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到青花瓷是從最初的低級手工操作到具備精細完美藝術性的製造過程……

陶瓷,從最初採集陶土到製成陶瓷土丕,逐步到製成土陶至最後成為陶瓷,中國人早在約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時代)就發明了陶器。用陶土燒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燒制的器皿叫瓷器。陶瓷則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總稱。古人稱陶瓷為甌。凡是用陶土和瓷土這兩種不同性質的粘土為原料,經過配料、成型、乾燥、焙燒等工藝流程製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

從陶瓷最初的手工藝到高層級具備藝術色彩加工的精美細膩青花釉瓷器為青花瓷:

青花瓷又稱白地青花瓷,常簡稱青花,中華陶瓷燒制工藝的珍品。是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屬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鈷料燒成後呈藍色,具有著色力強、發色鮮艷、燒成率高、呈色穩定的特點。

原始青花瓷於唐宋已見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則出現在元代景德鎮的湖田窯。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發展到了頂峰。明清時期,還創燒了青花五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種!

陶瓷作為一種國內產品,已從當粗的低層級飾物走向高端的且具備、具有藝術色彩的青花瓷釉色瓷器,其裝飾藝術更是大放光芒!

陶瓷藝術裝飾是中國優秀文化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我國民族的寶貴財富。中國瓷器,從隋唐時期便開始向外域流傳,宋、元、明、清各代,瓷器都作為重要商品行銷全國,走向世界,陶瓷藝術裝飾品作為商品在流通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傳播中國的陶瓷文化,促進了中國文化發展,所以中國素有「瓷國」之稱,譽滿全球。制瓷工藝代代都有傳承和創新,中國生產的各具特色的陶瓷,對滿足人民的生活和審美需要,及對外經濟、文化交流都起著重要作用。

中國的陶瓷藝術已完善為陶瓷文化,從唐代,鼎盛時期的大唐盛世從旅遊、貿易、幫交國在陶瓷文化上逐步流入海內外,併產生極其深遠和廣泛影響力!明代永樂宣德年間,鄭和七下西洋,形成了一種特有的絲綢之路,並拜訪聯絡了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也把陶瓷物品和陶瓷文化廣泛傳播到海內外!


從陶瓷到青花瓷,中國是如何一步一步將陶瓷文化推廣至全世界的?

「陶瓷」是種概念,「青花瓷」是屬概念,二者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係,不能直接並列或遞進使用,這是簡單的形式邏輯錯誤。正確的提法應該是從「原始陶器」或「原始青瓷」或「青白瓷」等同屬「屬概念」者方能直接用於「從---到---」這種句式之中。

看似這是題外話,其實不然。知識經濟容不得絲毫大意、馬虎和似是而非,語言是思維的外殼,透過語言的外殼,可以看到人們的思維狀態、思維結構和思維邏輯,邏輯錯誤會導致前功盡棄、滿盤皆輸的不可挽回的錯誤和惡果,所以必須審慎嚴謹。

「推廣」一詞含有「主動」、「自覺」、「自主」、「奮力」之意,這與史實不符,因為在歷史上還沒有哪個朝代、哪個君王能有這樣的眼界、胸襟、氣度、氣魄和能力想要在經濟上以己之長主動「攻佔」、「侵佔」、「霸佔」全世界,元帝國雖有武力雄霸世界之心,惜無社會經濟管理之力,終至早衰沒落。

所以「推廣」如果改為「傳播」這個中性詞就比較切合歷史事實與歷史真實了。因為「傳播」既可以是「主動」、「自覺」、「自主」、「奮力」的,也可以是「被動」、「不自覺」、「非自主」和「順勢而為」的,內涵更豐富,外延更廣闊,也完全切合實際。

如此一來,題目就應該大致如下「從原始青瓷到青花瓷,中國陶瓷文化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傳播至全世界的?」

中國陶瓷文化是伴隨著起始於西漢張騫出塞開啟的「古絲綢之路」的逐步延伸與拓展而一步一步加深和加強逐漸緩慢而堅定地傳播至全世界各個角落的。其中經歷了唐代、宋代、元代三大歷史高峰期,大大加強了中國陶瓷文化向世界傳播的速度與進度。

唐代政治昌明、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外交發達,萬國來朝,外貿繁忙,隨著陸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多向發展,瓷器、茶葉等高附加值產品所佔比重逐步增多,影響力也越來越大。中國絲綢、瓷器(主要是日用青瓷)、茶葉,成為逐漸成為世界各地上流社會爭相追逐的三大高端奢侈品,最終瓷器脫穎而出,成為了「中國」的代名詞。

