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四當五落”?

這是一個日本專有四字熟語——“よんとうごらく”。簡單來說,就是如果考生每天睡四小時,就能順利考上心儀的大學,但是如果考生每天睡五個小時,就會名落孫山。

“四當五落”這一說法,正是日本考生拼命複習的生動寫照。高考結果的“當”與“落”,取決於考生的勤奮程度。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韓國,在一部名爲《學習的背叛》的韓國紀錄片裏,一位臉上泛着油光、手裏依然握着筆,正在準備中考的女生對着鏡頭說道,

“(凌晨兩點)這個點睡覺的話是奢侈。”

不管是韓國還是日本,與私立大學相比,國立和公立大學的收費都要相對低廉,不少私立大學的學費甚至是國立大學的兩倍之多。

對大多數考生和家庭來說,更好的大學,不僅代表着更好的就業機會和社會地位,同時也意味着更少的經濟負擔。

更加經濟實惠,再加上有較多的優質教育資源,吸引着考生們想方設法參加各類補習機構,力求考入國立和公立名牌大學。

可考上名牌大學,又豈是那麼容易就能做到的?

要多努力,才能考名牌大學?

紀錄片一開始,就向觀衆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誰能考上名牌大學?”

以韓國爲例,韓國是世界上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25-34歲的韓國人中,98%的人口具有大學專科或本科學歷。

可對於一個普通家庭出身的學生來說,考上一所好大學還是難於登天。

在韓國人的眼裏,所謂的好大學,就是韓國的三所頂尖大學——首爾大學、高麗大學和延世大學。這三大名校的英文首字母排列起來,剛好是“SKY”(天空)。

在韓國,“天空”被視爲哈佛、耶魯或是牛津、劍橋一般的存在。只要能進入這三所學校,就是好工作、好未來的保證。

不誇張地說,在韓國,這三所名牌大學幾乎壟斷了所有高階層職位和社會資源。

爲了實現考入名牌大學的目標,每一個普通家庭出身的學生,都把自己投入了這場只能贏不能輸的戰役。

有人統計過,一個韓國普通考生的一天是這樣度過的:

08:00,上學;

16:00,下課,自習;

21:00,放學,到補習院上課,或讀書室學習;

23:00,到了韓國規定的補習宵禁時間,回家。

就算回到家,不少學生依然會繼續學習到凌晨兩三點。不到完成當天的學生任務,沒有人敢上牀睡覺,因爲“一休息,就會有無數還在學習的人在超過自己。”

手指握筆握出了老繭,每天腰痠背痛地坐在課桌前十幾個小時,每一個想考入名牌大學的學生都是這樣拼了命地學習。

據統計,韓國高中生平均每天要花16小時在學習及其相關活動上。除了學習,他們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做別的事情。

除了學生們自己,每個學生背後的家庭經濟支撐,也是高考成敗與否的必要條件。

在韓國,有超過80%的學生參加10萬多個補習班。不少補習班裏的一些頂尖名教師,每年甚至能掙數百萬美元。

除了補習班,讀書室也是韓國學生們利用課餘時間學習的一大去處。這些讀書室一般50-100元一天,提供食物、飲料,還有空調,有些還有封閉式包房。

不少規模較大的讀書室,甚至在全韓國有幾十家分店,每年的收入也是可想而知。

韓劇裏的主人公們經常在讀書室學習到凌晨

韓國許多家庭近一半的收入花費在補習班和著名補習班附近的學區房上。研究表明,韓國是家庭在教育上花費最多的國家。

2012年,韓國在私人教育方面花費179億美元,佔總體消費支出的12%。這樣高昂的教育支出,對大多數普通家庭來說,無疑是毫不費力就掏空了家底。

可更無情的現實是,無數普通家庭出身的學生們,舉全家之力,拼命學習數十年,卻敗給了赤裸裸的階級壁壘。

即使付出相同的努力,出生在不同地區,也會影響高考成績——越是地方的學校,越有可能會落榜。

數據顯示,首爾地區考上首爾大學等名校的比例,遠高於連孩子們自己都明白,“房價越高的地方,越容易考上名校”。

來自小地方的考生們,一開始就輸在了起跑線上。

首爾地區和其他地方高中生考上首爾大學的比例,分別爲94.9%和37.4%

父母的收入,和孩子的成績也有很大的關係:父母收入越高,孩子越容易考上名牌大學。研究結果顯示,韓國高考生的成績根據父母的收入,可以產生高達43分多的差距。

換句話說,父母收入高,意味着孩子可以有更好的精英教育;個人履歷和社會實踐經驗也可以有相應的資金和時間完善得更漂亮。最重要的是,孩子的眼界和資源,也會比家庭條件差的孩子有所拓寬。

從小到大,所有的學校和老師都對孩子們說,“學習不會背叛努力的人”。然而現實和課本里的不一樣,在慘烈的升學競爭面前,光努力是沒有用的。

不誇張地說,寒門已難出貴子,貴子都出自江南(首爾江南區爲著名富人區)。

寒門難再出貴子

有人說,看了林依輪兒子才知道,什麼叫見過世面、什麼叫教育投資。

林依輪的大兒子林子濠2歲學英文,5歲學鋼琴和游泳,9歲學網球、羽毛球,12歲學拳擊還會滑板,酷愛電影熱衷藝術;還自創了服裝潮牌。

在一檔真人秀節目中,林子濠操着一口流利英文,被觀衆們認爲有才氣又有教養。從小嬌生慣養的他還在節目中表示:廣州是他去過最窮的地方。

這樣悉心培養數十年教育出來的孩子,所取得的成就自然也差不了。

2017年底,林子濠被全美第一的設計學院帕森斯大學錄取,和Marc Jacobs、Tom Ford 等設計大師成了校友而已同時還拿到了每季度一萬兩千美金的獎學金。

“越是家境富裕的孩子,就會擁有更多的教育資源,還擁有更廣闊的視野和思維空間”——這句話在林依輪的兒子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最近,哈佛大學發佈了2021屆新生家庭背景數據報告:將近30%的學生家裏至少有一位親人也畢業於哈佛,這其中,46%的學生來自年收入超五十萬美元的超級富豪家庭。

再看看國內,2013年,北京大學公佈了該校的農村生源比例:招收本科生3154名,而農村學生的比例僅爲14.2%。

據2009年至2015年連續7年的統計結果顯示,復旦大學來自農村地區的本科新生僅佔10%左右,而城鎮戶口新生的比例則長年高達80-90%。

來源:2009-2015年復旦大學本科新生城鄉比例 / 復旦大學本科教學質量報告

農村孩子和城市學生的差距,似乎在人們看不見的時候,更進一步地拉大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