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浩磊:用光共創價值——城市照明的可持續發展

來自專欄規劃論衡4 人贊了文章

導讀:

隨著城市管理者思維的變革、照明設計理念及技術的不斷進步,「光」對城市的活力及經濟促動作用更為直接和全面。燈光規劃設計的出發點應是解決城市管理或者民生問題(統稱為使用者需求),滿足使用者的視覺、心理感知和活動使用需求,以及項目管理者的運營維護需求。在實際項目中,應關注三個要素的結合:創意、技術和經濟。

榮浩磊 | 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 副總規劃師、光環境規劃設計研究所 所長、北京清控人居光電研究院 院長、北京清城同衡照明設計院 院長

大家好,我是榮浩磊,今天很高興跟大家分享我的報告,題目是《用光共創價值》,我將從一些國內外案例入手,以「回顧」「規劃」「焦點」作為三個關鍵詞講述城市景觀照明的規劃與設計。

城市景觀照明規劃是技術進步推動產生的新行業,其中,光源和燈具的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在光源發展的技術上,光源在非常短的三百年間,從火光源發展到了白熾光源、低壓氣體放源再到高強度氣體放源以及LED發光技術。由於發光原理的不同,人工光源的光效在極大的提升,成本也在迅速降低;在光復過程方面的優化讓人工光源不再僅限於單純的染色,而是能夠真實地還原景觀的色彩,豐富夜間景觀的視覺表現力;另外,隨著對應載體的不同,用適合的光色表現載體本身的特質,可以帶動情緒、營造氛圍。

另外,在燈具方面同樣有極大的發展。這些年來,透鏡技術、反射器和其他各種折彎附件等進步非常快,同時隨著光源的體積變小,使得現在的燈具可以進行精準的控制投放,有選擇的表現來創造出跟白天景物不同的效果。另外一個強大的技術進步就是動態控制,使得同樣一個載體通過燈光色彩和動態的變化,可以呈現出多種效果,滿足多種使用需求。

大家熟知的埃菲爾鐵塔,在1889年的時候,甚至都沒有人設想用人工光把它照亮,預期只是在埃菲爾鐵塔上裝置投光燈往下灑下月光一樣的效果;

1958年,設計團隊嘗試用人工光來照亮埃菲爾鐵塔,可惜那時候的歷史照片找不到了,預期目標也僅僅是把基座照亮讓大家能夠看得到埃菲爾鐵塔而已,即便這個目標,當時已經用到660千瓦的能耗;

1989年,隨著人工光源的進步,提出的目標是讓埃菲爾鐵塔在夜間成為整個城市的焦點,而要達到這個目的,它的亮度已經需要相當高了,能耗大概在360千瓦左右;

2000年,光源技術的發展帶來更大的可能性,這時候,要求在香榭大街的另一頭可以看到2000年倒計時的時鐘,這意味著要有很高的發光表面亮度以及很小的發光體積,才能形成這種可變式的信息傳達,這是照明設計的開端,燈光不僅僅是表現一個物質載體本身的體型形態,而是參與到信息傳達的過程當中;

2004年,光源技術進一步發展,成本進一步降低,達到同樣相似的效果,成本僅僅需要2000年的16%,技術的進步是驚人的;

到了2009年,埃菲爾鐵塔的照明參與到整個城市的大事表現當中,當中國有重要國事訪問的時候,可以表現出中國紅顏色等等,在整個城市間宣揚一個鮮明的印象。

所以我們說,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使得城市景觀的照明得到了更多的可能。

01 歐美實踐&國內發展

回顧

1.1 歐美實踐

歐洲中世紀的時候,夜間實行宵禁,除了巡警手持火把,公共空間沒有任何的照明,最初有幾盞城市照明的雛形都是和宗教有關的節日慶典活動;

十八世紀以後,歐洲的遊樂園和商業照明豐富了首都的夜間城市生活;到了十九世紀末,在世界博覽會上開始出現系統性的城市照明,美國地標性建築的景觀照明開始出現,歐洲為了紀念二戰,發展出了燈光節,從這個角度來講,燈光開始表現出色彩圖像和音樂的結合,而不僅僅是一種靜態的、單純的配角角色;