宋代「以文立國」,儘管軍隊無能、外交軟弱、經常喪權辱國,但經濟繁榮、貿易發達,社會生產力空前活躍,瓷業更是如日中天、蓬勃興旺、如火如荼,出現了以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為旗幟和龍頭的眾多規模龐大的瓷器產業集群,各種新產品層出不窮,達到了中國瓷器史上的不可逾越的巔峰。宋代青瓷青白瓷的外貿銷售量空前巨大,中國陶瓷文化的影響力如井噴般爆髮式劇增。

元代「以武立國」,軍力空前強大,中國版圖達到歷史之最。青花瓷燒制的的成功,伴隨著元帝國的鐵蹄,傳入了中亞、西亞和東西歐部分地區,青花瓷的白底藍花表現方式極受西方穆斯林和整個西方貴族上流社會的喜愛與崇拜,無形之中又把中國陶瓷文化的影響力和感召力提升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和層面,讓中國陶瓷文化更加深入人心而且波及廣泛、影響深遠。

由於明代和清代基本實行「海禁」的閉關鎖國政策,所以總體而言,明清兩代中國陶瓷文化的影響力呈總體急劇下降趨勢,雖然民間瓷器貿易仍有延續,而且清代還曾在廣州設過「十三作」專門從事瓷器、絲綢、茶葉等對外貿易,但總量、聲勢、氣勢都已遠不如唐宋元。

不知這樣的回答,能否對提問者有所啟示和幫助?

我是「以瓷惠(會、慧、匯)友」,對中國古瓷器的鑒藏有近三十年的實戰經歷和經驗,十幾年前就發表過《古玩鑒定的誤區》、《淺談瓷器的手感》、《瓷器鑒定中的「望、聞、問、切」》、《氣泡在瓷器鑒定與鑒賞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一批有一定影響力的論文和作品,現在就古董鑒定問題已經申請了國家發明專利。現在入駐自媒體平台,期待與所有真愛古瓷的朋友坦誠溝通交流,大家各抒己見、相互切磋、共同進步!感謝各位朋友的捧場關注與點贊!謝謝!

而且聲明一下,我所有文章中才的藏品都是我個人的收藏,萬不得已用別人的圖片,我會特別註明。照片是自己拍的,圖片遠不如實物精美漂亮,沒辦法,個人技術不行,光線、角度、距離都把握不好,大家湊合著看吧,能說明問題就行。


「匠從八方來,器成天下走」的景德鎮以出產優質陶瓷而聞名世界。如今景德鎮依舊是全世界陶藝家的「聖地」,每年來到景德鎮的外國藝術家超過5000人,其中不乏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的教授、哈佛大學的博士,以及國際陶藝界「泰斗」等。許多外國人甚至在景德鎮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記者在景德鎮長期蹲點採訪發現,「洋景漂」因為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而來到中國,這是一種自發的對中國文化的嚮往。業內人士呼籲,國家要從文化戰略的高度出發,藉助陶瓷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向世界輸出中國文化和生活方式。

「在景德鎮看到了中國文化的根」

放眼全國甚至全球,鮮有景德鎮這樣的城市,以單一手工業支撐千年,既傳統又包容,讓海內外陶藝家魂牽夢繞。

在景德鎮樂天陶社,63歲荷蘭藝術家薩斯基婭·普費爾策講起她與中國的緣分時說「一切都是從泥土開始的」。在來到中國之前,薩斯基婭曾將主要精力放在銅雕創作上,直到2008年歐洲銅價上漲,她開始尋找新的創作材料。

「我想到了黏土,當我搜索『世界上製作陶瓷最好的地方是哪裡?』,得到的答案是『中國景德鎮』。」薩斯基婭說。從2008年開始,她每年到景德鎮駐場創作兩個月。她向景德鎮工匠學習製作青花瓷,並運用到自己的創作中。

在景德鎮,記者還認識了52歲的英國物理學博士蓋博天,他辭掉了渣打銀行高管工作,與兩位夥伴在景德鎮花了3年時間研究釉中彩工藝,並成功創辦了高端陶瓷品牌;著名的日本陶藝家安田猛,他在景德鎮待了十幾年,熱衷於製作高雅的景德鎮青白瓷,他說,在景德鎮看到了中國文化的根。

