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n Witt.社會學的邀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2.

第一部分 社會學視角

P.9. 社會學作用:分析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

P.10. 個人在社會結構中的地位影響,並提出社會學定義:社會學是對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以及差異性後果的系統研究

P.15. 提到人口統計學因素

P.19. 更具綜合性的社會研究模式:生活方式簇

P.21. 布迪厄對社會學功能的定義

P.23. 提出事物是象徵符號的觀點,提出事物的意義

P.24. 社會學的任務

P.25. 提出社會學作用的延伸:為社會行為模式形成過程和原因提供批判分析;提出社會學一個基本觀點:重視社會地位的意義

P.29. 個人生活與社會結構的關係,社會學提供了一種研究社會行為和心理的工具,提出社會學的核心問題:個人與社會之間的平衡問題,對米爾斯提出的「社會學的想像力」進行闡述

P.30. 從社會學的角度定義歷史

P.31. 個人資源的劃分

P.32. 韋伯提出的「生活機會」的概念:個人成就與社會資源、地位的關係

P.35. 對社會學的定義,提出社會學系統研究建立在經驗信息上,包含2個核心問題:方法和立場

P.36. 方法有定量法:觀察,定性法:參與觀察

立場有科學社會學:被動研究,改革社會學:主動參與

P.37. 個體的能動性

P.37-39. 「社會」的術語定義:由結構、文化、互動組成

結構包括關係與社會網路模式

文化包括個人與世界的關係(物質、認知、規範)

互動包括結構中文化資源的交換(結構與能動性通過互動同時產生)

P.39. 社會學還要研究:經濟、社會與文化資源如何分配以及對個人的影響(差異性研究)

P.41. 宏觀分析法:孔德、馬克思、塗爾幹

P.45. 孔德與實證主義:社會穩定和變遷及其主導問題

P.49. 社會學研究的總體方法:理論和資料

P.53. 演繹法和歸納法

P.54. 演繹法:定量資料;歸納法:定性資料

P.55. 科學研究循環,提出」理論「的目的

P.56. 假設及假設對資料收集的定向作用

P.56-58. 收集資料的5個方法

P.58-59. 提出概化過程:資料到理論(包括信度和效度2個概念),提出隨機抽樣和深度個案研究兩個方法

P.60-64. 分析塗爾幹自殺研究法(演繹法):提出基本理論-理論到假設-將假設可操作化-提出更具驗證性的假設-資料收集、驗證假設-概化-進一步完善理論

P.67-72. 分析杜波依斯關於種族的研究(歸納法)

第二部分 社會學的大觀念

P.78-82. 塗爾幹關於社會整合的觀點,包括集體意識、勞動分工和社會團結三個概念,提出經濟上的相互依賴性是現代社會團結的一個重要因素

P.85. 提出共同分享的知識的重要性,表明人類相互依賴的極其複雜性和看似自然性

P.88. 集體意識和勞動分工之間存在反向關係

P.89-92. 「社會資本」的定義,提出Putnan論證社會資本總量逐漸下降,分析其三個原因:地理位置重要性的下降、個人與工作場所之間關係的變化、婦女參加有償勞動的轉變

提出社會資本的關鍵術語是時間,而非性別

P.100. 馬克思兩個關鍵概念:勞動力和技術革新

P.101-110. 梳理馬克思的理論脈絡,分析5個基本預設:人類必須生產、生產能力的重要性、人將自己投入到產品中、經濟決定社會(生產為社會關係提供了一種不穩固的基礎)、短缺和分

配是實現美好社會的障礙(產品分配和社會地位的關係,提出「異化」問題)

P.113. 個體行為受到結構因素(經濟力量)的影響:勞動力、生產組織和技術革新

P.117. 韋伯和馬克思的學術比較(肯定觀唸的力量、建立更具普遍性的社會權力理論)

