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2018 年8月24~29日,应邀考察乌兹别克斯坦。李肖教授领队,邓喜红女士、罗新教授、王一丹教授、谷小云教授、刘志佳博士、邵学成博士、林铃梅博士、Sophia;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Farhod Maksudov 研究员以及铁尔梅兹考古博物馆 Tohtash Annaev 研究员同行。

撒马尔罕(Samarqand),乌兹别克斯坦(Uzbekistan)第二大城市,有着2500年的历史,撒马尔罕州的首府。处于首都塔什干(Tashkent)西南 270 公里,突厥斯坦山南麓,泽拉夫尚河谷地;沿河西去还有布哈拉(Bukhara),这一区域在锡尔河和阿姆河的中心腹地。整个片区称为“河中地区”(图 一),是索格底亚纳(Sogdiana)的核心区。

图一 帖木尔王朝的京畿要地 河中地区

撒马尔罕是中亚内陆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为古代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城市枢纽,连接着波斯帝国、古印度和中土,关于它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5 世纪。善于经商的粟特人把其建成为一座美轮美奂的都市。

关于撒马尔罕,《魏书》:记为“悉万斤”;《隋书.西域记》:称“康国”;唐慧超《往五天竺国传》:录为“康国”;唐杜环《经行记》:称“康国”、“萨末建”;《新唐书》:记为“康国”、“萨秣建”,元耶律楚材《西游录》:载“寻思干”;《长春真人西游记》:录为“邪米思干”;《元史》:称“薛迷思加”;明陈诚《西域番国志》、《明史》、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均记作“撒马儿罕”。它和中土有着无尽的联系。

唐时,此地活跃着中亚人建立的很多城邦,最有名的就是费尔干纳的“石国”、撒马尔罕的“康国”、沙赫里萨布兹的“史国”、布哈拉的“安国”,等等,也就是后来中土熟悉的“昭武九姓”

唐高宗李治,永徽(650年正月-655年十二月)间在康国设“康居都督府”,故址就在撒马尔罕,当时称“撒麻耳干”,又称“飒秣建”。约公元 8 世纪中叶后,大食势力东进而废弃。

唐玄宗天宝九年(750)怛罗斯之战唐军惨败,此地为大食所据,而带来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从此脱离中土王朝

1219 年,撒马尔罕成为“花剌子模帝国”的新都和文化中心,在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攻陷之后,遭受灭顶之灾,城市近为废墟。13 世纪的蒙古鞑靼人成为地区统治者。

14~15 世纪,当地又被“帖木儿王朝”兼并。随“帖木尔王朝”的兴起,帖木尔大军横扫波斯、印度、高加索、阿塞拜疆和蒙古。帖木尔发誓要让撒马尔罕成为亚洲之都,因此他把征服中从亚洲各地劫掠来的珍宝堆积在撒马尔罕,把每个城市的最精巧高明的工匠带到撒马尔罕。帖木尔大帝敕令在城里修建起最辉煌的宫殿和清真寺等大型建筑;撒马尔罕焕发出新的深具伊斯兰气息的荣光。

埃米尔.帖木尔(Amir Temur,1336 年 4 月 9日~ 1405 年 2 月 18 日)。出生于撒马尔罕以南的碣石(今乌兹别克斯坦沙赫里萨布兹)。Temur,乌兹别克语,意为“铁”。

图二 撒马尔罕 埃米尔

帖木尔(图 二) 其祖先做过察合台汗国的大臣,父亲死后继为碣石的一名封建城主。1362 年,帖木尔在故乡附近起兵。帖木尔与蒙古人作战时,被蒙古人打伤成了瘸子。因此敌人称为“跛子帖木尔”

后来,为了巩固政权,采取婚姻关系,将西察合台汗国的公主纳为妻妾,成了察合台汗国的驸马。所以又称为驸马帖木尔

1360 年,河中地区大势底定,秃忽鲁帖木儿控制了大部分地区,但帖木尔实际上控制了河中族。其腿伤亦在此时期受创。在1364 年帖木尔终于扶持侯赛因成为可汗。但在1369 年,他杀死情同手足的西察哈台汗侯赛因,建立了“帖木尔王朝”( 1370 年? 1507 年)。关于帖木儿的传奇历史,绝大部分来自其自家自传《胜利书》和《帖木儿自传》。

