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楊文娟、管福泉 圖片 / 網路 來源:課程·教材·教法

研學旅行意義重大。然而,很多學校在開展研學旅行過程中,嚴重偏離了《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的要求。那麼,學校該如何有效管理研學旅行呢?

1

研學旅行前——「研」字當頭,未雨綢繆

1.目的先行

研學旅行不同於春遊、秋遊,其目的不是旅行,而是研學。研什麼,學什麼,為什麼研學對於研學旅行特別重要。因此,在確定一次研學旅行前,首先就要確定研學旅行的目的。如筆者所在的學校是打造儒學特色文化的學校,因此,在研學旅行前就把研學旅行目的確定為研學孔子故里,感悟傳統文化。

2.主題跟進

研學旅行目的確定之後,就是確定研學旅行的主題。主題要緊扣目的,提煉概括。如筆者所在學校確定的研學旅行主題為:遊學孔子故里,感受儒學文化。

3.地點確定

目的和主題明確了,地點確定就顯而易見。一般來說,三者在一起考慮更為妥當。研學旅行地點的選擇在很大程度可以決定研學旅行的目的和主題。如筆者所在學校確定了去南京市大明文化村開展研學旅行活動,於是確定了研究大明文化的研學旅行目的和「走進陽山碑材,感受大明文化」的主題。

4.研究跟上

目的、主題和地點明確之後,可以佈置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網路、書籍等搜索相關材料,進行相關文獻研究,並在一定範圍內(班級)進行交流討論,以激發對學生研學旅行的興趣,引出小組研究的問題,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5.規劃設計

通過文獻研究,瞭解了足夠的相關知識,確定了研究問題之後,就是規劃研學旅行的路線及研學旅行的內容。旅遊有攻略,研學旅行也應該有攻略。研學旅行的小組可以集中全體組員研究最適合問題研究的路線,並設計出切實可行的研究計劃。

當然,除了以上五點外,研學旅行前還有很多「研究」之外的其他事情需要安排,如出行方式的選擇、安全因素的考慮等。

總之,在研學旅行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研字當頭,未雨綢繆。只有「萬卷書」的知識儲備,行萬裏「路」才能如魚得水。

2

研學旅行中——「學」字貫穿,積土成山

1.觀察記錄

研學旅行過程中,千萬不能是「走馬觀花」式旅遊,而應該是依據計劃的「慢遊」,要仔細觀察點點滴滴,並做好相關記錄,同時要多拍照片、多攝像,以便撰寫研究報告時使用。

2.體驗思考

研學旅行光是觀察記錄那是遠遠不夠的,還應該積極地去體驗,在體驗中獲得更多的思考。

如走進孔廟、孔府、孔林,不一樣的體驗,就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學生應該跟著導遊的介紹和自己已有的知識進入角色去體驗,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理解。

3.討論交流

研學旅行的晚上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交流,可以是線上的,也可以是現場的。每個學生都要把自己一天的感悟和想法呈現出來進行交流,從而形成思維的碰撞,才能擦出智慧的火花。

4.每日小結

討論交流之後,要留給學生一定時間去整理自己的想法和體會,撰寫每日的小結。真情實感的小結將會是學生給自己留下的一筆寶貴的財富。

總之,在研學旅行中,學生要善思、樂學、細觀察,積沙成塔,集腋成裘,要學會帶著研究問題去尋找屬於自己小組的答案。

3

研學旅行後——「寫」字為主,深層探索

1.撰寫報告

研學旅行回來之後,要及時督促學生完成研學旅行報告。這個報告不同於我們寫的旅遊日記,應該是著眼於通過研學旅行的實證研究解決研學旅行前自己小組存在的某個問題,字數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來定。

2.反思總結

研學旅行之後,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反思總結,反思研學旅行中存在的問題,總結研學旅行中的經驗,為以後的研學旅行做好鋪墊。

總之,通過研學旅行前、中、後三個角度策劃和安排,可以很好地避免「遊大於學」「只遊不學」「重遊輕學」等歪曲研學旅行的現象,使研學旅行真正成為學生的「第二課堂」,成為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新動力。

文章整理至公眾號研學頭條,研學頭條帶你發現研學旅行的樂趣,關注研學頭條的那些人和事兒,每天為你獻上研學旅行的最新消息、政策、行業大事件。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