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不說陳宮與沮授二人哪一個謀略更高,他們驚人的相似之處就是:擅於謀略,卻忠於庸主,同樣都是被曹操所殺。要想知道誰技高一籌,就需要分別瞭解一下這兩位謀士。

「河北多名士,忠貞推沮君。凝眸知陣法,仰面識天文。至死心如鐵,臨危氣似雲。曹公欽義烈,特與建孤墳。」

沮授廣平人,是袁紹帳下謀士,《三國志》中描述他「少有大志,多權略」,而且《三國演義》中只提到兩個善觀天象的人,其中一個是諸葛孔明,另一個就是沮授了。沮授在書中的出場雖然不及陳宮多,但絕對是頂級的謀士,而且可以說是算無遺策,他為袁紹提出了很多良策,只是由於袁紹的短見薄識以及剛愎自用,一次次棄用沮授的建議,導致他從當時最強諸侯一步步走向衰亡。從以下幾個沮授提給袁紹的重要卻未被採納良策,可以看出最強諸侯袁紹是怎樣把一手好牌打爛的。

第一 迎獻帝,遷都至鄴城,挾天子以令諸侯

在袁紹取得冀州之處,沮授就高瞻遠矚的為他制定了長遠的計劃,其中就包括去長安迎獻帝,恢復在洛陽的宗廟,向天下發號施令,建功立業。之後興平二年(195年),漢獻帝輾轉流亡,沮授又建議袁紹「迎獻帝,遷都至鄴城,挾天子以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但由於郭圖、淳于瓊等人的反對,認為那樣會削弱自己的力量,受限於獻帝,目光短淺按的袁紹拒絕了沮授的良策。第二年,曹操派兵迎獻帝到許昌,佔得先機,袁紹悔之晚矣!

第二 反對諸子分立

袁紹有三子依次是袁譚、袁熙、袁尚。他偏愛幼子袁尚,欲立其為嗣,所以將袁尚留在冀州;以長子袁譚為青州刺史,以次子袁熙為幽州刺史,外甥高幹為幷州刺史;沮授極力勸阻,建議應以賢者為嗣,勸諫袁紹諸子分立乃是取禍之道,將來必將引發內亂,但袁紹固執己見。袁紹死後,果然被沮授言中,袁譚與袁尚展開爭位大戰,竟引仇敵曹操為援,結果給袁家帶來滅頂之災。

第三 建議 「三年疲曹」,反對急於決戰

袁紹要攻打許都之時,沮授建議袁紹利用己方軍力以及地理位置的優勢,與曹操進行持久戰:「進屯黎陽,漸營河南,益作舟船,繕治器械。」同時「分遣精騎,抄其邊鄙,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這樣三年之後就可以使得曹軍疲敝,滅曹定成。但袁紹並未採納,加之郭圖等人趁機讒言誣陷沮授,袁紹本就多疑,對之後沮授的建議都一一否決,並收了他的兵權,導致最終,袁紹兵敗官渡,帶著八百騎兵狼狽逃過黃河,自此一蹶不振。以沮授的謀略,但凡袁紹善聽諫言,也不會有如此下場。官渡之戰後,沮授來不及北渡被俘,曹操深知其才能,想為己用,沮授不降,但仍獲曹操厚待。後來沮授密謀逃回到河北,事敗被殺。殺沮授也是情非得已,曹操感嘆:「孤早相得,天下不足慮。」高瞻遠矚的頂級謀士沮授,因為忠於一個庸主,不能盡展自己的才能與抱負,更是未得善終。

「生死無二志,丈夫何壯哉!不從金石論,空負棟樑材。輔主真堪敬,辭親實可哀。白門身死日,誰肯似公臺!」

陳宮是呂布帳下謀士,呂布戰敗後,隨呂布一同被曹操所擒,誓死不降,以死明志。

助曹棄曹

陳宮早年為中牟縣令,捉住了刺殺董卓失敗的曹操,慕當時的曹操殺賊之勇氣及救國之高義,以為遇到明主,於是陳宮棄官與曹操一起逃亡;之後依靠自己的人脈、外交及遊說能力,幫助一窮二白的曹操拿下當時無主的兗州;可以說為曹操之後的霸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陳宮可謂居功至偉。之後陳宮離開曹操,是因為他滅呂伯奢全家,原文這樣寫道:「宮曰:知而故殺,不大義也。操曰: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他的極端利己主義讓陳宮默然。陳宮本想殺了曹操,但覺得自己當初為了國家大義而追隨他,殺之不義,於是棄之而去。助曹棄曹的做法表現出陳宮的性情剛直、大義氣節。

引呂布為兗州之主,但其有勇無謀

陳宮離開曹操之後,選擇了呂布,是因為呂布作戰驍勇無敵,也念其在誅殺董卓時的功勞,自己又善於謀略,二人配合定能建功立業,於是助呂布進駐兗州。但事實說明陳宮所投又不是明主。合作之初,呂布聽從了陳宮的許多良策,纔有了防備曹操偷襲的西寨之援,防止了曹操對西寨的偷襲;還有精彩的火燒濮陽,使人詐降獻城之計,誘的曹操進入濮陽,結果曹軍被燒的七零八落,曹操是「髭鬚發盡都燒毀」,差一點被俘虜,真的是狼狽不堪;這些都證明瞭陳宮計策之成功!但在佔領徐州之後,呂布謀士帳下進入了陳登父子,他們效忠的是曹操,於是離間陳宮與呂布的關係;加之呂布無謀即使聽妻妾之言,也不聽陳宮之計;導致最後呂布自己被曹操擊潰,陳宮也被一起擒住,面對曹操呂布再三求降,而陳宮則傲然不屈,慷慨赴死。陳普對陳宮的評價真的是一語中的:「何物曾奴董太師,原陵青草正萋萋。一時翔集多知處,獨恨公臺不擇棲。」陳宮未擇明主,計多而謀遲。