「1978年我隨工匠陶藝家協會第一次訪問中國,並為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購買景德鎮瓷器,當時的所見所聞對我的創作和生活方式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英國陶藝師克里斯蒂娜·安·理查茲說。從此,她便開始從事中國研究,並定期陪同藝術家朋友訪問中國,40年來已經走遍了中國的大江南北。

記者發現,不少「洋景漂」還主動當起了中國文化的傳播者。美國西弗吉尼亞大學的一位教授20年前來到景德鎮三寶國際陶藝村參觀,就愛上了這座城市,他要求自己的學生必須在景德鎮修滿三個學分。2000年荷蘭陶藝家阿德里安·里斯與景德鎮結緣,在他的牽線搭橋下,景德鎮與代爾夫特從2009年起選派陶瓷藝術家互相進行駐地交流創作,最終結為了友好城市。

選擇一座城市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

通過長期蹲點觀察,記者發現,景德鎮的吸引力不僅在於陶瓷本身,更在於基於手工制瓷業衍生出的獨特生活方式。

在景德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圍繞陶瓷交流、爭論、融合,形成了一種包容、自由、有創造力的生活氛圍。人們可以按照自己的節奏安排工作和生活,或是和老工匠切磋手藝,或是與朋友相聚在咖啡館、酒吧、茶館,抑或是獨自在城郊山村的工作室潛心創作,都可以生活得怡然自得。

「陶藝代表的是一種有趣的生活,我們能夠從中尋找到內心的平靜。」荷蘭皇家藝術學院的陶藝家葆拉·巴斯蒂安森說,後工業時代,人們期望通過手工來表達自己,而景德鎮具有全世界最完備的手工制瓷體系。

「選擇一座城市,就是選擇了一種生活方式。」長期參與景德鎮老城改造項目的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張傑認為,在景德鎮,生產空間和生活空間高度統一,體現出後工業時代的重要特徵,代表的是一種21世紀的生活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當今陶藝教育最普及的國家是美國。美國陶藝家安迪·穆恩介紹,她從17歲就開始學習陶藝。在美國,除了社區課堂開設陶藝課程外,還有眾多陶藝協會提供各類陶藝學習項目,每年還要召開全美陶藝教育年會。

「這說明美國人也在尋求新的生活方式。」在美國生活多年的中國藝術家焦孟田說,不僅是美國人,很多西方人開始反思美國引領的高消耗、高污染的「金屬生活方式」,並開始將目光投向更為綠色、可持續的「陶瓷生活方式」。

「陶瓷污染小且堅硬不腐,已經在很多領域替代了金屬和塑料。」在景德鎮訪問的法國利摩日市副市長伊莎貝爾·德步爾說,「綠色生活是人類共識,制瓷歷史悠久的中國在引領這種健康生活方式中,有著天然的優勢」。

專家建議提升陶瓷對外文化戰略地位

美國歷史學家羅伯特·芬雷則認為,第一次全球化來自16世紀的景德鎮青花瓷。如今5000餘「洋景漂」讓我們再次看到景德鎮陶瓷的世界影響力。對於如何藉助陶瓷輸出中國文化和生活方式,業內人士提出了以下建議。

保護好景德鎮千年瓷脈是向世界推廣陶瓷文化的基礎。一些資深「景漂」建議,景德鎮要加快手工制瓷技藝傳承,藉助政府、企業、學校、民間團體的力量,培養制瓷技藝傳承人和工匠。同時,在城市建設規划過程中,要保護好傳統手工制瓷產業體系,避免城市化衝動給手工制瓷業造成巨大衝擊。

要從政策和資金上支持「洋景漂」來華交流創作。75歲的安田猛已經到景德鎮13年,但每隔一兩個月必須出境再返回中國。一些「洋景漂」期待,中國能夠對外國陶藝家來華簽證辦理提速增效,儘可能延長簽證時間。

一些國外陶藝家還希望能夠從中方獲得來華駐場創作的資金支持。安迪·穆恩提到,美國有很多非營利機構支持赴美藝術家,這些機構的經濟來源多為私人捐助或政府撥款。三寶國際陶藝村負責人李文英建議,政府可以充分利用民間文化交流平台,通過設立國際陶瓷文化交流基金等方式,支持國外陶藝家來華。

