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四川省環境保護的“一號工程”,成都平原地區的大氣環境質量成效如何?在3月31日舉行的成都平原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形勢分析會上發佈的數據顯示,2018年成都平原地區PM2.5平均濃度42ug/m ,同比下降11.9%,今年1月-3月20日,空氣質量繼續改善,PM2.5同比下降4.4%。

  然而,在四川省生態環境廳總工程師趙樂晨看來,成都平原地區的大氣環境治理在持續改善,但絕對濃度還處於高位,環境空氣質量極不穩定,加之受不利地形和氣象條件影響,大氣質量改善任務十分艱鉅。下一步該如何治理?這也是本次分析會召開的目的,會議邀請了我國大氣污染防治領域的院士和該領域的衆多知名專家學者開出“藥方”:精細化管理和精準施策。

  未來三個月

  成都平原地區臭氧污染風險將加重

  數據顯示,2018年成都平原地區PM2.5平均濃度42ug/m ,同比下降11.9%;德陽市同比下降18.6%,樂山下降15.2%,眉山下降19.6%,雅安15.7%;成都市空氣治理優良天數同比增加16天。

  今年1月-3月20日,成都平原地區環境空氣質量繼續改善,PM2.5同比下降4.4%,除了CO持平以外,其它污染物濃度均有所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四川省環科院的分析預判,未來三個月,隨着氣溫漸升,臭氧污染加重的風險將增加。

  其中,4月,春季降水頻次增多,氣溫升高,需重點關注臭氧超標風險,同時4月下旬秸稈焚燒風險較高。進入5月,氣溫持續升高,晴朗天氣增多,日照增強,有局部相對高溫天氣,有臭氧區域性污染過程,預計在上旬後期、下旬中後期出現2次臭氧污染過程。6月,氣溫與去年相當,有30℃以上的高溫天氣,臭氧污染加重風險大,首要污染物以臭氧爲主。6月上旬、6月下旬至7月上旬,臭氧超標及區域性污染的風險均較大,可能有持續臭氧污染,個別城市又出現中度污染風險。

  專家:精細化管理和精準施策是重點

  在分析會現場,四川省生態環境監測總站還公佈了對顆粒物的源解析,成都平原二次源貢獻突出,達到38%,其次爲揚塵源。同時,通過對成都平原2017年大氣污染排放情況的分析顯示,成都平原污染物體量大,其中,NOx和VOCs佔全省的50%以上,PM佔全省的40%以上。工業源、移動源、揚塵源、溶劑產品使用源是區域內大氣污染物的主要排放源。

  “成都平原移動源排放尤爲突出,約佔全省的50%-60%,區域內VOCs排放量大,溶劑使用行業VOCs排放在全省的佔比高達66%。”據四川省環科院高級工程師陳軍輝介紹,成都平原地區的建築施工面積也大,揚塵PM排放佔全省的45%以上。

  當前大氣污染治理形勢嚴峻,如何持續改善成都平原大氣環境質量?

  “成都平原的大氣環境質量改善明顯,並呈現出快速改善的勢頭。”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遠航表示,壓力是持續的,階段性特點也是顯著的,進入治理艱難時期後,持續改善的壓力就會增大。但總體上看,大氣治理進入精細化管理是大勢所趨,而相應的,對科技的支撐作用也會越來越大,與此同時,在支持各地開展各具針對性的舉措基礎上,區域之間的聯防聯控也非常有必要。

  “大氣環境治理,越往後難度越大。”在浙江大學教授高翔看來,治理越往後,精細化管理的要求就越高,同時,針對各區域之間,同區域不同季節之間的不同污染情況,還需要有長期準確的研究,實現“一地一策”治理。

  在這方面,四川省環科院根據對成都平原各個城市污染源的分析,提出了針對性的治理建議。

  其中,建議雅安以建材、有色、無機化工、機動車、揚塵等污染源爲重點,深化污染源管控。遂寧以揚塵、燃煤鍋爐、磚瓦、化工、機動車、秸稈燃燒爲重點污染源,推進多污染源綜合控制。資陽市則應以重型貨車、工程機械等污染源爲重點,深化污染源減排。

  紅星新聞記者 李彥琴

  編輯 周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