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嬰的史料記載不多,《史記-蒙恬》記載說,公元前210年,胡亥矯召篡位,聽了趙高讒言,將蒙恬蒙毅兄弟兩人囚禁起來,打算處死。子嬰進言胡亥說,蒙氏一直是秦國的大臣與謀士,為秦國立功無數,殺了他們兄弟,我們的大臣們將不能互信。

胡亥不聽子嬰的勸告,還是將蒙氏兄弟黑殺了。後來,胡亥依舊是聽信趙高的話,大肆殺戮皇家親屬,兄弟姐妹。子嬰僥倖倖免。

子嬰做了四十六天秦王后,秦國滅亡,後被項羽所殺。

關於子嬰出身,有幾種爭議。一是《秦始皇本紀》所說的「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嬰為秦王」,就是說子嬰是秦二世胡亥兄長的兒子,是說子嬰是扶蘇的兒子。

二是《李斯列傳》說的「(趙高)自知天弗與,羣臣弗許,乃召始皇弟,授之璽。子嬰既位,患之,乃稱疾不聽事,與宦者韓談及其子謀殺高」。這裡說的是子嬰是秦始皇的弟弟。

還有一種說法是《秦始皇本紀》說的「立二世之兄,子嬰為秦王」。這種說法是說,子嬰是秦二世胡亥的兄長!

從《史記-蒙恬》記載的,說子嬰勸說胡亥的片段來看,子嬰的年齡起碼是成年人,與胡亥不差多少,那麼子嬰是扶蘇的兒子,胡亥的侄兒一說,好像不太成立。

可是,胡亥後來極力殺了自己所有的兄弟姐妹極其皇族,子嬰如果是他的兄弟,為何獨自活命呢?那麼子嬰是秦始皇弟弟的說法,又怎麼成立呢?

子嬰雖是秦王三世,可惜只在位四十六天,雖有雄心壯志,也無力迴天了,也只有他的身世,能給後世留下些猜想了。


子嬰在《史記》中的記載很少,尤其對其身世的記載不詳,所以後世對其身世產生了諸多的分析和結論,畢竟指鹿為馬的趙高最終是被子嬰殺死的,臨時掌握了幾天的權力,姑且可以稱為秦三世,劉邦攻入鹹陽將其拘禁,項羽進入鹹陽後將其殺死,一共在位46天。

影視劇中的子嬰

對於子嬰何許人也,學術界一直存在很大的爭議,一說是扶蘇的兒子,一說是秦始皇的兒子,還有是秦始皇的弟弟等。

綜合各方面的史料,以及有關事件的分析,我認為子嬰是秦始皇的弟弟,主要有以下理由:

影視劇中的秦二世胡亥

【一】敢於在秦二世面前直言勸諫。在秦二世奪得政權之後,要對蒙恬和蒙毅兩兄弟進行殺戮,此時子嬰能夠見到秦二世,而且還引用之前的歷史事實進行勸諫,雖然最終勸諫無效,但是他能夠敢於勸諫,而且又能全身而退,這就說明他的身份不一般。

【二】在秦二世屠戮兄弟姊妹時他能避免遭到屠殺。在秦二世奪得政權之後,聽信趙高的亂言,為避免兄弟姊妹對於自己權力的覬覦,秦二世大肆屠殺自己的手足,基本上所有兄弟姊妹全都被殺死,而子嬰免於被殺,這就說明,在秦二世眼中,子嬰對自己的權力沒有威脅,他沒有繼承皇位的名正言順的理由。

【三】從他的年齡上來看。在子嬰誅殺趙高的時候,是與他的兒子一起合謀的,他的兒子既然能夠參與此種大事件,說明最起碼也在15歲上下,而子嬰也得在三十歲左右,而這正與扶蘇的年齡相仿,故子嬰是秦始皇的弟弟可能性非常大。

所以,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分析,我認為子嬰是秦始皇的弟弟可能性最大。


公元前221年,嬴政一統六國,建立了秦朝。他即位後,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而以前使用的「王」這一稱呼已經無法表現自己的功績,於是便從「三皇五帝」的稱呼中各取一字,自稱皇帝,此外,他還自己解釋道:「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在秦始皇的謀劃裏,他是始皇帝,此後的繼承人是二世、三世,以此類推,這樣秦朝的基業就能千秋萬代長久流傳,他當然不會想到他死後趙高立刻修改聖旨,禍亂朝政。秦二世不是嬴政意中的扶蘇,而是更聽趙高話的胡亥。胡亥死後,趙高又擁立了子嬰為帝,那麼,傳說中的「秦三世」子嬰究竟是秦始皇的弟弟、兒子還是孫子呢?