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以後,尤其是五十年代以後,景觀照明在歐洲有了一個比較快的發展期,因為城市建設者們認為,景觀照明的使用,對外可以使來訪者產生愉悅感,幫助吸引遊客,提高城市活力,具有經濟上的價值;而對內有助於形成城區的可辨識性,給居民帶來自豪感,對居民的生活產生積極影響。因此,城市景觀照明的需求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是城市形象,一個是生活質量。

城市景觀照明的發展趨勢目前看起來有幾個明顯的方向:

1 降低整體照度水平的同時加大照明的對比效果。在照明的手法上,從大面積的統一散光燈照明改向直射光源和泛光結合使用。

2 城市景觀照明在裝飾性和趣味性方面不斷進步。彩色光、動態光或媒體立面的照明會越來越多。

3 太陽能和LED照明的廣泛應用。綠色照明將得到更多的落實和發展,對於天空的光可以得到越來越隱秘的控制。

總的來說,景觀照明已經成為公共旅遊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可以更加廣泛地影響夜生活,並更為直接地促進城市經濟發展。

1.2 國內發展

回顧了歐美的城市照明以後,我們再來看看國內的發展,可能跟我們本身的生活更為貼近。在火光源時代,中國城市的戶外空間很少出現永久性的照明,當時所有的夜間照明有兩個源頭,一個是夜間的商貿活動和夜市,另一種就是節日張燈結綵的風俗,如「上元節」這種非常熟悉的節日。

在照明的研究方面來說相對薄弱,大部分都是從考古的歷史和美術工藝角度出發來研究燈具本身,對於空間的表現難以成為研究的重點。

但是到了現在,中國城市景觀照明有了多種理解和指向:第一種是景觀性的照明,這指的是對既有載體和環境空間的表現或者重塑;第二種是觀賞性的照明,比如三維投影等具有突出的風格或者表現意味的主體照明;第三種是照明設施景觀,打造燈光小品、光雕塑、特殊燈具等成為視覺焦點。

對景觀的照明 觀賞性的照明 照明設施景觀

從中國城市景觀照明的發展驅動力來看,大規模的城市景觀照明是由國際性的大事件來推動開端的,1989年在上海舉辦APCE會議的時候,外灘照明是國內首次大規模有組織的城市景觀照明,接下來就是1997年的香港回歸、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2009年的建國六十周年等,大大推動了城市景觀照明的發展。

從發展條件來看,高速城市化進程提供了載體,而照明技術的發展則提供了手段。從發展空間的分布上看,城市景觀照明在中國近十五年來,從北上廣深、直轄市的核心地段向省會城市,甚至在將來經濟較為發達的地級市、縣級市延伸。

2016年杭州G20峰會,錢江新城重點區域

2016年杭州G20峰會,錢江新城重點區域

從發展取向來看,中國的城市景觀照明在價值取向和方法風格方面也有很大的變化,最初照明手法和技術單一,只是簡單求亮造成了千城一面的結果,而下一個階段卻又走向另一個極端,「新奇特,跑跳閃」的異化照明。

終於,經過一段時間,城市開始反思,重回「畫面感」的普世美覺原則,講究亮度層次、色彩對比等燈光效果來強化視覺上的美學感受。但只是普遍的美還不夠,每一個城市都希望向外界展示自己與眾不同的一面,那麼燈光的技術發展使數碼顯示變成了可能,用燈光表現地域文化,助力城市競爭和旅遊經濟。

陝西延安

在整個二十多年的發展過程中,中國城市景觀照明建設經歷過兩次大的低潮。一次是2004年出現的城市機電荒,另一次是2014年的面子工程,城市景觀照明一度被懷疑是城市面子工程的一個代表。但從「杭州G20峰會」和「廈門金磚五國」的會議,兩次大的城市事件帶來城市景觀照明建設「冰」與「火」的反轉,大家發現,原來這個並不是面子工程,相反可能是利於展示城市面貌、展示中國的自信姿態的。

