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角風談雍正王朝第66期)

今天是十一小長假的第六天,祝大家國慶快樂!

在《雍正王朝》中雍正帝登基後,新朝新氣象,於是發布了新的雍正通寶,這種銅錢的銅和鉛的比例增加,也就是錢幣本身代表的價值增加,可是為什麼老百姓反而叫苦不迭呢?

本期話題:雍正王朝中朝廷增加了印錢的成本,為什麼老百姓反而更窮了呢?

一、

相信有些朋友這一段劇情並不是很懂,按理說錢幣的價值大於本身價值,對老百姓來說應該是好事啊,為什麼到了雍正王朝裡面,反而被孫嘉誠說是弊政呢?

整個事件是這樣的:

其實在歷史記載中,康熙帝在位時印製銅錢就已經出現了這個問題,到了雍正即位,這個問題更加嚴重,主管此事的大臣胤禩更是提出銅七鉛三的鑄造方法,結果得到了大臣孫嘉誠的極力反對。

在雍正王朝中,這個劇情也基本符合史實的,老八胤禩主管戶部,為了迎接新皇帝登基,他決定把原先印製銅錢的銅五鉛五,給調整到銅六鉛四。而銅的價值是遠遠大於鉛的,這樣一來,同樣的銅錢,新錢比舊錢價值更高一些。

但是這種新錢剛鑄造出來的時候是非常明亮的,畢竟銅多了一成,也讓雍正帝比較喜歡。但是耐磨性和耐腐蝕性變差了,當然我們不討論錢幣能不能長久保存,我們要探討一下這樣做以後,對朝廷和對老百姓都有什麼影響?

二、

先說對朝廷的危害:

第一個危害就是朝廷印錢的成本大幅提高,增加了財政開支,造成國庫白銀的白白浪費。

第二則是造成銅錢大量流失,因為此時銅錢本身代表的價值沒有它含銅的價值高,這樣必然導致部分官員或商人偷偷融錢取銅,這樣就進入了惡性循環,錢越來越少,朝廷就越來越印錢,最後國庫虧的更厲害。

第三,則是滋生了很多犯罪和不穩定因素,因為錢幣價值跟本身不匹配,自然就有人利用權力套取更多的金錢收入,給朝廷增加了腐敗的發生率。

再說對百姓的危害:

由於剛才提到的問題發生,導致市面上銅幣減少,相應的價格也就提升,本來官方一兩銀子換2000枚銅錢,但是到了市場上就變成了一兩隻能換800銅錢。

但是老百姓大多比較貧窮,交稅等都是靠日積月累的銅錢來交,本來800銅錢就可以抵一兩銀子,但是到了官方這裡仍然是2000枚抵一兩銀子。

最終導致百姓被剝削,而一些不法官員拿著銅錢又換成了銀子,最終自己賺取了差價。

三、

有人說不對,官員可以到市場上800銅錢換一兩銀子,老百姓為什麼不先到市場上換了銀子再交稅?

其實非常好理解,一般做銀子換銅錢生意的人都有官方背景,畢竟他們換來銅錢是用來融化提煉銅的,是違法行為,也就註定了這種行為不能擺到明面上。

這對於沒有門路的老百姓來說,根本就換不到銀子,況且他們量這麼少,一般做生意的還看不上。

更重要的是,沒有不法官員的保護和默許,一般人不敢這樣做,這也註定了,這場生意只能是官商勾結剝削老百姓!

所以,孫嘉誠才冒著生命的危險向雍正帝進諫,提出了印製銅錢出現的問題。

他的進諫無疑也得罪了老八胤禩一夥,老八胤禩主管戶部,擁有印錢的能力,而且掌管全國的稅收。光這一項,他每年的進賬都要以千萬計算。

至少在劇中老八胤禩並沒有表現出多麼「賢」,因為後來他被抄家以後,他還掏出上千萬兩銀票,說是自己私藏的,那麼沒有私藏而被抄家的估計不止這千萬。按照劇中的說法,雍正帝辛辛苦苦十幾年,最終國庫也才五六千萬兩銀子而已。

四、

那麼雍正帝為什麼不直接把官價調整到一兩銀子換800銅錢呢?

這就是銀本位政策的原因,朝廷要想保障金銀的購買力,保證朝廷的稅收,則就必須咬定銀子換銅錢的價格。為什麼必須這樣做?

就在於購買力上面,在民間花錢主要以銅錢為主,不要被電視劇所困擾,動不動就拿銀子結賬。實際上民間絕大部分交易都是靠銅錢的,比如二文錢買個燒餅,八文錢買碗麪。

假如國庫有800萬兩銀子,那麼他本來可以買800*2000*1000/8碗麪,如果降低了銀子兌換銅錢的數量,那麼就減少了60%的庫銀購買力。

這對朝廷來說,是不可抗拒的,本來中國就不產銀子,如果對外貿易沒有銀子流入,那麼銀子的價格也更不會降低了。

所以,對於朝廷來說,明明知道黑市上銀子的價格並沒有這麼高,但是朝廷仍然死死咬定官方匯率不變,說到底還是怕自己國庫空虛,寧可窮了老百姓啊!

放到現在的金融戰爭,其實道理是一樣的……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創作品,不喜勿噴!

上期回顧:雍正王朝中老四胤禛當著眾人燒掉百官行述,其背後用意鮮為人知!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