P.121. 新教工作倫理的概念

P.122. 韋伯關於宗教信仰和資本主義的觀點

P.123. 韋伯對「權力」的定力,關鍵問題:權力合法程度

P.124-128. 韋伯對合法權力的3個分類:傳統型權威(日常生活慣例)、卡利斯馬型權威(個人魅力)、法理型權威(提出科層制這種剝奪人的尊嚴的地位體制)

P.128-132. 韋伯認為權力來源於對3種資源的控制,即經濟資源(階級)、社會資源(地位)和組織資源(黨派)

P.136-137. 分析現實的社會建構,提出彼得·伯格和託馬斯·勒克曼的「世界建構」三階段模型:建構文化、建構自我、建構社會

P.138. 文化的定義,建構文化的目的和作用,文化的3個分類:物質文化、認知文化、規範文化

P.139. 物質文化的社會學意義

P.139-141. 認知文化的內容,其最基本的組成部分:語言,價值觀念和行動的關係。

P.141-143. 規範文化的含義,包括倫常和習俗,強調規範的背景

P.143. 「社會化」的含義

P.144. 社會地位對自我界定的影響

P.145. 「自我」的概念,包括社會紐帶關係

P.145-146. 查爾斯·庫利提出「鏡中我」,以及認識自我的三個步驟,提出認知在自我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P.147. 米德對庫利模型的擴展:主我和客我,提出客我體現了社會意識

P.148. 米德提出「一般化他人」的概念。即人共有的對他人所佔據位置以及基於這些位置所期望的行動的認識

P.149. 社會結構的3個層次:地位、羣體和制度

P.150. 地位(位置)和角色(行動),提出社會羣體是地位的結合體

P.151. 首屬羣體和次屬羣體(現代社會主體環境),制度的概念,現代社會5個重要制度:家庭、教育、政府、經濟、宗教

P.152. 託馬斯定理:存在於自我內部、外部和行動之間的關係

P.153-154. 將自我與社會之間相互聯繫的關係具體化的2個模型:從社會到自我(塗爾乾和馬克思)、從自我到社會(戈夫曼的擬劇論)

P.157. 後現代的定義:強調多元性、相互聯結性和全球性

P.159. 後現代的語言觀

P.160-172. 從故事(元敘事)、圖像(超現實)、選擇(消費主義)和網路(全球化和虛擬化)4個領域分析後現代

P.174. 後現代思維方式的一個明顯含義:相對主義

第三部分:我們生活的世界

P.181-186. 在經濟背景中分析家庭的3個形式:制度家庭、夥伴家庭和後現代家庭

P.187-193. 提出「家庭」的定義應涉及家庭所履行的功能(社會網路功能、個人需要功能),關注家庭對社會的作用、對成員的意義

社會網路功能中,家庭通過3種方式將個人和社會網路整合:傳承社會地位(生活機會)、形成新家庭(平衡同與異)、再生產(社會的再生產:接受羣體的價值觀和規範)

P.201. 教育的目的

P.207-214. 教育的功能:社會化(進入社會公共領域,學習價值和規範)、文化傳遞(正式文化和非正式文化)、職業培訓、文化創新(研發和新理念)、兒童保育

P.215-221. 教育通過教育體制內的3類機制維護社會的不平等:社會控制(課程和教育環境設施)、分軌制、不平等的資源分配

P.224-247. 社會學對宗教的解釋,宗教的功能等價物等觀點(不瞭解宗教,不懂,跳過沒看)

第四部分 差異性的後果

P.253-257. 分析社會階級的分層制度(奴隸制,等級制,種姓制,階級制及其4個特點)、社會流動的概念和資源分配(物質、社會、文化資源)

P.258. 布迪厄提出的「文化資本」概念

P.260-269. 分析階級與文化,以及地位對偏好的影響(著裝、住房、休閑方式、教育和語言等方面的差異)

P.271. 關於社會研究中統計數據的運用看法

結語 社會學是個動詞

P.286-287. 社會學起源階段的簡要思想史

P.288-290. 關於社會學研究方法的討論

P.293-295. 對社會學研究者的建議

印象筆記鏈接:Jon Witt.社會學的邀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2.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