因此,目前中國城市景觀照明可能正處於一個前所未有的機遇期,這裡面有三點:

? 第一點是政治正確,中國自信、美麗中國、城市雙修、文化創新,所有這些政治正確的詞似乎都能跟城市景觀照明發生關係。

? 第二點是技術儲備,專業能力的基礎和成本的大大降低,使大規模應用變成了可能。

? 第三點是資金支持,把城市景觀照明從面子工程上升到戰略高度,所以在最近一段時間,各個城市對於城市景觀照明的投資額度飆升。

在「大單快」的環境中,粗放的做法也在不斷的受到挑戰。一方面來自專業設計人員的質疑,因為缺少精細設計,模式顯得單一粗放,被稱為「有技術沒藝術」;另一方面來自民眾的質疑,因為用單一的手段實施,脫離了地方特性,忽視了使用人群,被稱為「有面子沒認同」;第三點是城市的可持續性遭到破壞,造成某些城市景觀照明的品質良莠不齊,甚至透支破壞資源,稱之為「有速度沒長遠」。

而最核心的問題在於怎樣才能讓城市景觀照明做到長久的價值輸出?

我們覺得城市景觀照明的核心要素有三點,第一點是在景觀視覺方面,即物質空間的視覺感受;第二點可能更重要,就是城市的活力,主要體現在對市民生活的切實改善、表現這個城市鮮明的人文地理特徵,有效地拉動旅遊經濟等方面;第三點是對城市景觀照明的價值核心——綠色生態,主要體現在是否節能環保,是否滿足全壽命經濟等要求,是否避免了對城市的負面影響等等。

所以我們覺得在做城市景觀照明的時候,價值取向上要綜合考慮環境價值,包括功能安全、舒適美觀、綠色生態;另外。還要考慮社會價值,讓整個空間形態管理有序,支持老百姓快樂生活,強化他們的文化歸屬感;最後,還要關注經濟價值,是否能夠帶動地價,帶動消費,在投入產出方面有一個比較高的回報。

02 總規控規&詳規賦能

規劃

2.1 總規控規

在價值取向之外,我們可以回到作為專業技術應用可以提出的支撐上,明確規劃設計階段內容,規範完善的流程。這就到了我們的核心內容——總規控規。我們基於在城市尺度上,說明照明規劃的總規和控規是如何為城市管理者提供管理依據的。

首先,了解國外在城市照明規劃方面的一些經驗,可以看一看北美的情況。北美對於城市照明,重點在於能源和安全,幾乎不涉及美學方面的考慮,規劃極為重視可實施性,並有完善的審查制度(通則式)支撐。

到了歐洲,它和北美完全是兩個方向,以里昂為例(如下圖所示),左圖是里昂早年第一版照明規劃,那時候它的工作就是挑選有歷史價值、人文價值和美學價值的載體,用燈來打亮,在夜間形成視覺的焦點,供人遊覽和吸引旅遊。右圖是大概在2010年左右的第二版照明規劃,這個時候就不再僅僅是關注物質載體本身了,而是開始從人的感知去處理城市的夜間景觀,為了讓城市更加豐富,在裡面進行區域的主體設定,讓我們到不同的區域都有不一樣的心理感受,以此來豐富夜間遊人的體驗。里昂的「燈光節」,每年都會吸引數百萬各國遊客前去參觀。

里昂第一版照明規劃

里昂第二版照明規劃

歐洲照明規劃的重點在於「物」,也就是說,它是在試圖提升城市的視覺形象,那麼對於要素的選擇和排序,秩序和形式美的追求是它的核心內容,它的理論基點是形式美學。

大概了解了國外的城市照明規劃發展以後,我們現在看一看國內城市景觀照明的發展過程。在中國,城市景觀照明剛開始盛行的時候,國內只有極少數的照明專業人員,規劃往往委託他們編製,少有規劃師的介入。這種情況下,規劃成果往往是普適性的導則,主要內容為照明原則與推薦標準,所有的內容都正確,但缺乏從宏觀上對城市的形態和人文特徵進行歸納把握,提不出針對城市特點的照明策略,不適用於指導城市景觀照明的整體部署。但可作為照明規劃中規劃實施細則方面的補充,尤其適用於未建或待建區域。

