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數據不穩,美國市場ETF連續第二週淨流出;科技股IPO熱潮再起,這一次與2000年已經大不同!

美國市場剛剛結束了勝利的一個季度,但是顯然投資者並沒因此安心,伴隨對經濟增長的憂慮,特別近期市場出現的所謂美債收益率曲線倒掛,不管大家懂不懂這是啥意思,反正市場是因此發生了震盪。

而在過去一週,美國市場ETF連續第二週出現資金淨流出,整體18億美元的流出額倒是不大,但是與上週一樣呈現的美國股票ETF流出資金40億美元,而固收類ETF流入17億美元的一出一進的情況,體現着避險情緒的提升。

從具體的淨流入資金的ETF來看,貝萊德旗下基金佔去7席,標普500指數基金IVV以6億美元左右的流入資金位居首位,而同類型的美國全市場ETF:VTI也以3億美元出頭的資金流入進入前十,如今的情況下,投資股市,確實寬基指數產品穩當些啊。

與此同時,美國低波動率基金USMV再度進入前十,淨流入4.72億美元,自從去年3、4月間美國股市大幅調整後,這隻ETF就進入了衆多投資者的備選產品名單中,不斷吸收着資金的進入。

USMV令人欣賞之處在於,在市場整體向上的一季度,其表現並不比掛鉤標普500指數的SPY差多少。

而考慮到波動的過去一年,USMV表現可比SPY好很多了。

而從過去5年來看,USMV更是有突出表現,在如今的市場環境下確實是攻守平衡的美股投資佳品。

本週,貝萊德的高收益率公司債ETF表現非常突出,LQD、HYG、USHY紛紛進入前十,這種情況一般應該伴隨大型機構的買入或者調整,還不能體現出趨勢性變化。

而從資金流出來看,上週科技股代表QQQ成爲損失最大的基金,淨流出23.79億美元,資產規模折損達3.4%。如今,QQQ的成分股中,幾隻大型科技股大都面臨些麻煩,蘋果面臨後硬件時代的轉型問題,谷歌和Facebook還在被從歐洲到美國的政府折騰,而其成分股中的另一個主力的生物製藥股同樣面臨美國國內政策性問題,壓力也很大,投資者也只能進進出出,隨機應變。

XLF和XLE則成爲流出資金突出的板塊ETF,分別流出9億和5億以上的資金,事實上這兩個板塊是對經濟最敏感的板塊。而近期恰恰全球經濟基本面不太理想,甚至金融市場有直接的指標表現,它們令投資者猶疑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而根據貝萊德的統計,美國市場ETF從去年9月到今年3月這半年,流入防禦性ETF的資金遠高於其他類型,也讓這類品種規模增長近13%,而同期美國市場ETF的規模增長只有4%左右。這裏說的防禦性ETF包括了低波動率股票類ETF,固收ETF中非新興市場和高收益率的產品,以及黃金ETF。而今年以來,美國固收類ETF流入的資金是股票類ETF的兩倍。

上一期文章中,我結合Lyft介紹了美國股市IPO的趨勢,在這裏,我們再把這幾年科技股IPO和2000年互聯網泡沫做個比較。這幾年,時常有人將科技股的洶涌表現與2000年比,驚呼什麼泡沫又來了,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類似的“驚呼”,用些表面數字和趨勢來危言聳聽。事實上,金融數據常常體現的是表象和結果,爲這“驚呼”只是毫無價值的標題黨。從更多維度來看,這幾年美國股市科技股IPO與2000年時期的泡沫已經大不相同。

從數量上來看,1999到2000年那是真泡沫,整個市場視IPO如是草芥一般,你能想象一年時間超過350家科技公司IPO嗎?

上面的數字上次提過,那就是IPO的公司距離創建年限的中位數,在2000年的時候,4到6年的創業公司就IPO了,如今的中位數在10年!

而從IPO公司的資質更是差別極大,統計一下每年IPO科技公司收入的中位數,1999、2000年IPO的公司中位數收入甚至只有千萬美元出頭,而如今個數字在1.75億美元以上,上市科技公司質量大大提升。

從投資者的收益來看呢,1999到2000年IPO的科技公司5年後收益爲負,也就是虧損的比例高達79%,而2001年到2012年這個比例爲51%。而IPO後5年虧損超過50%的比例來看,此前泡沫期IPO的公司更達到了63%,而此後IPO的科技股公司這個比例只有33%。甚至更慘的是,1999到2000年IPO科技公司,5年後虧損超過90%,也就是幾乎歸零的比例居然也有32%!

在2000年左右,互聯網的普及率還極低,商業模式也很不清晰,甚至基礎設施都不完備,所以那些找個英文單詞掛個.com就開幹甚至IPO的公司質量自然不佳。如今呢?互聯網已經深度嵌入我們的生活,甚至改變了諸多領域的商業生態,加之近十年一級市場熱錢涌動,很多創業公司都可以耐心的把自己營收做大後再IPO。所以,如今的科技公司質地要好很多,但是在投資上,這個階段的IPO依然需要謹慎參與,原因前面我提過,這些養了好多年的明星公司往往帶着資本變現和資本寒冬前趕緊融資的目的上市,而且這些明星公司由於IPO時間較晚,往往極具成長性的階段已經在一級市場體現了,給二級市場的空間相對更小。當然,由於這批掛牌的科技公司大都是各個領域的頭部公司,所以在其登錄二級市場擠壓些泡沫,特別出現市場深度調整後,往往可能帶給我們更好的投資機會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