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威英博是全球領先的釀酒製造商,成立於1876年,總部位於比利時魯汶,旗下經營300多個品牌,全球性品牌包括百威,科羅娜;跨國品牌包括福佳等等;地區性品牌包括凱獅,哈爾濱啤酒等,在全球的市場份額超過30%。

百威亞太是百威英博位於亞太地區的子公司,主要市場有中國、印度、韓國及越南,是亞太地區最大的啤酒企業。

據GlobalData統計,2018年,亞太地區佔全球啤酒消費量的37%,預期2018年-2023年將貢獻全球啤酒消費量增幅的47%,成為全球最大啤酒消費市場。

其中,中國的啤酒消費量占整個亞太地區的66%,佔全球啤酒消費量的25%,是亞太地區最大的啤酒市場。且中國人均啤酒消費量為35升/年,與墨西哥74升/年、美國71升/年、巴西60升/年相比較低,對啤酒的需求量存在巨大的增長潛力。

可以看出,中國啤酒市場潛力巨大是百威亞太選擇在香港上市的主要原因。

據招股書顯示,按消費量來看,中國啤酒消費市場華潤雪花佔比23.2%,位居第一;青島啤酒佔比16.4%,位於第二;百威亞太旗下啤酒市場份額為16.2%,排名第三。在高端及超高端啤酒類別中,百威亞太以46.6%的市場份額位居中國啤酒消費市場第一。

此次,百威亞太被剝離上市可以看出百威亞太並不願屈居第三的位子,學習百威英博的收購策略提升自己的市場份額成為百威亞太的不二選擇,且具有「一石二鳥」的效果。

此番上市「一石二鳥」

百威英博自2009年起一直位於世界500強,並處於2009年英國《金融時報》發布的全球市值最大500強企業排名第65位。

為了鞏固在啤酒行業的地位,近五年,百威英博在全球範圍內頻繁的進行大肆收購。2014年戰勝華潤啤酒收購中國的大富豪,「飲下」國內最大的單體啤酒廠之一金士百純生啤酒。

在中國發起一系列啤酒行業的收購,鞏固了百威亞太中國第三的位子。

不過,2016年10月,千億美元收購全球第二大啤酒釀製企業南非米勒(SABMiller),使百威英博負債纍纍。

據財報顯示,2018年百威英博總營收為546.19億美元,同比下降3.23%;歸屬母公司凈利潤為43.68億美元,同比下降45.37%。

值得一提的是,百威英博亞太區的全年收入為84.7億美元,同比增長8.5%,占其總收入的15.5%,對母公司營收增長貢獻不少。

借著百威亞太的良好業績,百威英博將亞太地區剝離出來單獨在港上市,一方面,為百威亞太在亞太地區的融資提供便利。這既有助於百威亞太在該地區進行併購重組提升旗下啤酒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又可以減輕百威英博的債務負擔。

另一方面,公司在港上市可以擴大百威英博旗下品牌的知名度,對提升中國地區的市場份額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這樣一石二鳥的拆分上市,無論對母公司百威英博還是百威亞太都是最好的選擇。


香港實力雄厚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