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解釋邏輯推理,得先引入一個概念,叫做「線性思維」

所謂線性思維,就是將兩件事,兩個概念,像一條線一樣串聯起來,彼此關聯,相互連接。

我們思考問題,也可以靠連接來完成,由A推導出B,由B聯想到C:

線性思維是學習邏輯思考的前提

如果無法有效的建立事物之間的聯繫、因果關係,你的思維就會變得一片混亂,甚至表達都成問題,一會兒說東,一會兒說西,聽的人根本抓不住你的重點;突然蹦出一個結論,也沒有證明的過程,讓人聽了發懵…

那你該如何建立各種概念、事物之間的鏈接,讓自己的思維變得更加有邏輯呢?

接下來,我就來講一下建立事物之間的連接並進行邏輯推理的三種方法

第一種連接方式:三段論

簡單來說,這是一種「大前提 → 小前提 → 結論」式的推理過程。

其基本邏輯是:如果大前提是什麼,且小前提是大前提的一部分,那麼小前提也是什麼;

比如,著名的「蘇格拉底三段論」:

  • (大前提)所有的人都是要死的
  • (小前提)蘇格拉底是人
  • (結論)所以蘇格拉底是要死的

比如: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向法軍猛烈進攻,法軍為了避開德軍銳氣,便將自己的部隊隱藏了起來,德軍一時失去了攻擊目標。

德軍指揮官下令偵察敵情。有一天,德軍一名軍官用望遠鏡搜索時,突然發現了前方慢慢地爬出了一隻名貴的波斯貓,懶洋洋地躺在那裡曬太陽。

於是德軍軍官根據波斯貓的出入地點,找到了法軍指揮所,並一舉摧毀!

一隻波斯貓竟然毀了一支部隊,這是如何推理出來的?

  • (大前提)法軍高級指揮官喜歡養名貴的波斯貓;
  • (小前提)前方陣地有名貴的波斯貓;
  • (結論)所以,前方陣地可能有法軍高級指揮官。
  • (大前提)法軍高級指揮官住在法軍高級指揮所內;
  • (小前提)前方陣地可能有法軍高級指揮官;
  • (結論)所以,前方陣地也可能有法軍高級指揮所!

第二種連接方式:歸納法

所謂歸納法,就是由「結果」出發,尋找「原因」;通過觀察、比對、分析,找到事物之間的因果關聯的過程。

那麼如何歸納呢?

十九世紀英國邏輯學家「穆勒」對歸納法做了一次系統的闡述,提出了著名的探索因果聯繫的歸納方法:穆勒五法。

  1. 求同法

求同法,通過大數據比對,找到「相同點」從而發現線索。

2. 求異法

被研究的現象在不同場合出現,而在各個場閤中只有一個情況是共同的,那麼這個共同情況與被研究現象之間就有因果聯繫。

3. 求同求異並用法

求同求異並用法又稱契合差異並用法,是英國哲學家穆勒提出的,探求現象間因果聯繫的方法之一。它是這樣來探求現象間的因果聯繫的:如果在被研究現象出現的一組場合(正面場合)中,只有一個唯一的共同情況:在被研究現象不出現的另一組場合(反面場合)中,沒有這個情況,那麼,這個差異情況就是被研究現象的原因。例如,人們種植豆類作物如大豆、豌豆、蠶豆時,不僅不需要給土壤施氮肥,而且豆類作物還可以使土壤增加氮;而種植其他作物如小麥、高梁、玉米等時,則沒有這種現象,即土壤中未增加氮而且要給土壤施氮肥。經過研究後人們發現,豆類作物的根部有叫做根瘤菌的東西,而非豆類作物則沒有。由此人們作出結論:豆類植物的根瘤菌能使土壤中增加氮。求同求異並用法可用公式表示為:求同求異並用法所以,A情況是a現象的原因(或結果)

4. 共變法

共變法有助於研究者通過考察某些現象同時存在、同時變化的狀況,檢驗並確立諸現象之間的因果聯繫,以期最終發現影響事物發生、發展的內在規則。作為唯一一種可用於史學研究的科學歸納法,共變法對於當代史學的科學化具有極為重要的方法論意義。

