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時報

權威健康資訊,因專業而信賴!

近日,一則“請網友投票救不救父親”的話題引起網友熱議。

一位常州市民在網上向網友發起投票,請大家抉擇他身患重病的父親究竟該不該繼續治療。

這位網友的父親不幸遭遇車禍,更糟的是術後情況惡化,被醫生下了“最後通牒”:能活多久看造化,一百萬花下去也不一定有用。

父親多次對兒子說不治了、要回家,兒子知道他這是怕高昂的費用拖累一家老小。

痛苦糾結之中,他才上網發了這麼個帖子,請網友幫忙選擇該怎麼辦。

這並不是一個常見的舉動,至親之人的生死命運,要如何交給外人來決斷?

所以,有網友說,大概當事人的心中已經有了答案,只是不願意麪對這個殘忍的事實,想借外人“客觀理智”的分析來說服自己。

但是,也有很多聲音,不忍苛責這位當事人的糾結與掙扎。

他們考慮的角度是,假如傾家蕩產地治療,能保住命已是萬幸,更不要說這一家子未來的生活要怎麼過下去。如果老人本人的意願是放棄,或許當事人應該尊重父親的選擇。

它引發唏噓和爭論的最大痛點,依然是那個我們總是不敢想的問題:

猝不及防地,

關於至親之人的生死抉擇,

掌握在你的手上。

中國人缺乏死亡教育

今年兩會期間,北京大學腫瘤醫院主任醫師顧晉在兩會提案中,建議全民開展死亡教育。

他談到:很多癌症晚期患者飽受病痛折磨,但家屬往往會拒絕舒緩治療,怕認爲不孝。

同時社會上年輕人自殺事件經常發生,我們對尊重生命相關教育有一定欠缺,他建議從中小學生開始開展死亡教育,讓人們學會尊重生命、尊重死亡。

央視著名主持人白巖鬆說: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爲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中國人‘好死不如賴活着’的思想,得改改了!”

據統計,每年約有5000萬人死亡,換算下來,每1秒鐘就會有1.8個人死亡。也就是說,當你看完上面這句話後,已經有幾十個人離開了這個世界。

死亡,每一天都在真真切切的發生,而中國社會還在迴避死亡教育!

在死亡質量調查報告中,中國大陸地區在80個國家中排名71位。西方國家的“死亡”教育已經和成熟的時候,中國的“死亡教育”仍處於空白期。

逃避死亡的話題會發生哪些問題?我們究竟要怎麼面對死亡?

人不僅要“優生”,也要“優死”

舒適安穩地結束生命,應該是一個人必須享受的基本權利。那這就需要專業人士,去把疾病帶來的疼痛、恐懼、自我厭惡與不體面剝離掉。

尤其是很多被癌症折磨得不成人形的患者,只能靠呼吸機、輸液、打強心針勉強維持。當心跳停止的時候,需要電擊使其從牀上彈了起來,非常痛苦。在外人看來,這些都是對生命的延續。

紀錄片《人間世》拍攝了一位已經因腦梗在醫院住了四年的老人。

家人每天只有下午的一個小時能陪伴在老人身邊。他們也不知道老人還能不能聽懂自己說話,只知道他偶爾會笑,會給簡單的迴應,還和這個世界有微弱的聯繫。

醫生的一番話卻讓人十分揪心:家人每天看到他的那一個小時,病人是開心的;可是在家人看不到的23個小時裏,他們不知道病人其實有可能是痛苦和煎熬的。

我們要認識到:人不僅要“優生”,也要“優死”。

一部紀錄片《生命裏》向我們展示了這些。

不久前,臺灣著名體育主播傅達仁安樂死的最後畫面被曝光。視頻中,家人都陪伴其左右,唱歌送他走完最後一程。他非常平靜地喝完了杯中的藥物,最後倒在了兒子的懷裏。

傅達仁最喜歡的一句話是“年輕時奮鬥向前,年老時喜樂再見”。

這位85歲老人,不想在生命最後的時光裏,被插管、被搶救,他更害怕的是失智——失去對生命的掌控權。成爲亞洲第一位去瑞士實施安樂死的中國臺灣人。

認識死亡,才能更好地認識生命

很多人都懼怕談論死亡,但從生命都會結束的角度而言,恰恰是死亡給了生命意義。

《奇葩說》第五季半決賽上,邱晨曝光了她被查出甲狀腺惡性腫瘤加淋巴結轉移,癌症讓她迫切面對死亡。

她談到“死亡”是對生命最精準的教育。它會照亮我們,逼我們去改掉那些生活中不健康的陋習。”

她說“比如,很多年輕人的“靈感、情緒”都來自於晚上,晚睡是我們目前的生活方式,我們不願意去改變,改變它就是改變自己。可是生病後,面對死亡時我發現,我比我自己以爲的更容易、更快的接受了早睡早起的這件事情。”

人們應該改變傳統的死亡觀念,向死而生,是我們必須學會的生存方式。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別,其實是他們對待死亡的態度,他們如何面對死亡,決定了他們會如何選擇對待生命。

希望有一天,

我們不再逃避談論生死,

而是坦然從容面對;

生時,不辜負時光,

珍惜每一分每一秒,

當死亡來臨時,

慶幸自己好好活過,從未虛度。

覺得文章不錯,底部點一下“好看”

綜合自健康時報、 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