按照《史記》的記載:「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嬰為秦王。」可見,司馬遷的記錄中,子嬰是秦二世胡亥兄長的兒子。《史記》作為中國歷史上很重要的史書,其可信度是很高的,所以司馬遷的這一記載也被後世所信任和支持。

不過,司馬遷只說子嬰是胡亥兄長的兒子,卻沒說是哪個兄長。秦始皇一共有十八個兒子,一說二十三個,其中,扶蘇最長,而胡亥最年幼,這樣看來,子嬰的父親存在著很多種可能。而秦始皇的兒子中,留下姓名的只有四位,除去扶蘇、胡亥,還剩公子高、公子將閭。

胡亥繼位後,趙高掌握朝政,為了剷除威脅,他幾乎將秦始皇的其他後代都殘忍殺害,公子將閭及其家人就在其中。將閭和他的幾個兄弟,以及他們各自的家人死後,公子高不忍自己的家人也被殺,於是自願為秦始皇殉葬,這才得以保住自己這一脈。

基於此,後世有人認為子嬰是公子高的後代。當然,更多的人基於子嬰繼位五天後便剷除趙高的英明行為,認為他是扶蘇的兒子。而另一種說法認為,子嬰就是秦始皇的兒子,他是胡亥的哥哥。支持這種說法的人是根據《六國年表》中「高立二世兄子嬰。」的記載給出了自己的理解。

他們認為,這裡趙高所立的是二世的兄長,名叫子嬰。古代沒有標點符號,所以這句話也可以被理解成,趙高立的是二世胡亥兄長之子,名叫嬰。上文已經說到,趙高對胡亥的兄長及其家屬進行了清理,那麼如果子嬰是胡亥的兄長,按理說是沒辦法逃過一劫的,所以這一猜測可能性不高。

此外,還有子嬰是秦始皇弟弟的說法。這一說法的依據同樣來自於《史記》,在《李斯列傳》中,有著「高自知天弗與,羣臣弗許,乃召始皇弟,授之璽。子嬰即位,患之,乃稱疾不聽事,與宦者韓談及其子謀殺高。」的語句。

支持這一觀點的人認為,趙高曾召來秦始皇的弟弟,並把玉璽交給了他。並且從子嬰繼位後立刻誅殺趙高的手段和果決來看,子嬰的年齡應該不會很小,如果是秦始皇的弟弟繼位,就要合理一些。但是如果是始皇的弟弟繼位,《秦始皇本紀》中的記載就無法解釋了。總的來說,子嬰的身世假說中,最為可能的還是秦始皇之孫一說。


秦王子嬰的身世,《史記》中的記載自相矛盾。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嬰為秦王。」即子嬰是胡亥之兄扶蘇之子。

《史記-李斯列傳》卻有不同記載:「高自知天弗與,羣臣弗許,乃召始皇弟,授之璽。子嬰即位。」

以上兩種說法,究竟孰是孰非?

且看《史記-六國年表》:高立二世兄子嬰。 此處應讀為[高-立-二世-兄-子-嬰]。子嬰是指兒子——嬰。秦二世的兄長是扶蘇,扶蘇的兒子是子嬰。

《史記》在傳抄過程中,可能把《李斯列傳》中的『』乃召始皇孫『』誤抄成了『乃召始皇弟。』 基於不可能犯兩次同樣的錯誤這一規律。子嬰當是二世兄長扶蘇之子,即秦始皇的長孫。

在《史記》的傳抄過程中,只可能在《李斯列傳》中出現一次錯誤。而不可能在《秦始皇本紀》和《六國列表》中,出現兩次同樣的錯誤。只要有兩處相同,就應該是正確答案。

可以斷定,子嬰是扶蘇之子,秦始皇之孫。

最後,要反駁一種觀點。有人認為,子嬰是秦始皇之弟,胡亥之叔父。其依據是《史記-李斯列傳》記載:子嬰與韓談及其子商議,謀劃如何除掉趙高。說明秦王子嬰之子已經成年。按照年齡推理,子嬰應是秦始皇之弟。 其實不然。

《李斯列傳》中,子嬰與韓談及其子謀劃殺趙高。司馬遷所言『其子』是太監韓談之子,而不是子嬰之子。可能是韓談養子。也可能是韓談閹割之前,所生的親生兒子。 可以確定,秦王子嬰就是嬴政長孫,扶蘇之子。


秦王子嬰是秦始皇的弟弟成蟜的兒子,也就是說是秦始皇的侄子。歷史上有個說法是長公子扶蘇的兒子,其實是不準確的。

秦王子嬰,即秦三世。雖然只是在位46天。嚴格來說,可稱為秦三世。性格仁愛,有節制。性格方面和扶蘇倒有幾分相似。當然,不能僅僅以性格相似就判斷子嬰是扶蘇的兒子或者秦始皇的孫子。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這個事情。

第一年齡不符。

「父子作權,近取於戶牖之間,竟誅猾臣,為君討賊。」《史記·秦始皇本紀》這是子嬰和他的兒子商量共同殺死趙高的事情。這樣來算,子嬰孩子的年齡應該在17歲左右,或者更高。據《秦律》規定,人民到 達當「傅」(十七歲)之年,要自己親去鄉政權機構登記,除姓名、年齡外,還要寫明身體有無 殘廢和疾病等情況,然後由裏典和伍老審查覈實。那子嬰的年齡應該在35歲之上,子嬰死亡事件是公元前206年,秦始皇是公元前59年-公元前10年,活了五十歲。而公子扶蘇作為秦始皇的長子,歲數最多也是35歲,這樣來看,扶蘇的年齡和子嬰的年齡是相仿的,父子之說是站不住腳的。

