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豬、牛、羊和禽類,狍子肉不好喫!說好喫的人,肯定沒喫過狍子肉!上世紀90年代以前,我家就是獵戶有獵槍證,家裡常備槍,我父親還是獵戶的首領。80年代中前期之前,每到冬季,我父親保證每個星期一隻狍子,狍子肉喫到吐。有其它肉或者能換到其它肉,絕對不會喫狍子肉!有飯有菜,這絕對不會喫狍子肉!老獵人到一定年紀時,都會漸漸放棄殺戮,從80年代中後期開始,老父親漸漸減少獵殺狍子數量,直到上交獵槍!一家人從來不想喫狍子肉!想喫野味只有飛龍和樹雞!這麼多年了,找不到太多證據了,下面照片中較大的「嘎啦哈」就是狍子的!小時候最喜歡在外面炫耀「嘎啦哈」,因為誰也沒有我多!現在家裡還有至少一百多個這玩意!


我從小生活的地方是內蒙古邊陲的一個小鎮,東臨大小興安嶺,西鄰呼倫貝爾大草原,北面就是俄羅斯

記得小時候,爸爸在林場工作,林場據家裡開車要4個小時,途中要經過原始森林

記得有一次,我上小學放假,我們開車去林場,路上我睡著了,那時已經很晚了,估計有九十點鐘了

車突然就停下了,幾個爸爸的同時就開始吵吵,那時候他們還有土槍,有人就拿出來下車,原來他們遇上袍子了,哈哈

為什麼叫它傻狍子呢,因為那袍子看到車過來,就停在車的前面一直蒙逼一樣的看著,也不動,很囂張,直到槍響了,它才開始跑,但中了槍不一會就死了,於是乎我們就有野味喫了

說正題,其實本人認為,狍子肉真的不好喫,很柴,不香,不像其他肉,醃製一下也會很好喫,但是狍子肉不行,口感和味道都不好

那時候我們基本上燉著喫,包包子喫,給我的印象真的不怎麼樣,但是營養價值很高,沒有肥肉,都是瘦肉

現在袍子已經成為國家保護動物了,不能再喫到了,但也沒什麼遺憾的,畢竟保護動物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沒喫過也沒什麼,因為,不好喫,,,哈哈!


狍子?小時候在黑龍江鄉下常喫的肉,在室外面支一大鍋,半個狍子直接放鍋裏,放野花椒藤,幹辣椒,姜,鹽,加入大量清水,燒柴燉起來,開鍋後,小朋友們聞到香味兒都跑來了,但要燉兩小時左右才會爛乎,我都是燉好了先喝兩碗湯,再手撕肉沾醬油蒜末,別提多香了,最喜歡的就是骨髓了,絕不給小朋友喫的,只留給自己家人喫,小朋友一人一小塊兒肉,讓他們拿回家佔自己家的醬油喫,那時醬油也不便宜,而且他們回去了一般就不再回來要肉了……,還一種特喜歡喫的做法就是包狍子肉包子,那才叫真好喫的美味兒,餡兒裏只放少量炒過水的蘿蔔絲和大蔥碎,調味兒比較簡單,就是鹽和醬油水熟大豆油,沒有其他的,就非常好喫了,不會有腥膳味兒,美好的童年回憶……就不要問狍子肉是哪來的這種蠢話了


我小時候家在伊春林區,那時候還管的不嚴,可以捕獵,狍子肉切成很寬的肉條,用鹽滷上晾乾,待想喫時,用水浸泡,切段之後直接油炸,炸的時間要長,炸透,裏外全酥,滿口香,絕對下酒好菜!還有就是包餃子,狍子肉非常報團,還有用來汆丸子,絕對美味!還有一種做法就是把凍狍子腿放木匠的凳子上,用刨子推肉卷,放在銅火鍋裏涮著喫,放上酸菜,也可以加點油,因為狍子肉沒有油,那在70--80年代在林區涮肉喫,絕對的美味啊!我說的這幾種喫法一般人估計都沒有嘗試過!美味啊!