可將陶瓷文化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倡議。過去在文化輸出方面,我國一般都是以孔子學院、武術作為平台和媒介。鑒於陶瓷與古代絲綢之路的深厚淵源,一些專家呼籲,要提升陶瓷在「一帶一路」倡議中的文化傳播角色。


陶瓷生產有著大約10000多年綿延不斷的歷史,堪稱世界工藝史上的一大奇蹟,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過傑出貢獻。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中國陶瓷作為物質載體曾滿載中華民族的深情厚誼,傳遍亞洲、非洲、歐洲和美洲,每到一地,既帶去了中國的文明,也載回了世界各國的文明。因此,中國陶瓷被譽為文明交往的使者和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樑和紐帶。

【中國陶瓷的外銷】

中國陶瓷至遲自唐代開始即銷往國外,如果以明代正德(1506—1521年)時期為界限,大致可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前一階段銷往的地域主要是亞洲、非洲諸國,後一階段除繼續輸往這些傳統地區外,開始直接與歐洲各國進行大規模的瓷器貿易,而且銷量猛增。有人做過統計,在從明代萬曆三十年(1602年)至清代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的80年間,僅荷蘭東印度公司販運到歐洲的中國瓷器就達1200萬件。18世紀前期,歐洲很多國家獲許在廣州開設貿易機構,最早獲得這一權利的是英國東印度公司(1715年)。

隨後,法國於1728年、荷蘭於1729年、丹麥於1731年、瑞典於1732年也都先後在廣州設立了貿易站,這就進一步促進了中國瓷器的外銷,銷售地域也進一步擴大到美洲各國。

僅在18世紀初,英國東印度公司即把2500萬至3000萬件中國瓷器運往歐洲各國,並在18世紀30年代後佔據了歐洲各國對華貿易的首位。中國陶瓷貿易的運輸路線,被當代考古學者稱為「陶瓷之路」。

中國陶瓷深受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至遲自唐代輸往國外以後,即不斷被仿製。特別是從17世紀中葉至18世紀,世界上許多國家為了探尋中國瓷器的秘密和節約因從中國進口瓷器所需的外匯,紛紛仿造中國瓷器,如亞洲的日本、朝鮮、越南、伊朗等,歐洲的荷蘭、德國、西班牙、英國、義大利、法國、奧地利等。這些國家在摹仿中國瓷器的基礎上,又不斷製造出各具異域特色的陶瓷產品,將世界陶瓷百花園裝點得絢麗多姿。


感謝邀請。

早在歐洲掌握制瓷技術之前一千多年,中國已能製造出相當精美的瓷器。從我國陶瓷發展史來看,一般是分為陶和瓷兩大類。胎體沒有緻密燒結的粘土和瓷石製品,統稱為陶器。其中把燒造溫度較高,燒結程度較好的那一部分分稱為"硬陶",把施釉的一種稱為"釉陶"。而經高溫燒成、胎體燒結程度較為緻密、釉色品質優良的粘土或瓷石製品稱為"瓷器"。中國傳統陶瓷的發展,經歷過一個相當漫長的歷史時期,種類繁雜,工藝特殊,所以,對中國傳統陶瓷的分類除技術上的硬性指標外,還需要綜合曆來傳統的習慣分類方法,結合古今科技認識上的變化,才能更有效地得出歸類結論。我國的陶瓷文化在歷史上產生了巨大而永恆的社會效應,對世界文明作出了偉大的貢獻,它已成為了人類共享的寶貴財富。瓷器是中國人對世界文明的貢獻之一。我們的先民捏弄泥土,再以烈火燒之,出爐的既是器物,更是凝聚智慧的藝術品。

我國福建省的德化是中國陶瓷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也是我國著名的三大古瓷都之一。從傳說中的黃帝堯舜及至夏朝(約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16世紀),是以彩陶來標誌其發展的。其中有較為典型的仰韶文化、以及在甘肅發現的稍晚的馬家窯與齊家文化等等。在西安半坡史前遺址出土了大量製作精美的彩陶器,令人嘆為觀止。這千數百年間,除日用餐飲器皿之外,祭祀禮儀所用之物也大為發展。從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之間的漢朝,藝術家和工匠們的創作材料不再以玉器和金屬為主,陶器受到了更為確切的重視。中國傳統陶瓷藝術,尤見裝飾匠心。中國傳統陶瓷裝飾形式,大體上有刻鏤、堆貼、模印、釉色、化妝土、彩繪六大類型。

