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難留,時易損。不知不覺“龐貝展”在盤龍城已經上線一個多月啦!開展以來,博物館幾乎天天爆滿,同時好評如潮,還有很多小夥伴在微博打卡@盤龍城遺址博物院。(小小聲說:快來微博打卡,小編會不定期放福利哦。)

  大傢伙對龐貝展的喜愛

  讓小編覺得無比的感動

  今天小編就化身顯微鏡女孩

  和大家一起找找龐貝展中的“中國元素”吧

  1

  我在絲路頭,君住絲路尾

  尾廳視頻中絲路路線地圖

  大家都知道,西漢時張騫和東漢時班超出使西域,開闢了以長安、洛陽爲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陸上絲綢之路。

  從此,漢朝和西域各國建立了廣泛的貿易聯繫,其中最遠到達大秦,就是龐貝所在的古羅馬。

  看過了龐貝展的小夥伴應該還記得,在展廳末尾的視頻裏,講述了商人克萊迪奧的故事。克萊迪奧原本是一個奴隸,後來通過絲綢之路逆襲,成爲當時赫赫有名的商人。對了,龐貝城毀滅於公元79年,這時正是中國的東漢時期。

  2

  咦,你看起來有點眼熟

  鹿頭造型青銅”來通杯“

  也是因爲絲綢之路,我們在展覽中可以看到很多熟悉的面孔。

  比如上圖的“來通杯”,“來通”是音譯詞,有流出的意思。古羅馬人一般會在宴飲或祭祀時才用這個杯子,而且在宴席上古羅馬人還會準備專門的支架放置它。

  圖中的通杯以鹿頭爲造型,還以象牙製作了鹿眼和虹膜,是不是很栩栩如生呢?

  對比一下收藏在陝西歷史博物館的“鑲金獸首瑪瑙杯”,有咩有覺得它們長得很像呢?

  毫無疑問,來通杯就是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從唐代以前的畫像資料來看,這種造型的杯子經常出現在胡人的宴飲場景中,而唐代貴族以追求新奇爲時尚,也會在宴席上使用來通杯。我們也可以在國內很多博物館中看到同類型的杯具。

  除了眼熟的來通杯,展廳裏還有我們熟悉的玻璃杯

  古羅馬的玻璃製作技術非常高超,玻璃也是通過絲綢之路成功打開“中國市場”的。

  陝西歷史博物館的“凸紋玻璃杯”,就是唐代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見證。

  3

  你是我心頭那一抹“龐貝紅”

  大家看過龐貝壁畫的話,應該會對展廳中那經歷千年卻鮮豔如昨的“龐貝紅”有着很深的印象,其實“龐貝紅”在中國也很常見,它就是我們常說的硃砂紅。硃砂是一種天然礦石,主要成分是硫化汞。

  中國早在距今7000-6000年前的仰韶時期就開始用硃砂了。在夏商周時期,硃砂在貴族墓葬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盤龍城的墓葬中就常能看到硃砂的身影。

  在楊家灣13號墓中的腐朽棺槨上,我們可以看到很明顯的硃砂紅。

  4

  嘿,你是小老鼠的燈臺嗎?

  油燈,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用來照明的工具,在嚴格意義上講,圖中的油燈並不算是龐貝展中的“中國元素”。但有意思的是,如果大家仔細看的話,會看到上面有一隻老鼠雕像哦,有沒有想起那首熟悉的歌:“小老鼠,上燈臺,偷油喫呀,下不來......”,哈哈哈~

  5

  預 約 說 明

  來看展千萬不要忘了預約哦

  預約說明如下:

  (圖文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文字:宋若虹、石梅   編輯:石梅

  歡迎個人轉發、擴散。公號轉載、商務合作請聯繫

  點“好看”,讓我們一起更博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