2018年8月24~29日,应邀考察乌兹别克斯坦。行程纵贯乌境南北,停留塔什干、吉扎克、撒马尔罕、沙赫里萨布兹、铁尔梅兹。在撒马尔罕通向比比.哈内姆大清真寺的街头两侧,能见一人难抱枝繁叶茂浓荫遮道的桑树(图三)。可知汉代丝绸及桑蚕技术西去时,中亚河中地区一定是重要的中转节点。

图三 撒马尔罕街头的桑树

比比.哈内姆(Bibi Khanym)大清真寺 ( 1399 年~1404 年)在帖木尔时代被公认为东方最雄伟的建筑物(图四),是帖木尔出征印度并征服德里后建成的。

图四 撒马尔罕的比比·哈内姆大清真寺

主礼拜堂的穹顶为双重构造,外径 18m、顶点高 40m,外表贴孔雀蓝色彩釉面砖,比比哈内姆大清真寺建筑的平面为面宽99m、进深 140m 的长方形,中间是中庭,有精美的石刻经台,西方是主礼拜堂,大门在东侧;在南北两侧,有两个由穹顶覆盖的副礼拜堂,中庭四周是由 480 根柱子支撑的厅和围廊,其屋顶由许多小穹顶组成。近些年一直在不停的维修,最耀眼的就是用孔雀蓝及蓝釉几何纹样砖和文字砖装饰的穹顶。阳光下远观,异常宏伟。

撒马尔罕向南 70 公里左右, 到达沙赫里萨布兹(Shakhrisabz)古城(图五)。

图五 帖木尔塑像(乌兹别克斯坦沙赫里萨布兹市古城)

沙赫里萨布兹,始建于 2700 年前左右,旧称渴石或竭石(Kesh),在公元前 6 ~前 4 世纪时,属于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一部分。后被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成为中亚希腊化国家巴克特里亚王国(《史记》所记的大夏)的领地。有学者认为,沙赫里萨布兹即是亚历山大大帝东侵时期所记载的古城 Nautaca。

在公元 4 ~ 8 世纪间,沙赫里萨布兹一直是粟特地区的城镇之一;隋唐时期,成为西域昭武九姓之一 —史国的国都。杜佑《通典》:“史国隋时都独莫水南十里 大业中始通中国。后渐强盛,乃创建乞史城(即沙赫里萨布兹),为数十里,郭邑二万家。大唐贞观中遣使来贡。”

公元 710 年,沙赫里萨布兹遭到阿拉伯人征服并逐步伊斯兰化。公元 9 ~ 12 世纪时,分别被中亚地区的波斯人的萨曼王朝和突厥人的喀拉汗王朝统治。1336年4月9日,帖木尔出生于此,因而帖木尔始终将此地视为故乡。并在帖木尔王朝时期,将此作为他夏日的居住地和陪都,其中“夏宫”是在帖木尔战胜花剌子模后,请来各地最好的工匠,用了24 年的时间修建的,由此可知沙赫里萨布兹“夏宫”当年是何等的辉煌华丽!

帖木尔还建立了一座白色的和清真寺,里面安葬他父亲的遗体。他也为自己建造了一座清真寺;后来他的长子也安葬在里面。整个沙赫里萨布兹,各类宫殿壮丽奢华。

《明史.列传第二百二十西域四》中载:“渴石,在撒马儿罕西南三百六十里。城居大村,周十余里。宫室壮丽,堂以玉石为柱,墙壁窗牖尽饰金碧,缀琉璃。其先,撒马儿罕酋长驸马帖木儿居之。城外皆水田。东南近山,多园林。西行十余里,饶奇木。又西三百里,大山屹立,中有石峡,两崖如斧劈。行二三里出峡口,有石门,色似铁,路通东西,番人号为铁门关,设兵守之。或言元太祖至东印度铁门关,遇一角兽,能人言,即此地也。”

帖木尔一生杀伐征服,战胜奥斯曼帝国后,不断窥刺明皇朝的军情。当时燕王朱棣刚刚获得大明政权,叔侄之争反对者众。帖木尔分析,朱棣政治根基不稳,正合用兵。但因明皇朝幅员广大,人口稠密,坚城累累,能做之战争动员力惊人。

