera Chip和Amera Cube Chip系列CMOS圖像傳感晶元廣泛應用於消費級和工業級應用,具體應用包括智能手機、 筆記本、平板電腦、網路攝像頭、安全監控、娛樂設備、數位相機、攝像機、汽車和醫療成像系統等。

但近幾年來,美國豪威技術水準逐漸被對手超越,其市場競爭力開始下降,伴隨著的是其業績下降。

高端市場方面,資料顯示,在2011年之前,美國豪威是圖像Sensor市場的龍頭企業,但隨後幾年逐漸被索尼和三星超越。據悉,索尼是在其手機、電視等消費電子業務下滑後,把圖像Sensor作為其重振集團的主要業務,開始有了跨越式的發展。2012年後開始迅猛增長非常迅猛。 而三星也是在其手機業務下滑後,開始著力發展供應鏈相關業務,包括晶元、熒幕、攝像頭等。其中在圖像Sensor上也是奮起直追。之後兩家在Sensor市場均領先美國豪威。

低端市場特別是在5M以下市場,也被Hynix、格科微、思比科、奇景等中韓廠商的蠶食。

高端市場被擠壓,低端市場被蠶食美國豪威的優勢地位被逐漸式微,開始走向衰落。資料顯示,在被索尼超越後,北京豪威的市場佔有率在2015年跌到了16%左右,排名世界第二,三星以15%的佔比,排名世界第三。

盡管如此,作為一家世界級晶元研發設計和銷售企業,美國豪威的技術在中國仍有很大市場。而從這次收購案來看,如果收購成功,對中國半導體技術積累,對上下游產業鏈均有促進作用。

當然,也是因為其在技術上已經跌出第一梯隊,所以美國沒有干涉中資收購豪威。

//

第一次被並購

//

數據顯示,2010-2014 年,大陸半導體市場需求佔全球比重分別為42.40%、47.70%、54.10%、55.80%和59.30%,佔比逐年上升,大陸已經成為全球半導體主要市場。

隨著國內市場需求增大,大陸半導體產業快速發展,整體實力顯著提升,全球半導體產能逐漸向中國轉移。2014 年大陸半導體產業實現銷售額4,887.8億元,產業增速達到20.9%;在國內半導體市場份額進一步提升至40.6%,在世界半導體市場份額佔比為 24.1%。

或在此背景下,2014年8月14日,美國豪威宣佈,收到以北京公司Hua Capital Management Ltd為首的一個投資財團的現金收購要約。該財團提出的收購報價為每股29美元,總價值約為16.7億美元。但是由於價格偏低,遭到了集體訴訟,此次收購也以失敗告終。

2015年4月,中國中信資本以19億美元左右的價格收購北京豪威。在交易完成後,北京豪威從納斯達克證券市場退市。此次收購,買方團由中信資本、華創投資和金石投資組成。2016年初收購完成,美國豪威變成北京豪威旗下公司。

彼時,市場分析稱,美國豪威之所以同意被收購,主要是因其蘋果的訂單丟失,業績下滑影響。據其2014年11月到2015年1月份財報顯示:北京豪威銷售額為2.923億美元,同比去年的3.52億美元下降17.0%;該季度凈利潤為1400萬美元,同比上年的3060萬美元下降54.2%。

根據美股公告,美國豪威私有化交易總作價為19億美元,其中11億美元全部來自華創投資、中信資本、金石投資組成的中資財團。另外8億美元為中國銀行澳門分行和招商銀行紐約分行組成的借款銀團提供的私有化借款。

同時,財團們收購美國豪威,8億美元貸款中有5億美元的定期貸款和3億美元的過橋貸款。為貸款進行擔保的是私有化財團所設的境外主體以及美國豪威及其主要子公司,抵押物為上述主體的全部資產和其已發行股份。巨大的借款造成了高槓桿。