圖案紋樣裝飾於陶器早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中的彩陶上就已出現。先民們感受生活的自然現象創造出波折紋、圓形紋、編織紋等圖案,以二方連裝飾形式呈現在陶瓷器物上,在西安半坡遺址出土一件繪有精美的人面和魚紋的彩陶盆是新石器時代彩陶中的精品。陶器上的紋飾體現了先輩們對於自然和人自身觀察的結果,陶工們對於點、線、面的熟練融合,對花紋繁密的組合,以及對於旋紋與弧線的審美感,不但表明他們對於自然和人類自身有了一定的認識,而且還表明自然界已經脫離了它的原貌,增加了人的思想和人的想像力,以及人對自然的美化和崇拜。在這一時期,燒造技藝有所發展,較為堅緻的釉陶普遍出現,漢字中開始出現"瓷"字。

同時,通過新疆、波斯至敘利亞的通商路線,中國與羅馬帝國開始交往,促使東西方文化往來交流,從此一時期的陶瓷器物中也可以看出外來影響的端倪。德化的制瓷歷史十分悠久,瓷質優異,工藝精巧,馳名中外;德化出產的精美瓷器「中國白」,質優品佳、風韻獨特,它純凈潤白、如脂似玉、晶瑩剔透、典雅高貴,被譽為中國白瓷的代表。

德化有著深厚濃郁的陶瓷文化的底蘊,它與魅力天成的自然生態風光,及人文資源融合在一起,真可謂得天獨厚。德化也是中國陶瓷走向世界的一面旗幟!德化的陶瓷文化歷史悠久,積澱深厚,從生產印紋陶器到德化窯的形成,歷經了幾千年的悠悠歲月……。德化唐代的青瓷,宋代的青白瓷、影青瓷和黑釉瓷,元代的青白瓷,至明代和清代所產的白瓷器聞名於世,被稱為「中國白」。宋、元時期,德化瓷器就遠涉重洋,大量銷往東南亞、中亞和中東,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出口商品,並成為最早大量外銷中國陶瓷的產區。

北宋,開始銷往菲律賓、印尼、越南等東南亞地區;南宋,德化瓷器由荷蘭人販運至歐洲和非洲。元代時,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他的遊記中,描述德化「瓷市甚多」、「製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這是一位西方歐洲人眼裡的「陶瓷工廠」。德化瓷器的黃金時期是在明代,明代也是德化窯的最高階段。明代德化白瓷器的胎、釉和其它產地的白瓷不同,德化白瓷器的瓷胎,是用氧化硅含量較高的瓷土製成,燒成後玻璃相較多胎質緻密,透光度極佳。它的瓷釉非常純凈、溫潤如玉,釉色白如凝脂,在光照下隱現出肉紅或乳白的色調,其色澤以白中微顯肉紅色為貴,故德化窯的白瓷器有「象牙白」、「豬油白」等之稱。

德化質優品佳、風韻獨特的白瓷器,純凈高雅、滑膩如脂、晶瑩剔透,白瓷器的白度是世界最高,被稱為中國白瓷的代表,享有「中國白」和「國際瓷壇明珠」的美譽。由於德化白瓷器大量的外銷和出口歐洲,法國人稱德化白瓷器,為「鵝絨白」或「中國白」(BiacdeChina)。德化的白瓷器為「中國瓷器之上品」。德化是世界瓷塑的發祥地,也是世界瓷塑「第一人」何朝宗的故里。何朝宗的瓷雕技藝十分精湛,瓷雕藝術水平極高,他雕成的觀音被譽為「東方的維那斯」,何朝宗善於瓷塑觀音、如來、達摩、羅漢等佛像,造型逼真、格調高雅,具有獨特和永恆的藝術魅力,達到了中國古代瓷雕藝術成就的高峰。他的藝術風格一直影響到數百年後的今天,何朝宗在世界陶瓷藝術史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地位是不可撼動的。

何朝宗的瓷雕藝術作品,歷來是國內外各大博物館、收藏家竟相獵取的藝術珍品。從宋代的瓷觀音,到明代的瓷佛像、瓷塑荷蘭商人,直到今天的西洋人物瓷,德化成為全世界「以瓷塑人」歷史最久、品種、數量最多和影響最大的陶瓷產區。德化的瓷雕藝術給人以一種清凈、純潔的美感,德化的瓷雕藝術以單純的雕塑美和胎、釉材料的質地美而取勝;德化的瓷雕由於藉助了白瓷釉的這種特殊的色質美,其所雕塑的各式佛像,倍增了雕像所具有的純潔感和神聖感,其典雅高貴之境界令人嘆為觀止。德化釉下青花瓷器的興盛是在清代。德化的青花瓷器,為「民窯」青花瓷器的代表,全縣已發現的青花瓷窯遺址達120多處,清代的青花瓷取代了白瓷躍居為主要的地位。