第二政治環境。

秦二世胡亥,知道自己的政權是怎樣得來的。因此,即位之後,把屠刀伸向了自己的兄弟姐妹,殘忍到把自己的姐姐妹妹都給殺掉的,又怎麼可能會留下公子扶蘇的後代。這不是在給自己的政權添堵嗎?況且年齡和胡亥也是相仿的,作為一個殘忍的帝王,自然不會留著任何對自己帝位有威脅的人。

雖然,現在可以判定子嬰不是公子扶蘇的兒子,那會是誰的孩子。從眾多史料中抽絲剝繭只有一個人的比較站住腳,那就是秦始皇嬴政的弟弟成蟜,成蟜當年叛秦投趙,投降趙國後,被趙悼襄王封於饒。而成蟜的兒子年幼尚為嬰兒,被稱為嬰,留在秦國長大成人。秦二世即位後,因子嬰是秦二世的從兄,對他的皇位沒有利害關係,況且他的父親是叛國之人,更是得不到輿論的支持。因此,可以在秦二世胡亥清洗家族成員的時候留著他。

這樣來看,秦王子嬰不是扶蘇的兒子,而是堂兄弟的關係,也就是秦始皇的侄子。

人生漫漫,願你歸來仍是少年。我是曹城少年,祝你順心,康健。


子嬰的身世並無定論。最早記載子嬰事蹟的《史記》,對子嬰其人,有幾種不同的說法:

一是胡亥的侄子。《秦始皇本紀》「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嬰為秦王。」(《六國年表》作「高立二世兄子嬰」)這種說法認為「兄子」就是兄長的兒子

二是秦始皇的弟弟。《李斯列傳》:「高自知天弗與,羣臣弗許,乃召始皇弟,授之璽。子嬰即位,患之,乃稱疾不聽事,與宦者韓談及其子謀殺高。」

三是秦二世胡亥的哥哥。這一派認為《六國年表》的有關章句:「高立二世兄子嬰」 應該理解為「趙高擁立秦二世的兄長子嬰為秦王。」

四是始皇弟成蟜之子。有歷史學家表示《李斯列傳》集解引徐廣說「一本曰『召始皇弟子嬰,授之璽』」中的「弟子」應理解為「弟弟的兒子」。

這幾種說法當中,以第一說「二世兄子」較為流行。迄今為止,從東漢班固到近現代,多採用這一說法。學界中多數亦支持這一說。就連近幾年修訂出版的《辭海》和《辭源》這兩部著名的大辭典,也都一致認為子嬰是二世兄子,並指出是扶蘇之子。

但也有論者如楊善羣、王蘧常等人支持第二說。論點包括:

1、子嬰的遭遇、才幹及影響力絕非秦二世或同輩所能及。據《秦始皇本紀》、《李斯列傳》記載,胡亥對待自己的兄弟絕不手軟,子嬰若為胡亥的兄長,為何能存活下來。

2、秦始皇死時年僅50歲,扶蘇年齡大約為30歲左右。而《秦始皇本紀》中敘述子嬰與「其子二人」謀殺趙高(與《李斯列傳》中所述殺趙高過程不同),其子年齡至少有15-20歲左右,從而推斷子嬰年齡當為35-40歲左右,比秦始皇小10-15歲左右,與扶蘇年紀大致相當。

3、兩漢時期的史書,如《史記》、《漢書》原文及《史記》三家注、顏師古注等,並無提及子嬰為扶蘇之子。

另外,學者李開元、馬非百等人提出的第四種說法,論點如下:

一是有關《李斯列傳》集解引徐廣說「一本曰『召始皇弟子嬰,授之璽』」中的「弟子嬰」,應理解為「弟弟的兒子嬰」。但秦始皇的弟兄見於文獻記載的只有成蟜、母趙姬與嫪毐所生二子。所以被認為是成蟜的兒子。

二是《釋名?釋長幼》:「人始生曰嬰」。「嬰」之名,有初生兒,年幼兒的含義。據有關史料推測,成蟜大約出生於前256年,子嬰大約出生於前240年。成蟜於前239年降趙時,其子此時約為2歲左右,並且可能留在秦國。

因與胡亥同輩且年齡較大,所以《六國年表》「高立二世兄子嬰」中的「二世兄」應理解為「秦二世的從兄」。與胡亥無皇位爭奪的利害關係,所以不在二世所欲清除的兄弟姐妹中,反而能站出來勸諫二世不要濫施誅殺。


個人還是贊成王立羣先生的說法,子嬰是秦氏宗族的子嗣應該和嬴政同輩。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