歸根到底還是陳宮雖然善於計謀、大義凜然,卻沒有高瞻遠矚的眼光。相比之下深謀遠慮、算無遺策的頂級謀士沮授格局更高一籌,絕對勝出。


謝邀,我認為是沮授。

陳宮的謀略自是不說,沒有他,有勇無謀的呂布根本不可能發展成為稱霸一方地勢力。但是,我認為和沮授比,陳宮還是略遜一籌。

我們來看看沮授為袁紹出過的計策。

興平二年冬,漢獻帝為李傕等人所迫,受困於曹陽。沮授敏銳地從此事中捕捉到機會,首次向袁紹明確提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主張。可是袁紹根本沒採納,在袁紹看來,皇帝不過是個中看不中用的傀儡,留在身邊反而束手束腳。結果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曹操撿了個大便宜。

後來,袁紹和曹操爭霸北方,沮授審時度勢,發現曹軍糧草短缺的問題,於是向袁紹獻策打持久戰,謀求拖垮曹操。事實上,曹操確實因為後勤問題發愁,不只是糧食,還有遠在江東虎視眈眈的小霸王孫策。可是心高氣傲、急功近利的袁紹認為自己強於曹軍,沮授此言是「慢我軍心」。於是不僅不採納,反而將其治罪,囚禁于軍中。

最後,沮授在牢中還冒死簡易袁紹要注意烏巢地動向,袁紹還是沒聽。可以說,袁紹成功避開了沮授一切正確的建議。沮授的謀略只要聽一個,袁紹可能就不會大敗。

陳宮雖然也富有謀略,但他有一個缺點,反應慢。荀攸說過:「呂布勇而無謀,今三戰皆北,其銳氣衰矣。三軍以將為主,主衰則軍無奮意。夫陳宮有智而遲,今及布氣之未復,宮謀之未定,進急攻之,布可拔也。」也就是說,陳宮計謀是不錯,但是缺乏對時勢的精準判斷。


個人感覺陳宮更強,沮授輔佐的袁紹要比呂布強很多,呂布充其量也就是個先鋒,讓陳宮輔佐成一方諸侯,袁紹各個方面都比呂布強太多


陳宮是君子。為呂布忠貞無二,呂布心不定之人,和項羽相似。項羽不叫:范增的,才滅亡,呂布不聽陳宮也滅亡。


沮授字則注,東漢末年袁紹帳下頂級謀士,袁紹平定河北的第一功臣。

漢靈帝年間,沮授仕州別駕,舉茂才,歷二縣令,少有大志,長於謀略。袁紹奪取冀州後,闢沮授為從事。他經常對袁紹提出良策,但很多時候袁紹並不聽從。

興平二年(公元195年),漢獻帝輾轉流亡到河東等地,沮授進諫建議袁紹迎獻帝,遷都至鄴城,挾天子以令諸侯;袁紹聽後打算聽從沮授的建議,但淳于瓊等人認為要復興漢室太難,而且迎立漢帝會削弱自己的權力,勸袁紹不要用此計策,袁紹於是放棄。次年曹操卻在荀彧的支持下迎獻帝遷都許縣,成功挾天子以令諸侯。

官渡之戰時,袁紹挑選精卒十萬,騎萬匹,準備進攻許都,沮授建議利用優勢軍力和地理形勢,對曹操進行持久戰,「進屯黎陽,漸營河南」,穩打穩紮,同時「分遣精騎,抄其邊鄙,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的萬安之策,而不必決戰於一役,袁紹不採納。

可以說,如果袁紹能夠在官渡之戰採納沮授的建議,那麼三國的歷史恐怕就要改寫了。事實上,沮授本人是具有極高的戰略眼光和謀略水平的。但其明珠暗投,遇到袁紹這樣的昏聵君主,致使自己懷纔不遇,最終被後人所忽視。一代雄主曹操對此感慨道:「孤早相得,天下不足慮」。由此可見沮授的謀略之高,竟令曹操動容。

陳宮字公臺,東漢末年呂布帳下首席謀士,頂級智囊。

陳宮為人性情剛直,足智多謀。年少時,便與海內知名之士相互結交。公元192年,兗州刺史劉岱在討伐青州黃巾時戰死,陳宮等人主張曹操接任兗州牧因而被曹操視為心腹。但此後陳宮因曹操殺害邊讓等漢末名士而與曹操反目,並遊說張邈背叛曹操迎呂布入兗州,輔助呂布攻打曹操並先後取得兗州與徐州。下邳城中,呂布不聽陳宮兩面互補之計,以致失敗。呂布戰敗後,隨呂布等一同被曹操所擒,決意赴死。

事實上,陳宮的謀略水平,在當時絕對屬於一流水準。勇而無謀的呂布正是由於得到了陳宮這位頂級謀士,才最終開拓出了一番基業,成為了漢末羣雄之一。更加值得稱道的是,陳宮對呂布忠貞無比,隨其慷慨赴死,令人無比動容。


陳宮厲害點,但陳宮比較迂腐。

沮授呢,屬於那種有點小聰明的人,大局觀弱了一些


主要是陳宮單刷了曹操整個謀士團。。。


別豆啦,兩人跟本不在一個級別。史官對沮授的死謂之曰,《黃土蓋麒麟》,而對陳宮則曰,《不識遊魚不識龍》!


陳宮更勝一籌。


陳宮要強一些,如果遇到明主,可以一統天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