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駕校第一股”東方時尚(603377.SH)在業績不斷下滑的情況下,開展了新的業務線—飛行培訓。2018年上半年,公司決定與昆明理工大學民航學院合作辦學,在民航人才培養和學歷教育方面開展長達15年的合作,據東方時尚表示,此舉將增強公司在綜合培訓行業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不僅如此,從油墨行業跨界進入教育圈的科斯伍德(300192.SZ),也開始佈局飛行培訓業務,與東方時尚不同的是,科斯伍德在向海外市場進軍。科斯伍德旗下控股子公司龍門教育與加拿大環太平洋航空學院達成了合作,會安排學員進行海外實際專業飛行訓練課程。科斯伍德表示,此舉將爲公司後端K12教育培訓業務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被兩家上市公司同時看上的飛行培訓業務前景如何?這門生意好不好做?涉及飛行培訓業務的企業目前都處於何種狀態?

  飛行培訓的必要性

  實現飛行夢主要有兩種途徑,一是通過學歷教育,二是通過職業教育。

  “正規的飛行員主要有兩個培養方向,一是培養成軍官,二是培養成飛行軍官,都是要穿軍裝,有軍籍的,比如空軍航空大學。在這之外,像國航、東航、南航,他們也有自己的學校,自己培養,畢業後本公司留用,它們都會和飛行學院有聯繫,將自己招來的學生送去學習。”一位退役的飛行員鄭倫(化名)對藍鯨教育說到。

  “飛行員的學習分爲知識學習和飛行學習,除了兩年知識學習,兩年飛行實踐學習的2+2,根據學歷學位的規定不同,還有2.5+1.5和1.5+3.5。”鄭倫說到,“總的來說,學歷教育中的院校主要分爲解放軍辦的院校和民航總局辦的院校。”據知情人士透露,龍門教育涉及飛行培訓的原因之一,也是想在中高考之外,對升學方式進行新的探索,公司的飛行培訓業務會成爲國際教育和職業規劃的一個出口。

  不過還有很多錯失了接受這種學歷教育,但仍懷揣着飛行夢想的人。除了飛公共運輸的航線之外,國內通用航空的發展,爲他們提供了新的機會。

  通用航空是民用航空的一個分類,民用航空包括公共運輸航空(以下所講的民航,均指公共運輸航空)與通用航空。通航業務主要可以分爲作業類、社會服務類與消費類,具體來說可以用於陸/海石油服務、航空護林、私人飛行、教學飛行和公務飛行等。

  通航具有極強的帶動效應,且市場價值十分可觀。華泰證券研報表示通航市場的年產值可達2000億元,目前市場關注的機場建設和通航器採購,佔全產業鏈總產值還不足20%,而上游的研發與設計、中游的培訓、保險和租賃以及下游的運營環節纔是通航市場真正的金礦。

  不過,目前中國的通航產業仍處在較爲落後的階段。據統計,截至2017年我國共有2292架通航飛機,通用機場共300多個,並規劃在2020年共建設500多個通用機場,但這與美國的21萬架通航飛機,2萬個通航機場相比,中國通航產業的發展還是有很長的路要走。

  圖片來源:中國經濟網)

  此外,人才短缺也是通航產業面臨的痛點之一。“我家有親戚在做通用航空,他們就經常招不到合適的飛行員。”一位知情人士對藍鯨教育說到,“大量的民航和通航企業,都出現了人才緊缺的現象。”尤其是隨着各項政策助推,通航產業開始逐步進入發展期,對通航飛行員數量的需求進一步提升。

  再加之國民經濟的不斷髮展,羣衆支付能力提高,通用航空的發展空間十分可觀。在不斷利好的大環境中,通航領域飛行培訓是否真的是一座待挖的金礦呢?

  通航產業投資熱,企業盈利難

  隨着政策層面的不斷鬆綁,政府與很多民營企業都加大了對通航產業的投資。尤其是2016年之後,政策密集出臺,通航產業不斷升溫:海南航空組建了海航通航投資集團;華夏幸福加速結盟通航領域企業,聯合發起組建“中國通用航空企業聯盟”。

  作爲通航產業組成部分的飛行培訓業務,發展如何呢?

  據記者瞭解,飛行員培訓分爲公費和自費兩種,而公費培養的飛行員僅針對男性,女性只能走自費途徑。“通航飛行員的培訓費用,比民航飛行員的培訓費用低10w左右,大概在60w,培訓時間在一年半。”業內人士對藍鯨教育說到。高昂的培訓費用,是否能讓企業保持盈利狀態呢?

  目前通航業內較具名氣的公司有中信海直(000099.SZ)、中國飛龍和九天飛行學院等。其中,中信海直是國內唯一在主板上市的通航企業,現在已經形成了海上石油、陸上通航、通航維修、通航培訓和資本運營五大業務板塊。其通航培訓業務主要由公司與中國民航管理幹部學院合作成立的海直(北京)通航技術培訓有限公司運營(以下簡稱海直),據公司2018年半年報顯示,海直虧損4.86萬元。

  “其實盈利的企業也就那麼幾家,大部分企業還是沒有利潤的,招不上學生,怎麼賺錢呢?”從事招飛工作的李丹(化名)對藍鯨教育說到。雖然通航產業的發展是導致人才短缺的原因之一,但其實還有另一個因素,就是很多人並不願意飛通航,除了工作環境相對較差,機型太多,還有薪金待遇等問題,同等條件下,通航飛行員的待遇與民航飛行員差距較大。

  上述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反應出,雖然關於通航產業的政策高歌猛進,但是在實操推進上卻依舊步履維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