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朗月寒雪 圖片 / 網路來源:今日頭條

「我們推動著磨盤,黃豆被碾碎了,加上水後白色的豆漿順著石磨口淌下來。原來豆漿是這樣生產的。」這是一名五年級學生參加研學旅行後的所寫見聞。

1

21世紀,教育既需要考慮到社會發展的需要,培養出具有國際競爭力,適應社會快節奏變化的人才,同時也要兼顧個人發展的需要。從而使學生能成長為一個身心健康,有知識、有文化,懂得合作與溝通,並具備一定創新力和行動力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綜合素質型人才。

早在2016年,國家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1部門就印發了《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要求各地教育部門以及學校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把研學旅行擺在重要的位置,推動研學旅行健康快速發展。

研學旅行的意見是國家頂層設計方案,讓各學校推開封閉的校門,將學生帶入更加廣闊的世界,給孩子減負鬆綁,讓他們帶著問題和思考出發,輕鬆上陣,放飛自己的夢想,確實是本好經,對學生的學習和成長大有裨益。

2

研學旅行意見的文件出臺已經有近三年的時間了,研學旅行的開展情況如何呢?可謂是亂象叢生。或許是11個部門聯合印發的文件,缺少一個明確的牽頭單位,這項工作從一開始就缺乏秩序。哪一個部門主管這項工作?教育局哪一個科室具體負責這項工作?都沒有明確。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俗話說,人多了亂,龍多了旱。研學旅行也是如此,11個部門聯合發文,每個部門感覺自己說了算,又感覺說了不算。但是商家的嗅覺是敏銳的。意見出臺後,既然沒有部門主動出頭,那就蜂擁而上,誰搶了是誰的。本來學校這塊誘人的市場蛋糕就是商家非常感興趣,早就垂涎三尺,伺機而動,都想分一杯羹。

現在好了,學校、旅行社、教育機構甚至新華書店都在推介研學產品,家長和學校面對琳琅滿目的研學項目,感到無從選擇。其實,這些研學產品已經變味了,已經變成各種商業性的研學旅行,充滿了商業的氣息,出現了「研學旅行」走馬觀花、只「旅行」不「研學」等尷尬的情況,與國家11部門制定的「研學旅行」意見的初衷不相適應了。

如果注意觀察,在節假日的旅遊景點上經常看到成羣結隊的學生模樣的隊伍,打著旗子,挑著橫幅,上面印有研學的字樣,蜻蜓點水,步履匆匆,匆匆忙忙,最後在景區的標誌景點處照張合影完事。

3

「研學旅行」不是單純的旅行,而是一種開放式的學習模式。「研學旅行」的目的是讓學生身臨其境,既旅行又研學,在學中行,在行中學。

只旅行不研學徒有其表而無其實,打著研學旅行的旗號,組織學生到外面某個地方輔導功課的做法更是偏離了研學旅行的航線。

研學旅行應該由各地教育主管們具體管理,各學校具體負責,制定好研學計劃,有序的組織開展,而不是夾雜過多的功利性目的。要把動機放在讓學生們長知識、長見識、提興趣的角度進行考量。只有這樣做,「研學旅行」纔不會變形走樣,才能把國家的頂層設計貫徹落實到位。

文章整理至公眾號研學頭條,研學頭條帶你發現研學旅行的樂趣,關注研學頭條的那些人和事兒,每天為你獻上研學旅行的最新消息、政策、行業大事件。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