德化的青花瓷紋樣豐富,題材廣泛,有歷史故事、人物仕女、禽獸花果、山水景物和帶有宗教色彩的紋飾。青花瓷的畫面明凈素雅,筆法樸實粗獷,構圖簡潔舒展,充滿了生活的氣息;色彩幽菁淡雅,或濃艷絢麗的德化青花瓷的新風格,開創了德化窯彩繪的新紀元。目前在英國、法國、菲律賓、越南、印度、敘利亞等許多國家出土的德化窯古瓷片,或博物館珍藏的德化古瓷器,都是研究德化古代瓷器發展史和中外科技文化交流史的重要文物見證。民國時期,戰亂不斷、外銷受阻。解放前夕,德化瓷外銷幾乎為零。

新中國成立後,德化陶瓷業獲得新生。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德化秉持「傳承、創新、包容、開放」的優良傳統,德化的陶瓷文化及陶瓷產業煥發出了新的巨大的活力,陶瓷產業的年產值,每年均以高於20個百分點的幅度迅速增長,陶瓷產值、發展速度和出口比例,均位居全國各陶瓷產區的前列。陶瓷這一傳統產業,已成為德化縣的龍頭支柱產業。在德化,平均一天有200多種陶瓷新產品問世,已經獲得版權和專利的產品累計近萬個。德化的陶瓷產業致力於發展「外向型」的經濟,如今,其陶瓷出口量佔全國陶瓷出口總額的六分之一,德化已成為全國最大的西洋工藝瓷生產和出口基地,並形成傳統工藝瓷、日用陶瓷、高科技含量瓷的多樣化產品結構,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三千年的歷史中就貫穿著瓷器文明,

中華文化藝術史與制瓷史是難捨難分的。

中國——瓷之國,全世界第一個燒出瓷器的國家。

瓷器是百姓的日用品,是王公貴胄的奢侈品,

還曾是中國最為主要的貿易出口產品,

一度被歐洲的貴族瘋狂追捧,擁有一件中國瓷器是富有和高貴的象徵。

▲ 在十六世紀西方畫中出現的青花瓷 《眾神的歡宴》喬凡尼·貝利尼

有人還曾提議將瓷器加入「中國四大發明」,變成「中國五大發明」。

現在去到博物館,瓷器也是極其主要的藏品,在很多博物館藏品數量上都占著較大的比重。

在拍賣場上,瓷器也是最主要的中國藝術拍賣品類之一,而且官窯瓷器價格都不便宜。

中國瓷器發展史,用兩個詞來說就是

「百家爭鳴」到「一家獨大」的過程。

瓷器是由陶器發展而來的,大約在商代,我們的祖先就已經能夠燒造原始瓷器了。

而瓷器的真正成功燒造,也並非很晚,出現在東漢。

燒成陶器、原始瓷器、瓷器,

三者之間有個最為重要的區別,那就是溫度。

當溫度達成,內在搞定,就開始了外在追求。

百家爭鳴

為什麼是屈指可數的百家爭鳴呢?

因為瓷窯很多,但是種類很少。

東漢,瓷器真正燒造而成時,

這段時間,還只有青瓷和黑瓷兩種,很單調。

東漢末年分三國,到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家族終於迎來了一位新人,白瓷。

請注意,這裡的青瓷、黑瓷、白瓷,並非是完全單指一種顏色哦。

青瓷裡面包含了青綠、青黃、青褐、青灰等;

黑瓷裡面包含了褐、醬等;

白瓷也有可能略黃或略青。

它們之間的區別在於釉料中鐵的含量。

這個就比較學術化了,我們點到為止就好。

如果釉裡面鐵的含量低於1%,燒出來就是白瓷;

在1%在3%之間,就是青瓷;

