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請,現在老人去世,後事操辦沒以前那麼風光熱鬧了,是怎麼回事?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文化水平的提高,封建意識逐漸淡化,人們對後世的操辦程序也簡化了不少。比如以前在老人去世後,兒女必須身穿孝衣佩戴孝套,親自到所有戚家跪拜報信,現在基本上是在電話上通報請一下就行了。以前在沒有活到60歲就老去的人,出山時要過火橋以減輕死者罪孽,現在把這一些沒有科學依據的程序基本都省去了。

其次,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經濟意識的提高,生活節揍的加快。為了生活,親戚之間五湖四海天南地北地奔走。相互距離甚遠,工作又抽不開,老人去世後只有轉些禮金,以表心意。以前老人去世後,講究什麼家族宗族,孃家人等都要參加,現在也就是請些較親的代表參加就行了。現在人的交際寬,朋友多又廣,對不是直系血親的都看得很淡,自然交往就少了。老人去世,後事操辦也就相互邀請的少了。

再次,隨著社會的發展,打工潮和城鎮化建設的興起。以前左鄰右舍家裡有什麼事都相互幫忙,相互支持很是熱鬧。現在大多數年輕人都外出打工,有錢的人都在外面買了房子安了家,在家裡的沒幾個人,都是些老年人和小孩,也沒法怎麼熱鬧。

最後,隨著社會的發展,各級政府對殯葬制度的改革,要求一切從簡,禁止大操大辦,搞形式主義。人們為了響應和服從號召,老人去世,後事操盤也就沒以前那麼熱鬧風光了。

以上就是我的幾點看法,謝謝


謝邀:這個不見得!在雲南劍川洱源一帶,如老人七八十歲去世,那必須在家最少辦四五天!多則十天半月!靈樞停放於祖房堂屋之中。高放於八九十釐米桌上,前置照片,靈位,供品,彩紙喪傘數把,招魂幡等。香燭燃燒不停。地上輔草簾草蓆,孝子男左女右打座於上,有弔孝親友來跪下還禮!至發喪日不可無人!院子內外數十張飯桌。幫忙做廚做飯燒茶水招呼來客管事採買等鄉鄰數十人!喫飯時來者即食。如家中兒女多,人緣好,一埸喪事辦下來,喫四五頭豬,一兩百斤酒,千把斤米。客總計四五百桌屬正常!至今照樣如此!像我雙親去世,(都近九十歲)也因兒女多,人緣好,兩次客都辦了四五百桌。都是第七天發喪。

六六老翁。


以前人的傳統思想,人這一生不易,為兒女付出了很多,所以兒女生前要贍養,死後要厚葬,方能顯出對老人養育之恩的報達,同時也是對後人的一種教化形式及家族地位的一種炫耀形式。但隨著社會的發展,環境的改變現己不大操大辦了,主要有因如下:

一丶國家政策引導,禁止大操大辦。

二丶人的恩想轉變,厚葬不如厚養。

三丶經濟壓力。

總的來說國家政策引導起了主要作用。


其實這個問題需要區分地區、區分城市和農村來看。在不同的地區,對老人的葬禮舉行的方式不同,比如在南方有些地區,老人去世後入宗祠還是很隆重的,而且程序非常的繁瑣;在北方大部分地區還是會大操大辦,親朋好友聞訊前來幫助。在城市,有的地方殯儀館的悼念廳會佈置的非常奢侈,甚至比婚禮典禮現場還要隆重;在農村,大家對老人去世也是非常重視,有的地方甚至全村人都會參加悼念活動。

至於題主所說的沒有以前隆重,個人認為一是因為當時的計劃生育政策,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家裡的親朋好友沒有以前的數量多,顯得略有冷清。二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設施完備的大城市成為人們就業和生活的首選目的地,在處理老人去世過程中,有時會因為兩地距離和假期時間,倉促進行。三是人們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大家更多時會選擇簡便易行的方式進行,在日後祭奠時,也會選擇更加文明的方式進行。總之,逝者已逝,生者堅強,不管風光與否,及早盡孝纔是我們更應該做的。


親人去世本來就不應該是個熱鬧的事情,老人活著的時候風光熱鬧纔是真。

現在社會壓力大,人情淡薄,各忙各的,外出工作的根本沒有太多時間去維護親朋鄰裏的關係,見了面其實就和陌生人差不多。


時代不同了。

一來,時代在進步,封建社會的很多風氣在逐步被人民放棄

二來,國家推行更簡單的殯葬制度多年

三來,生前待不好,死後再風光也是枉然


去世前對老人好一點纔是真好,那種去世後弄得熱熱鬧鬧的純粹是做給別人看的,一點意思都沒有,反而浪費錢。


我認為是時代變遷造成的 還有就是親人過世本就是悲傷的事情 為什麼要熱鬧


現在提倡節約,時代不一樣,大多數人的思想覺悟也有所提高


現在社會很多事情都簡約化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