所以我們有兩個誤區,第一個誤區就是把照明規劃做成了一個普世性的法則或者照明手冊;另外一個最致命的問題是用海量的概念設計來提規劃,這樣的規劃解決不了面向未來發展的問題,它是給予設計的規劃,適用於街道與較小區域的修訂與詳規,而不是給予管理的規劃。

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以後,大家逐漸提出了照明總規的必要性。第一點,照明總規要提出一個完整的架構,如果沒有照明總規去控制,陳設的景觀照明必然是野蠻生長或黯然凄涼的,混亂無序,不會在整體上把所有載體之間的相互關係處理好。在架構的選擇上,也要有選擇、有層次、明晰結構,突出重點,從根本上控制能耗。第二點,照明還可以引導生活,保證夜間活動類型的多樣性以及空間分布的均衡。選擇有層次的照明以後,賦予不同的主題,識別定位。在架構管理之後,接下來就是區劃要解決的問題。

1 分區角度是核心,設立相應照明控制指標。

北京的照明分區,是以用地功能分區為主要依據,結合一些歷史城區、特殊要求的分布進行分類,而西安就不能簡單地運用用地功能了,因為它是一個旅遊中心城市,這個時候就會以色彩和建築的風格規劃為主要依據,採用不同的方式和光色,設計相應的指標。

西安

2 載體分類設立相應照明策略或控制指標。

以西安為例,首先在大的風格區域里把建築進行分類,同一類型的建築里,再按照所處的區域分類,然後是屬性特徵分類、景源價值劃分,最後提出相應的照明方式建議和主要的手法控制,使之在整體上形成一個一致的照明策略和指標。

3 時間與空間上的全覆蓋管理平台:設定指標上限,防止過度發展。

需要根據建築特性,查詢表格,得出控制要求。所有的一套指標體系,都有一個上限,防止過度發展,如此既能避免城市裡面的視覺秩序過度混亂,又給後面的照明設計仍然留有一定的發揮空間。

對於控規而言,現在控規往往來自於新區,新區存在一些普遍現象,比如鐘擺城市或有業無城現象,如果要吸引人群的聚集,必須要提供好的生活業態,激發區域的活力。控規的設計內容包括特徵形象辨識(定向定位)以及公共空間活力(功能照明、場地氛圍),在使用上需要確定合理標準(難點),建立科學可控的量化指標體系,作為精細化管理依據。

2.2 詳規賦能

前面我們大概回顧了總規和控規,這些基本上是以二維圖紙為主,不涉及到太多的視覺形象,其實現在在中國,城市景觀照明最轟轟烈烈的是重點區域的建設,我們稱之照明為空間賦能的這種狀態。中國的大趨勢是在從增量建設轉向存量優化,所以「舊城更新」、「內涵增長」是新型城鎮化的重要途徑,用光來賦予空間更多的附加值,是城市景觀照明的核心。

最近幾年,城市景觀照明因為大量的市政項目大行其道,而我們第一關注的是政府的動機到底是什麼?很明顯的就是城市競爭,試圖通過部分結合空間的功能升以及物質環境更新,強化城市的吸引力和文化歸屬。城市需要空間表現活力,而光是性價比最高的建築材料。

大城市都很關注核心地帶的標誌形象,比如長安街的詳規,是以天安門廣場為中心,城樓及紀念碑最亮,路北紅牆綠植相對較暗形成圖底襯托。為形成統一整飭的沿街界面,東段和西段臨街建築照明基準亮度居中,基本一致,所以亮度關係很簡單,強調的就是正式,亮度變化是強、弱、次強三個階段。在光色方面的考慮會多一些,天安門及兩側紅牆為歷史區,使用低於2700K暖光;兩單之間其餘地塊為過渡區,主體採用3000K光色;外圍區域,光色可選3000-4000K。