因此,1404 年 11 月帖木尔调集二十万劲卒号称百万东来,试图以速战速决的战法征服明帝国。大军浩浩荡荡,突速疾进,抵伊黎河附近时帖木尔突染重病;拖至1405 年 2 月 18 日,在讹答剌(Otrar,位于今哈萨克斯坦奇姆肯特市阿雷思河和锡尔河交汇处)不治身亡,终结了其征伐的一生。

大军就此止步,随之帖木尔王朝内部发生动乱,各封地子孙为争夺王位互相争斗,国运转艰,再无力东视大明。

时过境迁,亲抵沙赫里萨布兹古城,现在的“夏宫”已是一片残墟,仅有两个高高的门廊孤零零的耸立在那里,那些残缺的马赛克釉彩瓷砖还保留着当年的堂皇。(图六)

图六 沙赫里萨布兹 帖木尔夏宫遗址

观摩靠近夏宫遗址的沙赫里萨布兹博物馆(图七) 陈列,在展厅玻璃柜内发现一些陶瓷标本陈列。(图八)主要是青花残碗标片,这些陶瓷标本胎质灰黄、酥松,青花釉彩暗陈,纹样绘画拙朴,器表多有开片,可以确认烧结温度不高,应属当地烧制窑器。

图七 沙赫里萨布兹博物馆

图八 沙赫里萨布兹博物馆 青花标本陈列

(图九)而最特别的是一件同柜陈列的青花扁圆器残片标本。细致观察,此标本,胎质坚密、青料艳丽,绘画花叶纹饰娴熟,明显不同于当地粗胎蓝釉彩陶。

图九 沙赫里萨布兹博物馆 青花标本陈列

(图十) 应为景德镇高温瓷土青花制品无疑。据现场向沙赫里萨布兹博物馆,纳比.胡什瓦托夫博士(Dr. Nabi Hushvaqtov)询问,此标本出土于塔什干以南150公里的吉扎克附近靠近撒马尔罕的区域,遗址时代推定为14 ? 16世纪间。

图十 沙赫里萨布兹博物馆藏 青花扁圆器残片标本

就这些标本和当地考察所见,有如下思索,录此为记。

关于青花扁圆器残片标本。其圆腹、扁身,底部成椭圆足,颈口内收。(图十一)就其型制分析,属“青花扁壶”样式。1994 年在景德镇珠山御窑遗址出土青花海浪刻白龙纹扁壶(图十二)、明代永乐青花缠枝花卉纹大扁壶(图十三);印尼也曾发现类似青花缠枝莲花卉纹扁壶。再比对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永乐青花四季花卉纹扁壶(故瓷 008844)(图十四)、永乐青花缠枝花卉纹扁壶(故瓷 009263)(图十五)、永乐青花云龙纹扁壶(故瓷009264)(图十六)可知型制完全相同。

图十一 沙赫里萨布兹博物馆藏青花扁圆器残片标本

图十二 1994 年在景德镇御窑遗址

珠山出土明代永乐青花海浪刻白

龙纹大扁壶

图十三 1994 年在景德镇御窑遗址

珠山出土明代永乐青花缠枝花卉

纹大扁壶

图十四 永乐青花四季花卉纹扁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十五 永乐青花缠枝花卉纹扁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十六 永乐青花云龙纹扁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关于纹样,沙赫里萨布兹博物馆藏青花扁圆器残片标本,花蔓卷曲,花朵成蟹爪形外展,花心如戟上竖。同类图案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永乐青花穿莲龙纹天球瓶 (故瓷 011423)颈肩处如出一辙。(图十七之 一、图十七之二)由此确认,沙赫里萨布兹博物馆藏青花扁圆器残片标本,为典型的青花缠枝莲花卉纹扁壶样,面貌极靠近永乐。(图十八之一、图十八之二)其时代风格和产地属性毋庸置疑。

图十七之一 永乐青花穿莲龙纹天球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十七之二 青花莲花纹花卉比较图

左:陈列于乌兹别克斯坦沙赫里萨布玆博物馆

右:陈列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十八之一 青花莲花纹扁壶和标本比较

图十八之二 青花莲花纹扁壶和标本比较

因1994年景德镇珠山所出标本为御窑器;台北故宫所藏故字号瓷器,皆为明清两代内廷秘珍;青花龙纹天球瓶上的同形莲纹,具足皇家气象。因而吉扎克附近靠近撒马尔罕区域出土的这件青花缠枝莲花卉纹扁壶当年定珍贵异常。