在財團手裡,北京豪威是一個交易變現籌碼,其未來,是要融入到產業資本裡面去。

由於中信資本財團並不參與公司的實際運營,因此北京豪威仍處於獨立運行狀態,需要有中國科技公司接手運營,這樣才能實質性地將其技術進行轉移。

//

第二次被並購

//

2016年中國半導體銷售1075.00億美元,同比增長9.03%,佔全球市場的31.72% ,增速大於全球平均水準,行業景氣度較高。

而當時北京君正和背景豪威有合作關系,北京君正也擬對背景豪威進行合併收購。

2016年12月,北京君正宣佈收購這些中資財團手中的背景豪威,作價120億元人民幣,根據匯率情況,該價格與美國豪威私有化交易的價格基本持平。

不幸的是,當時,證監會出於規範市場的考慮,對亂收購,亂兼並現象予以整治。證監會2017年2月17日出臺「擬發行股份數量不得超過此次發行前總股本20%」的新規(超過44%),而北京君正拿不出這麼多現金,因而收購就終止了。

//

第三次被並購

//

2017年6月5日,韋爾股份籌劃收購北京豪威而進入重大資產重組停牌。隨後,與北京豪威三十三位股東簽署了「框架協議」。而2017年5月韋爾股份剛在A股上市。

不過在推進過程中,卻遭到了當時北京豪威股東之一的珠海融鋒的反對。珠海融鋒表示,無意放棄優先購買權。

傳聞,珠海融鋒的實際控制人張學政同時擔任聞泰科技董事長,業內人士推測作為ODM廠商的聞泰科技也有強烈整合北京豪威的意願。

之後韋爾股份表示,「本次重大資產重組的條件不夠成熟」。至此,韋爾股份對北京豪威發起的首次收購流產。

後來,有消息稱,在國內財團介入下,把韋爾的老闆運作成豪威的董事會成員。而2017年12月,珠海融鋒於退出北京豪威的股東層後,某種程度為韋爾股份的收購掃除了「障礙」。

而韋爾股份為什麼執著購買豪威?

根據韋爾股份上市時招股書資訊,公司半導體設計業務在2014-2016年分別實現收入3.33億元、6.14億元和7.11億元,半導體分銷業務分別實現收入10.73億元、13.58億元和14.41億元,公司半導體設計業務佔總營收的比例並不高。

而韋爾股份2018 年年報顯示,公司半導體設計業務實現收入 8.31 億元,佔公司 2018 年主營業務收入的 20.99%;2018 年,公司半導體分銷業務實現收入 31.28 億元,佔公司 2018 年主營業務收入,的 79.01%。韋爾股份在業內的身份,更傾向於半導體產品分銷商。

此外,從經營狀況來看,2018年公司實現營收39.64億元,同比增長64.74%;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39億元,同比增長僅為1.2%。市場稱,收購北京豪威有利於實現公司轉型。

2018年8月15日,韋爾股份發起對北京豪威的第二次收購,當日發布了重大資產重組預案,公司擬以33.88元/股發行約4.43億股股份,收購北京豪威96.08%股權、思比科42.27%股權、視信源79.93%股權,同時擬募集不超過20億元配套資金。標的資產股權預估值為1495.99億元。據悉,交易對方包括韋爾股份實際控制人虞仁榮控制的企業紹興韋豪。紹興韋豪持有北京豪威17.58%的股權,為其第一大股東。2018年12月17日,韋爾股份股東大會通過,並批准了虞仁榮及其一致行動人免於發出收購要約。

美國豪威和韋爾股份於2018年11月30日向CFIUS正式遞交審查申請。2019年4月16日晚,韋爾股份發布公告稱,公司於北京時間2019年4月16日(美國時間2019年4月15日)收到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於美國時間2019年4月15日簽發的通知函,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通知公司,本次交易所涉及的CFIUS審查已經完成。今日,韋爾股份發布公告稱,該並購事項已經獲中國證監會審核有條件通過。

在資本的推手下,技術轉移的誘惑下,豪威「賣身」成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