和一般野生動物的肉一樣,狍子肉並不好喫。

當年我赴山西出差,工作之餘去了一趟天龍山,在天龍山的某家農家宴喫了一頓飯,其中就有狍子肉。由於店家系我同事的親戚,所以菜不是點的,而是由主人隨意上菜。

起初我們一行三人都沒有判斷出那是什麼肉,從肌肉的形態上看,像狗肉,因為感覺就是一條一條的,纖維感明顯。但又老又柴,且完全沒有狗肉的鮮香味兒。於是我們一致認為,那是老狗肉……後來主人告訴我那是狍子肉。

我想說,大部分野生動物的肉都不太好喫,因為人家是自由自在地在野外生長,不像家養的家畜,人們會為了口感而進行選育,培育出更好喫的品種。喜歡喫野生動物,只有一個原因:愚蠢。


在很早的北大荒的山民們都是散戶,零零散散的居住在山裡頭,二里路是鄰居,趕個集要走十里路,那時候的人很少有養豬的,人都喫不飽呢,拿什麼味豬啊?平時的肉類也就是,狍子,野兔,山雞之類的,地很少,種的糧食也免強夠喫,沒有多餘的糧食去賣錢,就靠套狍子去換點錢補貼家用,那時候的狍子確實很多,也很傻,有時候會跑到農戶家裡,被人用木棒打死的事時有發生,肉嘛?還可以,不算山珍,只是為了添飽肚子,沒什麼特殊的味道,


我老家東北黑龍江的,屬於林區,父親是很有經驗的獵戶,小時候自然會接觸到狍子,狍子肉有一種羶味,但是和羊肉不同,後腿和前腿腱子肉,一般是用來包餃子,加上大蔥和簡單的調料,每個餃子就是一個肉團,很鮮美,脊骨和肋骨基本上是煮來喫,味道有點羶有點但是比鹿肉好喫,鹿肉做不好會發腥味,狍子肉沒用來炒菜過,估計炒不熟,好懷念小時候,當時的家鄉,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進飯鍋裏,並非是虛構的


小時候家裡窮,買不起豬肉,冬天沒事的時候就去跟鄰居學習野外樺樹林和王八柳叢裏下套子套狍子和雪兔。每禮拜都能套著一個二個的,四五十斤沉。溜套子不及時經常會被狼喫掉些,有時候狼也會被套住。其它時間就刨冰窟窿攪魚和蛤蟆水鱉回來用芥菜櫻子燉了喫。狍子比較瘦所以喫著不如黃羊子犴達犴好喫,有錢的時候摻裏點豬肉就香多了。後來林區禁獵,大了去上班就再沒喫過這些。不是生活太困難盡量不要傷害這樣野生動物,活的都不容易,牠們冷凍數九的連個暖和住處都沒有,早晨睡醒從雪地裏起來,腿都凍麻了~~~


狍子廣泛分佈在東北的山林中,屬於一種地方特色的小野鹿,因為他有一個特殊的習性,其它野生動物看到人都會逃跑,可他不但不跑,有的甚至於走過來看看,可以說好奇心很重的動物,因為他的這種習性總是會被人很輕鬆的逮到,所以東北人稱他為「傻狍子」,後來這個稱呼也專指那些腦袋不靈光,傻裡傻氣的人。

像我這種七零後在小時候見到狍子,就像現在在城裡見到麻雀一樣,經常有狍子冬天跑進我們村子,就算打獵最瘋狂的時候,也沒有把狍子打到滅絕,你可能已經想到原因了,子彈也是要花錢的,狍子本身肉很難喫,口感極差,用東北話講就是乾巴巴的很柴,又有很大的腥羶味,無論是炒還是燉,都不好喫。而毛皮的保暖性能又趕不上綿羊,就連狗皮逗比狍子皮暖和。所以你聽說過狗皮帽子,但聽說過狍子皮帽子嗎?獵人通常都不會把子彈浪費在他身上。實在打不到獵物的時候,才會打他總比空跑強吧!回帶回來之後,狍子肉通常用來包餡或者汆丸子。真的沒什麼大用啊!老東北人都很清楚這一點過去沒禁槍的時候,一般都是城裡的小年輕不懂事,跑過來打打炮子。後來狍子成了國家二類野生動動物,全國禁槍之後,野生狍子的數量就更加多了,如今東北搞養殖業的鹿場,除了梅花鹿也會養一些狍子,而袍子遠遠比梅花路銷售快的多,主要是因為它很便宜。梅花鹿的確太貴了,一般請客送禮真的消費不起。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