这类明初青花在撒马尔罕附近的出现,绝非偶然,应和帖木尔王朝当时,特别是 14 世纪末至 15 世纪前叶对明皇朝的高度关注和信息获取有关,亦有可能就是使节往来的携带。明朝陈诚的《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帖木尔王朝火者.盖耶速丁的《沙哈鲁遣使中国记》、阿里.阿克巴尔的《中国纪行》等,以及《明实录》、《明史》中都有大量关于两地之间往来和交流信息的官方记载。

明皇朝和帖木尔王朝的通使往来可以追溯到洪武二十年。以后几年,帖木尔屡次遣使,向明称臣纳表。1永乐皇帝朱棣(图十九)在位的二十二年间(1403 ? 1424),大约有二十个批次左右的使团来自撒马尔罕和哈烈周近,另外还有数十个使团来自中亚的其他城镇。2同时,明皇朝也会派出送使或回访使,西域往来之使,可谓岁岁不绝。3

图十九 明 永乐皇帝

永乐十三年冬十月癸巳:中官李达、吏部员外郎陈诚等,使西域还。西域诸国,哈烈、撒马尔罕、火州、土鲁番、失剌思、俺都淮等处。各遣使贡文豹、西马方物。呈上使西域记,所历凡十七国,山川风俗物产悉备焉。4

永乐十四年六月己卯:哈烈、撒马尔罕、失剌思、俺都淮等朝贡赐臣辞还,赐之钞币。命礼部谕所过州郡宴饯之,仍遣中官鲁安、郎中陈诚等,赍敕偕行。赐哈烈王沙哈鲁等,及撒马尔罕头目兀鲁伯等,失剌思头目亦不剌金,俺都淮头目赛赤答阿哈麻答罕等。白金、纻丝、纱罗、绢布等物有差,并赐所经俺的干及亦思弗罕等处头目文绮。5

永乐十六年九月戊申朔:哈烈沙哈鲁、撒马尔罕兀鲁伯、使臣阿儿都沙等辞还,遣中官李达等,赍敕及锦绮纱罗等物往赐沙哈鲁、兀鲁伯等。并赐哈密忠义王免力帖木尔、亦力把里王歪思及所过之地酋长,彩币与阿尔都沙等偕行。6

永乐十七年五月乙巳朔:己巳,以失剌思、亦思弗罕等处使臣辞还。遣中官鲁安、叶先等送之,并赍敕往劳失剌思王亦不剌金,赐之绒锦、金织、文绮、纱罗、玉系腰、磁器等物。凡安所经亦思弗罕等处,其头目各有赐。及行亦思弗罕使臣马哈木等奏,愿留居京师。从之,赐赍有加。7

《明史》中也有段记载 :失刺思,近撒马尔罕(永乐)十七年遣使偕亦思弗罕诸部贡狮子、文豹、名马,辞还。复命安等送之,赐其酋绒锦、文绮、纱罗、玉系腰、磁器诸物。时车驾频岁北征,乏马,遣官多赍彩币,磁器市之失剌思及撒马尔罕诸国。其酋即遣使贡马,以二十一年八月谒帝于宣府之行宫。8

实录和明史中都明确记载了永乐内廷涉及中亚使节的赏赉陶瓷的记录,既然是赏赉品,那自非凡俗之器。此记有两处紧要,一:所受陶瓷赏赉的使节,有失剌思、亦思弗罕、撒马尔罕;9二:永乐十七年因北征缺马,遣官用陶瓷和失剌思及撒马尔罕诸国交易,以换马匹。另:永乐二十二年八月十五日以前一往拖西撒马尔罕、失剌思等处买马等项及吟密取马者,悉皆停止,将去给赐段疋、磁器等件,就于所在官司入库。10

此条说明永乐帝龙驭后,新君立刻停止了历年来通过撒马尔罕、失剌思等处买马的事务,同时赏赉及贸易所用的瓷器马上入库封存。由此也进一步证明通过贸易交换、赏赉到达撒马尔罕及河中地区的永乐瓷器数量是巨大的,且等级很高。