超過4%,那就是黑瓷。

古時候,原料比例與溫度都沒有辦法控制得很好,

因此釉色不穩定,有很強的隨機性。

歷史的車輪滾向了隋代,

在此時的瓷器家族裡面,青瓷的話語權越來越大,

但是剛來的白瓷不甘示弱,它正在慢慢積蓄能量,

讓自己越來越白,厚積而薄發。

發展到了唐代,白瓷終於成功地站起來了,

達到了可以跟青瓷抗衡的地步,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

南方代表是來自浙江的越窯,北方的代表是來自河北的邢窯,

所以也有「南越北邢」的說法。

可能有很多補過課的朋友知道,唐代還有一個特別著名的「唐三彩」。

但是,唐三彩其實不是瓷器哦,它是一種低溫燒造的陶器。

儘管如此,唐三彩也是非常有歷史價值的,

因為它畢竟有多個顏色啊,並且現在在價格上面也是非常有價值的。

歷史的車輪再往前面滾一下,就滾到了中國瓷器發展的高潮階段,

因為我們來到了宋代,瓷器真正百花齊放的朝代。

白瓷和青瓷,兩兄弟在這個朝代彷彿打了雞血一樣,變成了超級賽亞瓷。

在這個朝代,有著我們最為著名的「五大名窯」——汝、官、哥、鈞、定。

「汝、官、哥、鈞」都是屬於青瓷系的,而「定」是燒白瓷的。

其中比較特殊的是鈞窯,雖然顏色非常不像青瓷,但是它確實是屬於青瓷系的。

前面我們說到,釉的顏色是因為裡面的含鐵量決定的,

而鈞窯則在這個基礎上,添加了一點兒銅,結果沒想到,

竟然燒出了漸變的紫紅色,

人們評價鈞窯是「入窯一色,出窯萬彩」。

並且在宋代,還發生了一個不大不小的事情。

宋真宗趙恆有5個年號——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乾興。

是不是發現其中一個有一點點熟悉,

宋真宗在他用景德年號的期間,

賜一個燒造青白瓷的原名叫「昌南鎮」的地方為「景德鎮」。

不知道他賜名的時候有沒有想到,

在後來,這個地方以這個名字成為了全中國,甚至可以說是全世界的制瓷中心。

元代開始,一家獨大

從元代開始,瓷器的百家爭鳴時代結束了,

變成了由景德鎮一枝獨秀的局面。

景德鎮在元代時期,在之前青白瓷的基礎上,燒成了卵白釉瓷。

卵白,顧名思義,就是像卵一樣白,具體白的程度,可以參照鵝蛋。

並且最為主要的是,他們燒出了周杰倫,哦,不對,他們燒出了,周杰倫唱過的——青花瓷。

這是瓷器的一次里程碑式的跳躍。

從此,青花瓷成為主流,走入了千家萬戶,走向了世界,

甚至在後來成為了一首唱遍了大江南北的歌。

除了藍色的青花,他們還整出了紅色,叫釉里紅。

還整出了紅藍搭配,叫青花釉里紅。

景德鎮的一家獨大,並沒有讓它停滯不前。

到了明代,景德鎮更加發力,燒出了各種各樣的顏色的瓷器,

分為四個大類:釉下彩、釉上彩、鬥彩和顏色釉。

釉下彩,就是釉下面的顏色,前面說到的青花和釉里紅就是釉下彩。

釉上彩,也就是在釉表面上的顏色,

因為一般的顏色,經不住一千多度的高溫,

所以景德鎮就先將瓷器燒出來,然後把顏色畫在釉的表面,

再放進窯里進行一次七八百度的低溫燒造,這樣可以使得顏色不會掉。

但顏色不豐富,不像調色盤那麼多,因此只有三彩、五彩這樣子。

鬥彩,就是釉上彩和釉下彩的結合,先用釉下彩畫線,用釉上彩進行填塗。

成化年間的鬥彩雞缸杯就是非常典型的器物,

一件2.8億,據某知名已購買的藏家說,用雞缸杯喝起水來很糯哦~

顏色釉,也就是不同顏色的釉。

前面我們說到的青瓷、黑瓷、白瓷,在這時都成為了景德鎮顏色釉的一種。

以鐵為著色劑,燒出來就是青色,鐵含量的不同,也會隨之形成不同的顏色;

以銅為著色劑,則是紅色;

