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太武帝滅佛後,正平二年(452),太武帝拓跋燾被宦官中常侍宗愛所殺,年四十四歲。宗愛再被殺,太子晃的兒子拓跋濬繼位,興安元年(同在452 年),立刻下詔啓用佛教。

  此前在太武帝滅佛時逃散隱匿的北涼僧團立即現身,師賢成爲以前寇謙之擔任的道人統,也就是宗教總管,這時的宗教由道教轉爲佛教。之後,從460年開始,曇曜受命開始在平城武周山建造巨型佛窟,最著名的“曇曜五窟”是第一期工程。

  雲岡石窟中曇曜五窟全景,請橫置手機觀看

  這是曇曜五窟全景,取自水野清一、長廣敏雄1938年到1945年期間在雲岡石窟的調查報告,這個報告在1952年由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出版爲《雲岡石窟》。雲岡石窟1961年被國務院公佈爲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12月14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現在的石窟前,種有樹木,所以拍不到這樣的全景圖片了。

  從歷史時間順序來說,這五窟是最早建立的,理應編爲第1、2、3、4、5窟,大概當時調查者從整個雲岡窟羣的東邊開始編號,曇曜監製的這五窟反而編到後面了。但是凡研究雲岡石窟的人,都要使用這個序號,所以也就不必再討論了。從外觀看,第19、18、17、16窟,門上都開有龕窗,我認爲這是當年爲雕刻巨大的佛像採光照明用的。當年在這五個石窟前應該建有木製寬廊,第20窟和第19窟當中的那個露天小窟暗示出我猜測的結構。

  

  20

  

  第20窟 日本京都大學版《雲岡石窟》圖版

  窟的西側已經崩壞,因此看不到西側雕像。一般的配置,主佛兩側應該是脅侍菩薩,但是我們發現東側的位置上是個主佛規格的立雕像,它的法衣造型和當中主佛的法衣造型一致。我們仔細觀察東側雕像的左手,從弧形衣紋來看,法衣被提起,按《佛說彌勒大成佛經》彌勒佛造型的規定來看,東側的主佛,是繼承法衣的彌勒佛。巴基斯坦塔克西拉遺址有一個同樣的組合結構,龕內右側有同樣是主佛規格的膏泥像,它的左手明確捏着法衣角(見下圖),這個細節告訴我們雲岡石窟第20窟的內容來源:當中的主佛是釋迦牟尼佛,東側的是得到釋迦牟尼佛的法衣傳承的彌勒佛。

  第20窟局部 阿城 攝

  我們同時也就找到了雲岡第20窟西側缺失的雕像的原型,它也是個佛規格。那麼西側缺失的是誰呢?從《悲華經》裏我們知道,授釋迦牟尼佛稱號的是多寶佛,這樣我們應該明白第20窟佛像的順序是從西到中再到東,依次是多寶佛、釋迦牟尼佛、彌勒佛。將《悲華經》和《佛說彌勒大成佛經》結合在一起,是第20窟的主題。這個主題是曇曜嚴格按照犍陀羅模式製作的。

  但是大家會觀察到彌勒佛的上方(見下圖),有二佛並坐在佛龕裏,二佛都執法衣。這應該是略去了《佛說彌勒大成佛經》中大迦葉保存法衣的情節,直接表達釋迦牟尼佛傳法衣給彌勒佛。

  第20窟局部 日本京都大學版《雲岡石窟》圖版

  

  19

  

  主尊佛的法衣與第20窟是一致的。按《佛說彌勒大成佛經》的內容,主尊雕像是明確的執“只掩二指”的法衣的彌勒佛。這個窟的主題,就是彌勒下生成佛。彌勒佛右手施無畏印,按法國吉美博物館保存的犍陀羅彌勒佛下生成佛像的規制,這尊金剛座上的彌勒佛像的右手掌心,當年應該繪有鎏金法輪。

  主尊彌勒佛像局部 日本京都大學版《雲岡石窟》圖版

  窟內有許多二佛執法衣並坐的龕刻,重複強調彌勒佛傳承釋迦牟尼佛佛法的合法性和重要性。

  第19窟門入口局部 日本京都大學版《雲岡石窟》圖版

  

  18

  

  主尊立佛同樣左手執法衣,這仍然是彌勒佛嗎?《悲華經》告訴我們,多寶佛許轉輪王無諍念將來成無量壽佛;轉輪王有千子,多寶佛也一一許他們未來成佛,所以這個法衣上雕有“千佛”的主尊,應該是《悲華經》裏的無量壽佛。千佛與無量壽佛的這種造型關係,可以幫助我們判定主尊佛像。