陈诚一行在距撒马尔罕十五日行程时,撒马尔罕即差人来接。途中,“野人撩乱迎天使,官渡纵横系客舟”。11

前揭史料可确认永乐间中土使节多次抵达河中区域的核心腹地,撒马尔罕已为明皇朝使节所熟识,并且在排定其他诸国的地理定位时,多用撒马尔罕为标志点。“哈烈,一名黑鲁,在撒马尔罕西南。俺都淮,在哈烈东北,去撒马尔罕千三百六十里。塞蓝,在达失干之东,去撒马尔罕千三十里。渴石,在撒马尔罕西南约二百六十里。达失干在塞蓝之西,去撒马尔罕七百余里。卜花儿,在撒马尔罕西北七百余里。”“沙鹿海牙,西去撒马儿罕五百余里。迭里迷,在撒马尔罕西南,去哈烈二千余里。俺都淮,在哈烈西北千三百里,东南去撒马尔罕亦如之。失刺思,近撒马尔罕。黑娄,近撒马尔罕,世为婚姻。”12

这些记录可以清晰获知永乐间,人员、物资、货用,经河西走廊可通畅抵达中亚内陆。并且因为还有明皇朝中央政府用瓷器贸易交换马匹的记录,可知撒马尔罕既是中亚各小国使节往来中土的交通枢纽,同时也是重要的贸易集散地,其中就包括有使节带回和贸易到达的数量可观的高等级明朝陶瓷。

再就土耳其托普卡比宫博物馆图书馆所藏《行旅图》 (H2153,Y.130a)(图二十)所示 ,可以明确地看到 15 世纪前后在中亚陆路沙漠山谷间车载移动的金银制品和青花龙纹窑器。就行旅中各色人等的服装饰佩,可以判定这是使节代表团。由此更可确认,这类使节代表团运输金银制品和高级窑器的陆路穿行是被当时社会所熟知的。

图二十 《行旅图》

《行旅图》局部

就沙赫里萨布兹博物馆陈列的粗黏土胎青花蓝釉彩残碗标本的观察。可以确认这些窑器应该是河中地区本地烧造。烧结温度不高,釉胎结合度低。就附近遗迹同出和建筑上所见之大量孔雀蓝、蓝釉条砖。(图二十一)可以确认河中地区低温黏土器烧制规模巨大,且同类技术成熟。

图二十一孔雀蓝、蓝釉饰面砖

沙赫里萨布兹博物馆藏

但因为温度、瓷土的制约,河中地区周近窑炉工坊无法获得如中土景德镇的精细瓷器制成品。所以可想而知,这类远精致于当地土器的中土窑器之贵重。同时中土景德镇窑器无疑也成河中窑业工匠模仿拟作的最好样本和范例。

美国克里兰夫艺术博物馆收藏有 15 世纪帖木尔王朝时期的细密画,据载绘制于伊朗设拉子。这些细密画上清晰地描绘着帖木尔贵族宴饮时,使用了各类“青花”制品。(图二十二)

图二十二 帖木尔王朝时期细密画

15 世纪 美国克里兰夫艺术博物馆收藏

帖木尔王朝时期细密画局部

就在乌兹别克斯坦国内各博物馆内观察到的各类器物和标本资料。(图二十三)有理由相信,细密画中的这些“类青花”制品,并不一定都是中土生产,很有可能它们有一部分就来自帖木尔王朝辖境内。河中地区的塔什干、撒马尔罕、布哈拉附近区域有可能是主要产区,同时估计在王朝的其他地方,如马什哈德、伊斯法罕、设拉子也不排除有烧制。

图二十三 蓝彩陶碗标本 沙赫里萨布兹博物馆陈列

各种清真寺和建筑上大量使用孔雀蓝、蓝釉条砖,细致观察,皆为细腻的灰黏土胎,釉彩附着在体表,不像通体烧透,更似烤花釉。尤其观察沙赫里萨布兹古城“夏宫”残墟的两个高高的门廊。那些残缺的马赛克釉彩瓷砖,明显是表层均匀剥落而留下如灰砖状的状态。(图二十四之一、图二 十四之二、图二十四之三)

图二十四之一 沙赫里萨布兹 帖木尔夏宫遗址

图二十四之二 沙赫里萨布兹 帖木尔夏宫遗址

图二十四之三 沙赫里萨布兹 帖木尔夏宫遗址

后调查撒马尔罕、铁尔梅兹附近的各时期古代城市和建筑遗址。并进入村庄实地考察,当地建筑用砖的制作情况。发现较特别的现象:首先当地人将黏土捣碎细化,然后用水搅拌成糊浆,四条木边围框成长方形,然后倒入泥糊成型,室外正常硬制干化,码叠成堆。(图二十五之一、图二十五之二、图二十五之三) 建房时泥浆连接垒砌即成。(图二十六) 随时间推移,因为这些砖并未过火定型,所以建筑废毁后将这些残砖捣碎再攉水为浆,成型复用。