以鈷為著色劑,就是藍色,青花瓷就是用鈷來畫的。

在這個階段,技術已經大大地超越了從前,

景德鎮的工匠幾乎已經可以調控色彩,有著非常多的顏色。

技術達到了新的水平,審美標準也隨之更進一層,

此時脫穎而出的是——霽青、霽紅、甜白。

這三個好像文藝青年名字的釉彩也被稱為「三大上品」,

是千金難買之物,其中霽紅和霽青還被稱為寶石紅、寶石藍。

前段時間大熱的《如懿傳》就出現了三大上品之一的甜白釉。

霽青釉,雖然看起來已經和青沒啥關係了,

但是古人在瓷器上喜好青這種顏色,凡藍、綠都叫做青。

所以霽青釉,又叫霽藍釉,霽藍釉這種叫法更準確一些。

霽藍、霽紅,還可以叫做祭藍、祭紅,

因為這種瓷器過於寶貴,

因此,要用它們的時候都是用在古代最重要的場合,

古代最重要的場合是什麼呢?

——祭祀。

所以,它們又叫祭藍、祭紅。

到了清代,景德鎮作為中國瓷都的位置也從未動搖過。

清代的瓷器就跟現在的清宮戲一樣,主要是康雍乾三朝。

除了技術的進步,原本的那些釉彩能夠燒造得更好以外,

瓷器全家桶裡面還加入了兩個有著西方面孔的釉彩。

康熙酷愛西洋文化,引進了西畫技法、顏料等在瓷器上作畫,

因而有了琺琅彩。

琺琅彩是一種純宮廷釉彩,製作流程是讓景德鎮先把器物燒好,

但是先不「裝修」,送到清宮裡面的造辦處,

讓宮廷技師繪畫再燒制而成。

琺琅彩是純進口的,因為它所使用的顏料都是從國外引入的。

在康熙末期,受琺琅彩的影響,

在原本五彩的基礎上發明了一種中西合併的全新釉彩——粉彩。

這個彩既有中國顏料和中國技法,也有西方顏料和西方技法,

是個混血兒。

琺琅彩和粉彩所包含的顏色非常豐富,

因此在瓷器上作畫的發揮空間也就大了。

至於作畫的內容嘛,康雍乾三朝的瓷器,跟皇帝的審美有著極大的聯繫。

康熙瓷器:陽剛雄健;

雍正瓷器:柔和精細;

乾隆瓷器:極盡繁複。


中國瓷器史在技術與藝術上所取得的成就,尤其具有特殊重要意義。中國制陶技藝的產生可追溯到紀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時代,可以說,中華民族發展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瓷器發展史,中國人在科學技術上的成果以及對美的追求與塑造,在許多方面都是通過陶瓷製作來體現的,並形成各時代非常典型的技術與藝術特徵。原始陶器不僅是我國古代藝術的瑰寶,它在世界文化藝術史上也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它是全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史上無比輝煌的一章。半坡彩陶的遺址,在河流的岸邊,因而半坡的彩陶有汲水尖底瓶、葫蘆、長頸瓶,另外還有盆類、罐類,與今天的盆罐大體相似。

半坡彩陶早期紋飾,多為散點式構圖。也就是說,在一件器型上,裝飾往往只佔據器面的一小部分,紋樣一般是自然形態的再現。

半坡紋飾的形象可愛,表現了人類童年的天真稚氣和與自然的親切關係。仔細體味,有人與自然溶為一體的感覺,可以說是半坡人原始生活的記錄。

紋飾形象主要描繪了當時人們接觸的動物,有奔跑的鹿、魚紋、人面紋、蛙紋、鳥紋、豬紋以及由以上紋樣兩種或三種組合的紋樣。也有一些單純的任何紋樣如折線紋、三角紋、網紋等。


陶瓷它起源的很早,發展的也很好,從漢朝至今,不論多少次的改朝換代,陶瓷的生產他基本上就一直沒有間斷過,所以不管是在古代還是現如今的中國,都是很多家庭里必不可少的日常用品,它極大地改善人們的生活水平,並且還傳入了西方,深刻地改變了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提升了西方人的審美情趣。加快了人類文明的變革進程。

中國的瓷器歷史悠久,造型優美,質地精良,裝飾俏麗,新穎而享譽海內外。瓷器與中國的聯繫是緊密的,以至於英文China一詞就有中國和瓷器的雙重意義。


這就是要說說我們國家的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了,促進了我國與歐洲亞洲非洲等國家地區間的文化交流物資往來等貿易文化活動。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打開了東西方交流的大門,通過絲綢茶葉瓷器等進行的貿易活動,加強了之間的聯繫,以後各朝各代也是這樣,互通有無,一步步促進了發展。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