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能感知的物體的顏色源自人眼可見光的作用,簡單的說就是可見光在物體上反射,透射再作用到人眼視網膜,可見光只有三種基本顏色,即三原色紅(R)、綠(G)、藍(B),作用到物體時發生以下集中情況:

1.自發光的物體如果RGB均等,就是白色;如果不均等就會產生不同的顏色,您可以在電腦上手工設置RGB值(0~255)來查看;

2.不能發光的物體靠反射光來讓人眼辨識顏色,比如我們看到的綠葉(G),其實是葉子吸收了紅(R)和藍(B),反射了綠色(G),所以純綠色用RGB來表示就是(0,255,0);

3.對於透明色的物體也是和第2種情況類似,不同的是它是什麼顏色,就讓什麼顏色透過去了,把其他的顏色吸收了;

4.灰色,其實灰色是非自發光物體RGB的值相同時表現出的顏色,當然如果達到頂級值就是白色(255,255,255),最小值就是黑色(0,0,0)。人眼還有一個功能就是光照不足時,視網膜有專門的椎體視覺細胞來感知物體,這時候看到的就是灰色,而看不到顏色。比如晚上在暗處人眼無法分辨色彩,只能識別灰度。


幾個世紀來人們一直認為色彩存在於物體本身,直到十七世紀末期牛頓證明了色彩並非存在於物體本身,而是光的作用結果,只有將可視光譜的長短廣播結合在一起即可形成白光,這些波長可對應不同顏色即紅、橙、黃、綠、青、藍、紫,但經過長時間研究只要紅黃青光波即可產生白光,即紅黃青顏色搭配就可以生成白色。當然不管是顏色產生於物體本身或者是光波,都要靠眼睛 ,如果我們分辨不出色彩來,那就是所謂的「色盲」。


某物體呈現什麼色彩是由它反射什麼色彩的光來決定。所以,如果你用不同色彩的光照射同一物體時它會表現為不同的色彩。


任何物體都以載體的形式列市,都有其本體的屬性,成在的各種色彩,那怕是精神層面,都帶有獨有的物質色彩與文化色彩。例如,無毒的食品,統稱為綠色食品。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