  窟內有多處二佛並坐的刻龕,依然是傳承的意味,但這個窟表達的應該是佛法傳給了無量壽佛。彌勒佛的袈裟上從來沒有千佛的造型表達。

  第18窟南壁局部 日本京都大學版《雲岡石窟》圖版

  非常特別的是,無量壽佛的後面,左、右壁的中層雕有僧人羣像,每個雕像都有自己的特點,是非制式的。

  主佛左側 阿城 攝

  主佛右側 阿城 攝

  我們知道,太武帝拓跋燾滅佛時,將高僧玄高砍頭,而無量壽佛的左側,恰恰有一個有頭無身的頭像,表情欣慰而從容,由此我們可以判定無量壽佛左右的僧人羣像,是當年的殉難僧團,只是我們除了玄高,無法判斷其它僧人具體是何者。曇曜當年一定有名單,所以才能再現每個僧人的特點。這組殉難僧團羣像石雕,是大乘佛教“身施”的經典,是傑作,實在應該複製下來,單獨陳列,成爲中國佛教藝術經典。

  主佛右側(局部) 玄高像 阿城 攝

  古正美先生認爲太武帝拓跋燾執政時期,在崔浩的唆使下滅佛,造成教難,所以窟裏的主尊應該是對應拓跋燾。我認爲拓跋燾從來沒有成爲轉輪王,也就無從成爲無量壽佛,按照光正美先生研究的一佛對應一轉輪王的關係,這個窟不應該對應拓跋燾。考慮到拓跋燾執政前期對佛教的接受,滅掉北涼,接北涼僧團到首都平城,正是這種表現導致了崔浩的警惕,引入道教,再導致了佛教教難,所以拓跋燾對北魏接受佛教還是有很大作用的。這也許是曇曜對北魏歷史的一個宗教安排?畢竟曇曜開鑿五窟的時候,北魏已經是佛教治國的時期,把教難僧團安排在這一窟裏,應該是曇曜對拓跋燾的暗示。這樣看來,古正美先生的判斷,還是有道理。

  

  17

  

  第17窟轉輪王文成帝拓跋濬交腳像 阿城 攝

  第17窟。主尊是交腳轉輪王像。當時在位的文成帝拓跋濬。北魏從文成帝拓跋濬正式開始佛教的政教合一的制度,也正是這個開始,纔有了曇曜監製開鑿雲岡五窟。另外提醒注意的是,交腳轉輪王坐像的胸前,有兩個龍頭昂起(上圖框內),這是《悲華經》告訴我們的轉輪王諸寶的龍頭纓的北魏形式,明確的王權象徵。

  《魏書·釋老志》說師賢爲文成帝作像“令如帝身”,將拓跋濬腳上的痣也表達出來。曇曜設計監製的文成帝石像,足部已殘蝕,不知道有沒有那顆痣,也許是彩繪時畫上去?

  不過我們可以在第13窟看到裏面的交腳轉輪王的腳上,確實有顆黑石,所以第13窟主尊應該也是文成帝拓跋濬。

  不過在這個窟裏,我們可以看到明確的支提造型。這就涉及到我們讀過的《妙法蓮花經》的法華信仰和支提崇拜。難道曇曜在這裏明示文成帝拓跋濬持法華信仰和支提崇拜嗎?

  第17窟入口門側支提造型 日本京都大學版《雲岡石窟》圖版

  

  16

  

  第16窟 太子拓跋晃立像 阿城 攝

  着皇室裝的主尊立像。這個窟環境空疏,有強烈的肅穆感,當年可能繪有壁畫。

  我們知道,曇曜在雲岡開鑿五窟,造價只有皇家才承擔得起。這樣的耗費,曇曜怎麼敢敷衍一窟?所以這個主尊一定是個非常重要的人物。

  剛看的第17窟主尊是交腳轉輪王文成帝拓跋濬,這一窟,第16窟,有沒有可能……

  從講過的北魏史我們知道,文成帝拓跋濬的父親,是祖父太武帝拓跋燾的太子拓跋晃。拓跋晃以太子監國,同時有北涼來的僧團在周圍,玄高爲首。但是拓跋晃不但沒有繼承到帝位,反而成了太武帝滅佛的犧牲者,繼承帝位的是自己的兒子拓跋濬。

  兒子當了皇帝,難道對自己的父親,尤其是篤信佛教,準備佛教治國的父親,沒有一個紀念和尊敬的交代嗎?

  古正美先生對這一窟的主尊的判斷是:太子拓跋晃。再合理不過。

  拓跋晃未能成爲轉輪王,所以只能着皇室裝束。雕像巨大,孤立,右手施無畏印,表情欣慰,悲涼,堅定,隨你對史實的感受而變化,是有個性的石雕像。從藝術角度來說,它和第18窟的殉難僧團,尤其是玄高頭像,是曇曜五窟,同時也是中國佛教造型藝術史上的傑作。曇曜五窟的石雕,絕大多數是制式之作,固然偉大,但在藝術上難與這兩處相比。

  古正美定義雲岡石窟是中國獨特的“家史神廟”,非常準確。

  雖然太子晃沒有成爲轉輪王,但是立像底座是覆蓮座,具有菩薩的地位。

  第16 窟 太子拓跋晃立像腳下蓮花座 日本京都大學版《雲岡石窟》圖版

  (本文節選自《曇曜五窟:文明的造型探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