5. 剩餘法

例如,天文學中海王星的發現就是運用了剩餘法。

1846年前,天文學家觀察到,天王星在其軌道上運行時,有四處發生偏離,他們已知,三處偏離是因為受到了其他已知行星的引力所致,而另處偏離原因不明。於是,科學家們認定,剩下的該處偏離也應是另一未知行星的引力所引起的。根據這一假定,天文學家們運用天體力學理論,計算了未知行星的軌道。結果於 1846 年 9 月 18 日,天文學家用望遠鏡在與計算相差不到一度之處發現了這顆未知行星——海王星。

第三種連接方式:類比法

類比法,就是拿一件事來理解另一件事。

小米生態鏈中,有很多既不高科技,也不智能的生意,比如毛巾、牀墊等等。小米不是要做「科技界的無印良品」嗎?怎麼現在不科技的也做呢?

小米科技的副總裁劉德說:「這類生意對小米來說,是「烤紅薯生意」,什麼意思?小米發展到今天,已經有3億用戶了,其中2.5億是活躍用戶。他們除了需要小米手機、充電寶、手環等等科技產品之外,也需要毛巾、牀墊等高品質的日用品。所以,與其讓這些流量白白耗散掉,不如利用這些流量來轉化一些營業額。就像一個火熱的爐子,它的熱氣散就散了,不如藉助餘熱順便來烤一些紅薯,這就是「烤紅薯生意」。」

短短5個字,就把這個事情概括清楚了,通熟易懂而又透徹傳神。

類比法,就像你大腦裏的「封裝技術」

它幫助你把一些極其複雜的邏輯,概念,信息,用一個非常簡單易用的外殼給包裹起來,你一看到這個殼,不需要理解裡面的具體構造,就知道他是什麼,能怎麼使用,從而能幫助你降低認知負載,提高思考效率。

比如,你的公司網站也擁有富餘的流量,你就可以馬上聯想到,也可以試著做一做「烤紅薯生意」,而不需要再複雜的解釋一遍…

具體怎麼鍛煉
  1. 學習新知識後的連接練習

如果,你剛學到一個新規律

就可以試著找到一個現象,然後用「三段論」做出一番預測。

比如,你剛學會了供需理論,就可以試著結合目前的大豆產量,市場的需求狀況,預測一下明年大豆價格的走勢…

結果對不對不重要,重要的是把學到的知識用起來,與你的既有認知連接起來...

如果,你剛學到一個新概念

你就可以試著尋找一下,生活中的哪些現象,也能「歸納法」出這個結論?

如果,你剛學會的是一個比較複雜的理論

那麼你就可以試著用「類比法」,尋找一個簡單、形象的物體來給它做一次封裝,讓它變得更簡單易懂。

2. 練習寫作和演講

除了剛學會新知識後的連接練習,你還可以通過練習寫作和演講來鍛煉自己的線性思維能力。

這兩種方式不能像思維導圖那樣,把所有的知識,彼此的關係,都平鋪在一個平面上,而必須通過線性的方式展開。

因此,上下文之間就需要很強的邏輯關係來連接,需要結構嚴密,經得起推敲纔行,不然讀者就會看不懂,或者理解起來很喫力,或者你的內容破綻百出…

有些人說,寫作和演講是把學到的東西輸出出來,輸出纔是最好的學習方式。

其實,輸出並不是重點,而是通過輸出的手段,強迫著你把學習到的知識點建立起結構嚴密的邏輯連接,這纔是重點!

因為只有發生了連接,特別是需要輸出,讓給別人能聽懂的,邏輯嚴密的,高質量的連接,學習才會真正發生!

