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說第五季第十七期的辯題「全人類知識共享支持嗎?」

奇葩說第5季之蔡康永薛兆豐參戰針鋒相對 陳銘詹青雲學霸大亂鬥-綜藝-高清正版視頻在線觀看-愛奇藝?

www.iqiyi.com
圖標

看了三遍,意猶未盡。

三辯陳銘和詹青雲的精彩辯論,將整個節目引入高潮。也真是這段辯論,觸發了我的思考。


信息、知識、智慧

關於信息,知識、能力和智慧的區別,很少去思考它們之間的關係。從小受教育的我們,聽到最多話是「知識改變命運」。可是在學校裏學習完很多的知識,大學畢業之後,可是「農村的大學生為什麼混的比較差?」經常高居知乎熱榜。知識改變了命運了嗎?貌似還是在社會比較低的階級啊。

或許,是時候,我們來辨析一下,信息、知識、能力和智慧之間的聯繫了。

  • 信息

在經濟學裡,經濟學家把信息定義為對決策有效的數據。

信息,更多的是告訴你客觀事物的存在情況。

比如,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你口感舌燥。十分想喝水。如果這時候通過百度地圖,知道了附近5km的 地方,有一個自動售貨機。那麼,你就可以不再擔心自己會渴死了。

  • 知識

關於知識的定義,至今尚未一個統一。柏拉圖說,一條陳述能稱得上是知識必須滿足三個條件,它一定是被驗證過的正確的,而且是被人們相信的

對於「知識」這個概念的不同理解,正是陳銘和詹青雲的主要分歧所在。

詹青雲認為,一旦被稱做知識,那麼,你默認它是正確的,並且不會去反駁。陳銘認為,知識是客觀世界的驗證為真的規律。知識是可證偽的,外部客觀世界的規律總結。

其實,這兩種觀點,確實都有其合理之處。

如果我們不相信所學的知識,那麼就無法存在於我們的腦海中,並且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但是,陳銘說的也對。知識是可以被證偽的,因為,知識並不是真理。我們其實可以對已經有的知識,進行質疑,挑戰和更新。

誠然,我們學習知識,一定是會帶著相信它是真的這樣的心態,才能學好知識,用好知識。但是,相信它是正確的,並不代表相信它是真理。

真理就是世界的本來面目,知識是人對世界的本來面目認識的程度

我們無法去定義整理,只能去檢驗真理!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 智慧

誇一個人很有知識,似乎有一定的「受教育」的標準,諸如知識分子,大文豪等等。但是,誇一個人有智慧,則不必拘泥於受教育程度了。在很多的故事裡面,都有一個年齡很大的智者。獲取他沒什麼文化,但是卻能利用智慧,去解決很多棘手的問題。

那麼,什麼是智慧呢?

蔡康永說:「這裡所說的智慧,包括對於知識的理解方式和使用方式」。我一下子明白了,並不是你懂很多的知識,就代表有很多的智慧。


如何處理和知識的關係?

在我們的當下,人和知識的關係應該是什麼?

在知乎,得到,各種在線學習平臺,一堂堂乾貨滿滿的在線課程鋪面而來,不就像那塊晶元,一下子同步到你的腦海中了嗎?更可怕的是,你聽了一兩個課程,會誤以為自己掌握了很多知識。實際上,只是感覺自己掌握了很多的知識。

因為我們直接獲得知識,顯然省略的是獲得經書的過程。

獲取知識的過程,不可以被省略。在《西遊記》裏,是取經的路使唐僧成為唐僧。


我們的能力從何而來?

是從我們寒窗苦讀的那十年歷練中而來;

是我們在揣測出卷老師會出什麼樣的考點而來;這些經歷,使得我們能夠在浩如煙海的知識裏,選取什麼,什麼纔是最重要的。

智慧從何而來?

智慧從思考中而來。

其實我們的生活中很少用到思考,因為不用思考,我們也可以正常地活著。不用思考我們也能維持日常的生活。但是,我們活著的目的,不該只是這些。

在物理世界中,食物是供我們長肌肉的原料。一塊大雞肉,必須要經過咀嚼,消化,刻意的訓練,才能變成我們身上的肌肉。

而智慧的形成也是這樣子的。我們生活的經歷,所學習的知識,必須要經過我們不斷的思考和使用,纔能夠融入我們的大腦,成為我們的智慧。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