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奇釗

  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扶貧必扶智,阻止貧困代際傳遞”。必須把貧困地區的教育事業放在優先發展位置,大力倡導教育精準扶貧、推行教育脫貧攻堅規劃,爲湖南農村基礎教育助力,不讓貧困地區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真正實現教育精準扶貧。

  打好教育扶貧這張牌,應從以下六個方面發力。

  一、單線扶貧向雙向互動轉軌。對於當前輸血式的扶貧模式,政府正在制度保障、資源配置、過程監管和評價考覈等方面強力推進,但在實際工作中常常難以落地。對此,一定要注重扶貧效應的量變和質變規律,要把從上到下的單線扶貧逐步轉變成上下互動,讓優質教育資源在輸送過程中渠道暢通,受衆精準,資源供求之間適切度高,效益明顯,避免資源浪費和“消化不良”的現象發生。

  二、教師扶貧與學生扶貧共存。近年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2015)、《教育脫貧攻堅“十三五”規劃》(2016)指出,要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落實好鄉村教師支持計劃。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是教育扶貧工作的重心,要通過大力推行鄉村教師支持計劃、鄉村教師免費定向培養計劃、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等來完善鄉村教師隊伍。同時,還應加強學生扶貧力度,實現師生共扶。應優化學生資助資源的分配結構,加大資助資金投入、實現全面覆蓋,加強資助資金監管、做到專款專用,精準甄別貧困學生、避免信息作假,加強溝通聯繫、避免重複資助;積極打破傳統資助模式,開拓學生教育扶貧的多元化,通過資助農村貧困學生去城市學校進行遊學、訪學等途徑而激發其學習的內動力;注重學生特長、興趣及本地產業發展的實際需要,資助貧困學生進行專業和技能培訓;加強學生思想文化建設,促使其形成自我發展和調節能力。

  三、線上扶貧與線下扶貧並行。隨着“互聯網 + ”、人工智能、大數據等信息化技術手段在教育扶貧上的廣泛運用,不僅能對貧困地區的基本情況、扶貧工作的跟蹤開展及其效果進行科學的計算和分析,及時調整教育扶貧工作計劃,還能開發網上在線課程,以彌補貧困地區師資的不足,高效地與現代社會接軌。但農村教育扶貧在重視線上扶貧的同時,也應加強線下扶貧工作的開展,真正做到“以人爲本”,在科學計算的前提下注重人文關懷,主動深入到貧困地區和貧困人羣中去,關注他們的教育環境、教育資源和教育羣體,及時瞭解和解決他們的困難,讓教育扶貧對象真正受益。

  四、政府主導民間參與合力。充分發揮民間優質資源進入教育扶貧行列,在某種程度上是對校校之間扶貧單一模式的有益補充,實行社會民間教育機構的資源對區域教育資源的短缺的對口扶貧,有利於進一步激活社會資源,減輕政府教育資源的供給壓力。各類政府部門在協調和發揮民間教育參與扶貧工作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教育企業的主動性和協同性,從政府主導走向政府與民間團體、社會人士等合辦模式,以此促進教育扶貧事業從單一格局轉向多格局的持續發展。

  五、區域扶貧與多向發力對接。結合扶貧已有經驗與成果,教育扶貧應構建多層次農村與城市扶貧精準對接模式,“一對一”甚至“多對一”,產業合作、勞務協作、人才、資金、信息等多形式,多渠道支援甚至尋求外援。扶貧區域要以點及面,逐漸從某幾個地區走向全域,確保城鄉共享。

  六、扶貧監督和效益評估雙重。教育扶貧涉及到貧困的識別、幫扶、管理、評估、反饋等方面,是一個長期、複雜且必須要完成的系統工程。儘管這幾年許多地區都實施了各項扶貧工程,但其間的過程管理與扶貧效果的評估往往易被人忽視,必須構建完備有效的教育扶貧監督機制和實施問責評估制度。爲此,要把教育扶貧工作作爲項目制定-執行-檢測-改進的良性循環閉鏈,真正做到有貧必扶、有貧必脫,實現教育扶貧的可持續發展。

  (單位:湖南第一師範學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