微信公眾號:六段社羣轉載自:謝春霖喜歡我的回答請關注一下喲,我是六段社羣小六老師,陪你一起學習職場知識~感謝您的閱讀,喜歡的點個關注喲~

把不同排列次序的意識進行相關性的推導就是邏輯推理。

邏輯推理就是,當人類聽到別人陳述的事情時,大腦開始歷經複雜的訊號處理及過濾,並將信息元素 ( Information element ) 經過神經元(Neuron) 迅速的觸發並收集相關信息,這個過程便是超感知能力。之後由經驗累積學習到的語言基礎進行語言的處理及判斷,找出正確的事件邏輯。

一、直接推理——關係推理

①矛盾關係推理:

矛盾關係——命題之間不可同真,也不可同假。

規則:一個假,則另一個真;一個真,則另一個假。由一個命題的真必然推導出另一相應命題為假,由一個命題的假必然推導出另一相應命題為真。

②反對關係推理:

反對關係——命題之間不可同真,但可同假。

規則:一個真,則另一個假;一個假,則另一個真假不定。由一個命題的真必然推出另一命題為假。

③下反對關係推理:

下反對關係——命題之間不可同假,但可同真,至少有一真。

規則:一個假,則另一個真;一個真,則另一個真假不定。由一個命題的假必然推出另一命題的真。

④差等關係推理

差等關係——全稱命題與特稱命題之間全稱真則特稱真,特稱假則全稱假的關係。

規則:由一個全稱命題真推出相應的特稱命題必真,由一個特稱命題假推出相應的全稱命題必假。

二、間接推理——三段論

三段論:指由兩個包含有一個共同詞項的直言命題作為前提從而推出一個新的直言命題為結論的推理

結構形式:根據中項在前提中的不同位置,三段論有四中不同的結構形式。

一、中項分別是大前提的主項和小前提的謂項

大前提 M(中項)———P(大項)

小前提 S(小項)———M(中項)

——————————

結論 S(小項)———P(大項)

例:所有科學都是實踐的產物

自然科學是科學

——————————

所以,自然科學是實踐的產物

規則:1、小前提必須肯定

2、大前提必須全稱

二、中項分別是大前提和小前提的謂項

大前提 P(大項)———M(中項)

小前提 S(小項)———M(中項)

——————————

結論 S(小項)———P(大項)

例: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

我們的軍隊不是愚蠢的軍隊

——————————

所以,我們的軍隊不是沒有文化的軍隊

規則:1、前提中必有一個是否定的

2、大前提必全稱

三、中項分別是大前提和小前提的的主項

大前提 M(中項)———P(大項)

小前提 M(中項)———S(小項)

——————————

結論 S(小項)———P(大項)

例:黃銅不是金子

黃銅是閃光的

——————————

所以,有些閃光的不是金子

規則:1、小前提必肯定

2、前提之一必全稱

3、結論必特稱

四、中項分別是大前提的謂項和小前提的主項

大前提 P(大項)———M(中項)

小前提 M(中項)———S(小項)

——————————

結論 S(小項)———P(大項)

例:有些植物是中草藥

中草藥能治病

——————————

所以,有些能治病的是植物

規則:1、如兩個前提中有一個是否定的,則大前提全稱;

2、如大前提肯定,則小前提全稱;

3、如此小前提肯定,則結論特稱;

4、任何一個前提都不能是全稱肯定命題。

三段論的公理:

1、肯定公理凡是對一類事物有所肯定,那麼,對該事物的每一分子也必然有所肯定。

2、否定公理凡對一事物有所否定,那麼,對該事物中的每一分子也必然有所否定。

三段論的前提規則:

1、兩個否定的前提不能必然得出結論

2、兩個前提中如果有一個是否定的,則結論是否定的;

3、如果結論是否定的,則前提中必有一個是否定的。

4、兩個特稱前提不能推出結論

5、如果兩個前提中有一個特稱,那麼結論必特稱。

三、複合推理

聯言判斷:陳述幾種事物情況同時存在的判斷叫聯言判斷

並列關係:並且、和、 「既……又……」

遞進關係:「不但……而且……」、「不僅……而且……」

轉折關係:「雖然……但是……」

聯言推理:前提和結論都是聯言判斷,並按其邏輯性質進行推理

1、分解式規則

前提中的聯言命題真,其任一子命題必為真。

例:高脂肪、高糖量的食物對人的健康有害,所以高脂肪的食物對人的健康有害。

2、組合式規則

前提中的全部子命題真,以這些命題為子命題的聯言命題也為真。

例:雙核的計算機質量好,雙核的計算機速度快。所以雙核的計算機質量好並且速度快。

選言判斷:陳述在若干種事物情況中,至少有一種或僅有一種情況

存在的判斷。

關聯詞: 「除……或者……」、「也許……也許……」

選言推理:對前提中的一個或幾個選言支進行肯定或否定,從而得出結論的推理。

1、相容選言推理

推理法則:

第一,否定前提中部分選言支,就要肯定餘下的選言支;

第二,肯定前提中部分選言支,不能否定餘下的選言支。

2、不相容選言推理

推理法則:

第一,肯定前提中的一個選言支,必須否定餘下的選言支。

第二,否定前提中一個以外的所有選言支,必須肯定餘下的那一個選言支;

假言判斷:陳述某一事物情況的存在是另一事物存在條件的判斷

假言推理:前提中至少有一個是假言判斷,運用其邏輯性質對前提的前後件進行斷定,進而得出結論的推理

充分條件:常用聯結詞「只要……就……」、「如果……那麼……」等

推理法則:

第一,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後件,否定後件就要否定前件;

第二,否定前件不能必然否定後件,肯定後件不能必然肯定前件。

必要條件:常用聯結詞「只有……才……」、 「除非……才……」等

推理法則:

第一,否定前件就要否定後件,肯定後件就要肯定前件;

第二,肯定前件不能必然肯定後件,否定後件不能必然否定前件。

句子的銜接與連貫

句子順序的安排是有一定規律的,常見的有以時間先後為序、有以空間位置為序,有事物發展的先後為序;有以認識事物的規律為序等。

1、按照時間發展的先後排序,注意抓住表示時間的詞語。

2、按照空間位置排序,注意由上到下,從左到右,從外到內,有遠到近等的關係。

3、按照事物的內在邏輯規律排序,注意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特別是要抓住關聯詞。

4、按照語言習慣和音節等排序。漢語中有些詞語常常連用。

5、按照漢語講究對稱的特點分類排序。所謂對稱就是字數,語句結構相同。

6、按照詞語的多少分類,一般由少到多讀來流暢舒展。

1、保持陳述對象的一致性

一個連貫的句子,總是圍繞一個話題來寫的:陳述對象會前後一致,語意會前後照應、承接恰當,上下文句之間沒有脫節、中斷或隨意的跳躍,能按照事理、邏輯行文等。

2、保持話題內容的一致性

每個語段總是保持一定的話題,圍繞一個中心內容來寫。一個語段,在說相同內容時,不能改變話題的中心、話題涉及的內容和話題確定的範圍等

3、保持句式的一致性

所謂句式,根據不同的分類方法常見的有:①陳述句、疑問句、感嘆句、祈使句;②主動句、被動句、把字句;③肯定句、否定句;④常式句、變式句;⑤長句、短句;⑥整句、散句;⑦口語、書面語;⑧單句、複句等。作銜接題時,要認真辨別語段中的句式,使銜接的語句與語段融為一體。

4、保持情感的一致性

作語句銜接題,應注意作者對所涉及的事物的情感。所謂情感是指人們對外界刺激作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應,如:喜歡、憤怒、悲傷、恐懼、愛慕、厭惡等。

5、保持語境的一致性

所謂語境,是指語言環境,有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之分;內部環境指語言自身構成的環境條件,包括不同文體的語言要求和文章中的語言風格的一致性;特別是在書面表達時,要關註上下文的聯繫和語音、語調和停頓等;外部環境指交際的社會環境,要關注時間、地點、場合、對象等。在保持語境的一致性時,要特別注意語段語言風格的一致性和上下文的聯繫。

6、保持修辭的一致性

為保持句子的連貫,在修辭上也應保持一致。

7、注意事理和邏輯

一個句子除陳述對象、句式、語境、情感的一致性外,還要注意事理(事情的道理)和邏輯(思維規律或客觀規律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