图二十五之一 泥浆干砖的制作

图二十五之二泥浆干砖的制作

图二十五之三泥浆干砖的制作

图二十六 干砖垒砌的建筑

乌兹别克斯坦属严重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夏季漫长、炎热,7 月平均气温为 26 ~ 32℃,南部白天气温经常高达 40℃;冬季短促、寒冷,1 月平均气温为 -6℃-3℃,北部绝对最低气温为 -38℃。年均降水量平原低地为 80 ~200 毫米,山区为 1000 毫米,大部分集中在冬春两季。13其高热,低降水、严重干旱的气候,才是这类普通日用建筑不过火砖出现的核心原因。

釉彩砖则属于特别的低温烤花釉工艺。这类工艺砖的窑炉(或窑坑)很有可能使用了就近原则14,烤制时集中在大型建筑工地的附近(如清真寺)。就地成窑,就地成坯,就地烤釉,材料备足,建筑完成后窑炉(窑坑)废弃。

结语

就前揭这些古陶瓷标本和史料信息,可以对乌兹别克斯坦,锡尔河和阿姆河间的古代窑器有一个粗略的了解。同时吉扎克靠近撒马尔罕地区出土的今陈列于沙赫里萨布兹博物馆的中国明代早期带有明显永乐风格的青花花叶纹扁壶标本的发现,以及《明实录》、《明史》相关记载,可以佐证明代永乐时期同帖木尔王朝特别是河中地区诸国的频繁交往。这些信息给出了一条中国明代青花瓷器经陆路进入中亚腹地的最重要的连结线索。15

中国古代陶瓷制品,尤其是元明间景德镇的窑器,进入中亚、南亚次大陆、伊朗高原、土耳其及地中海沿岸,不可否认有海洋贸易、郑和下西洋、外客船行的因素。但是陆路交通运输的移动和传播是不可忽略和漠视的,这条线一直存在,尤其是高等级使节赏赉品窑器的外输散布。

参考文献

1 见《明太祖实录》卷 193、197、210、217、234 等。

2 (美)莫里斯.罗萨比:《明朝到内亚的两位使臣》,(汉译为《明代到亚洲腹地的两位使者》,载《中国史研究动态》 1982 年

第 2 期 ) 21-29 页。

3 参阅:《明史.列传第二百二十.西域传四》。

4 《明太宗实录》卷 169。

5 《明太宗实录》卷 177。

6 《明太宗实录》卷 204。

7 《明太宗实录》卷 212。

8 《明史.列传第二百二十.西域传四》。

9 注:关于失剌思、亦思弗罕的具体位置,因为《明史》和《明实录》中的记载都相对靠近于撒马尔罕。而两个名字确实又极近“设剌子”、“伊斯法罕”这两个中近东(今伊朗地界)名城,但这两地距离河中地区千里之外。有学者推定为“帖木尔大帝”兵伐征服中亚后在撒马尔罕附近设立的同名小城,以彰伟业。也有学者不同意此说,以为是中土史书记载错误。两者之说,莫衷一是。但无论如何,都可以确定,明永乐同这个区域的关联非常密切,人员、物资往来巨大。

10 《明仁宗实录》卷

11 (明)陈诚,西行诗:《沙鹿海牙城》。周连宽校注本:《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中华书局,1991 年。

12 《明太宗实录》卷 169,《明史.列传第二百二十.西域传四》。

13 中国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 —乌兹别克斯坦》,商务出版社,2014。

14 注:同类原则在中国元明间的大型宫殿、庙宇建筑中所使用的琉璃砖及其他琉璃构件烧造时也有使用。

15 注:就此明代永乐青花器皿经陆路穿过河西走廊进入中亚腹地的现象。同时可以思索,元代景德镇青花应该也有可能有相当一部分亦是通过河西走廊或者蒙古草原杭爱山北线南下经河中地区过伊朗高原西去的。就此论断研究,笔者有另文记述。

(谨以此文纪念刘新园先生)

作者:阎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