那麼為什麼二三線城市也要加入照明建設的狀態呢?這個很好理解,二三線城市也希望城市夜間具有活力,居民有自豪感和活動條件,讓人口減緩流失。

在一個城市裡,如果要打造城市品牌,提升知名度和影響力,無非是通過美好的體驗產生的,濱水空間往往是城市聚會之地,其景觀照明對於提升城市魅力、改善市民生活有著突出意義。後面我們結合濱水界面的一些詳細規劃,來分析濱水景觀照明是如何給空間賦能的。

人們追求高識別性和活力,但低水平的照明規劃將帶來一場災難。照明規劃應該做到美學、社會、環境與經濟效益的平衡。舉幾個版本來說:

城市濱水空間1.0版——寧波的三江六岸

試圖通過統一的視覺符號和潮汐燈光的聯動來形成區域特徵。

城市濱水空間2.0版——重慶的兩江四岸

用燈光表現山水霧舟林主題,動態表現城市生長。城市生長是重慶最大的特色,照明是唯一能在大尺度上復現這一過程、表達空間和時間關聯的手段。

城市濱水空間3.0版——南昌一江兩岸

原狀非常的黑暗凌亂,一開始需要強調它的基礎模式,處理圖景關係,之後在基礎照明上確定滕王閣以靜態、黃白光為主,55 分/小時,突出建築和空間的本身特徵。表演模式用燈光表現歷史,提供獨特的體驗,拉動文化旅遊商業、地產價格。並且通過視覺變形,藝術化律動等抽象語言表達傳統元素,不易使市民生厭。

城市濱水空間4.0版——杭州錢江新城

藝術家用抽象律動語言表現空間特徵和區域文化,在燈光上,用日月主題和空間特徵對應,用器具主題和地域生活對應。

城市濱水空間5.0版——武漢兩江四岸

兼顧常態(優雅、安靜、節能)和秀(旅遊、經濟、交流展示)兩種模式,並特別關注了居民和遊客互動,鼓勵參與公共空間的休閑和創意活動,同時較多考慮經營策劃的內容。

政府一開始對城市的識別特徵逐漸就會開始介入到可持續性和經濟的關係,那麼我們就發現了產業動機——經濟拉動。

持續的景觀照明促成的是全天候旅遊,它提升了項目的資源效能,擴展了夜間消費的深度和廣度。而對於電商來說,最重要的不是地域空間而是虛擬空間,在虛擬空間成長起來的年輕人已經不再用傳統的空間邏輯完成他們與物質之間的鏈接。

城市現在的威脅是什麼?因為網路提供的大量、高速、超空間的鏈接,如果城市物理空間的互聯能力相比太低,就會逐漸失去社會互聯主要媒介的地位,與物的互聯鏈接已經不再依靠城市空間界面,那這意味著城市的公共空間開始失去存在的傳統價值。因此,我們要給人們走出戶外去體驗的這種利好,給他們更豐富的感官體驗、身體體驗、情感體驗、精神體驗和心靈體驗,打造一些特有的環境或者場景,來超越既有環境約束的心靈期望。

03 多元包容&持續發展

焦點

3.1 多元包容

從入行開始,我們就被教育照明設計是這樣的——光的變化要追隨建築的節奏,光一定是配角,去表現建築本身的問題,作為技巧,可以用冷暖變化表現空間轉折,或者用強弱的變化,來形成趣味或秩序。

我們也做了很多這樣的設計,通過推敲亮度層次、冷暖對比,對建築師聚會的家園照明要優雅純凈,對接待元首的官邸照明要溫馨舒適,對現代辦公建築,照明要簡潔精緻,偶爾有些戲劇性和誇張的,用一點撞色,這似乎已接近傳統「照明設計」可接受範圍的極限。

傳承是美好的,是有共識的,是穩妥的,但通過景觀照明來助力文化旅遊的時候,往往需要更加戲劇化,更有視覺張力的內容,需要超出日常體驗的高度差異化和識別度的體驗。比如雁棲湖的山,在未調光之前,甲方驚恐地認為我們做成了一塊閃閃發光的綠塑料,但其實在做了精細的設計和控制之後,自下而上它的亮度是越來越高的,光的形態也是越來越積極的,這和調整之前完全不一樣。

雁棲湖山體

有的時候,當新的表現方式出現和發展的過程中,難保會出現一些階段性問題,尤其正處在小眾精英藝術和大眾文化產業碰撞的地方。那麼在文化科技創新和文化基因繼承不斷磨合的過程中,品質該如何定義,建議我們還是要多一些觀察與包容。

3.2 持續發展

第二個焦點問題是城市景觀的持續發展問題。首先,和大拆大建相比較,局部有機更新、合理周期改造更適合城市更新。

回顧那些大事件、大建設, 比如2008年的北京奧運,在2006年就完成了規劃,那時照明還不是一個獨立的項目,就是配合重點項目設計;比如2010年廣州亞運會,照明規劃設計開始單獨立項,做了珠江兩岸、新中軸的重點區域和場館等重點項目,有近兩年的設計周期,但因為最後施工期僅一個月,留下了很多遺憾;以及長久以來,再如國事活動頻發的長安街,重點範圍設計經過長期反覆論證,保證了實施結果能夠按照設想落地。因此,所有項目應有足夠的規劃、設計、建設周期,急就章、運動式的應急方案,往往淪為「猛砸錢滿鋪燈」,偏離了城市發展目標,藝術技術處理粗糙,不宜成為常態。

長安街

長安街

其次,以「人」而非「物」為中心,從物質更新轉向生活復興,是持續發展的第二個壓力。生活復興之一是注重夜間遊憩空間品質,十九大也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人民謀幸福。

2015年延慶地質公園,大尺度統一整飭,調和對比

近人尺度,豐富的明暗層次,節奏變化,舒適的散步體驗

節日給百姓更戲劇化的體驗,吸引人群戶外交往活動化

生活復興之二是場所意義,即通過歷史街區的復興,來提升資源項目,擴展夜間消費。在產品軸上,進行產品細分與培育,用光復興歷史,甚至可以結合運營,賦予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更多價值。從我國目前資源利用水平來看,有巨大的發展空間,以及更強的可持續性。

南昌,為旅遊景區延長開放時間,拉動相關餐飲、酒店業發展

新西塘越里,《鯉躍越里》為主題的愛情故事,全新打造IP

量化控制、公共參與和技術支持同樣是一個重要內容。在做設計的時候,有時效果圖很美,建成之後卻走樣了,我們要盡量避免這種問題,用技術手段控制平衡關係。我們相信,未來通過技術支持可以更有效地支持全過程的服務設計和管理,把城市景觀照明的設計水平提到一個新的高度。

技術支持:通州副中心模擬體驗,隨時調整效果,虛擬調試

回顧焦點內容,我們可以大致總結出城市照明未來可能面臨的三個挑戰:

?藝術挑戰:認同建構。在空間發展與文化衝突下,大家顯著認同某一種風格還是能夠接受多元認同,美的空間形態如何激發參與和互動、營造高峰體驗。

? 技術挑戰:與時俱進。光源、控光、智能控制和跨專業的工序配合,以及針對應用的產品研發和市場選擇機制的調整。

? 經濟挑戰:持續運營。如何做到資源置換、商業模式和運營維護的安排。

最後我想總結一下,景觀照明雖然是個新生行業,但是,為城市——它可以支持打造美麗中國和城市經營;為民生——它可以打造幸福感和歸屬感;為行業——它可以促進價值認同和規則優化。希望大家共同努力,為這個城市貢獻更多的價值。

註:文中圖片均來自於嘉賓演講PPT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