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里福兴宫

时间:
2013
年11月6日

地点:大里福兴宫(台中市大里区福兴街1号)

交通方式:
可于台中火车站前转搭台中市公车132路线至大里区公所,下车后沿大里路往南直行至福兴街右转即可抵达,步行路程约五分钟。

【大里福兴宫简介】引自教育部数位教学资源入口网─福兴宫网站
位于大里老街街头的福兴宫,奉祀天上圣母~妈祖。它创建于清乾隆时期,相传有一位德行高超的禅师,为庇护冒险渡海来大里杙开垦的汉人,于是奉请天上圣母神尊,自福建湄洲来到大里,最初用竹编及茅草搭盖于大里分驻所现址,由于非常灵验、声名远播,不久,经地方善男信女捐献,将原来克难式的庙堂,原地改建为土硝、瓦顶、坐西朝东、庄严肃穆的庙宇,并且正式命名为「福兴宫」。

嘉庆十六年(西元一八一一年)彰化县令亲临大里勘查地理,发现大里杙境内,东有「番仔寮」(现在仁化)的「振坤宫」妈祖庙,北有内新奉祀「八妈」的「新兴宫」,西有「福兴宫」妈祖庙,自然形成三角鼎立,其间山明水秀、地灵人杰,清廷深怕日后再有类似林爽文反清起义之后患,便聚集大里庄氏,假藉福兴宫庙宇狭窄简陋,妈祖神灵不太高兴,因此妈祖庙须要迁到别地方新建,庄氏在官兵枪枝威胁下,没有人敢持反对意见,就在「福兴宫」现址,建了一座朴实庄严的新庙,因此,「福兴宫」香火才能继续绵延不断、神迹频传、造福乡里。

日据时代,福兴宫的信徒曾经组织进香团回妈祖诞生地~湄洲谒祖。但随著岁月的侵蚀,重建福兴宫的殿堂丹青斑驳,破损不堪,地方士绅及信士先后于民国十四年及四十四年踊跃集资,二度整修。民国七十八年左右,地方士绅组织委员会再度重建,八十一年十二月八日金碧辉煌的「福兴宫」落成了,一楼正殿「天上圣母」端坐神龛中央,左右龛奉祀神农大帝.福德正神,左偏殿供奉关圣帝君,右偏殿祀注生娘娘;二楼正中,恭祝玉皇大帝,右龛祀南北斗星君,左龛祀观世音菩萨,皆庄严肃穆。

「福兴宫」历史悠久,留传古物不少,如神龛前香炉系清朝嘉庆十六年制作的,神农大帝座椅为咸丰元年所雕镂,另外如「德可配天」,「海岛蒙麻【误,应作庥】」匾额,字体苍劲、古色古香,置身,「福兴宫」直叫人流连忘返。

【阿中随笔】
「大里杙」是位于大里溪沿岸的一个平原城市,原为平埔洪雅族的居住地,地名的由来普遍认为「大里」是平埔语音,而「杙」指的是绑船的小木桩。然而根据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数位典藏,平埔文化专题有关「生态、人口与聚落分布」的研究当中所引用的荷兰古文书记载,当时洪雅族有个部落叫作「Tausa Talackey」,「Tausa」是词头,值得留意的是「Talackey」这个词的读音类似闽南语的大里杙(tai-li-ki)。又「杙」这个字的原意是捆绑船只的小木桩,以一个不显著的物品当地标似乎不合逻辑,因此大里杙三个字很有可能就是直接翻译洪雅语来,而非现在一般人所认为的那样。这样的论点其实早在连横的《雅言》当中就已经记载:「林爽文既平之后,清高宗自撰碑文,立石热河文庙,以纪武功。其辞有曰:『斗六之门,为贼锁钥;大里之杙,实其巢落』。当时侍从之臣,多属弘博之士,无有敢言其误者。夫斗六门、大里杙,均以番语而译华文。若曰「斗六之门」,犹可言也;而曰「大里之杙」,将作何解?高宗数兴文字狱,一字之谬,辄下罪谪;而自谬若此,所谓明于观人而暗于观己也!」连横认为「斗六门」和「大里杙」都是平埔族语的音译,而乾隆皇帝竟望字生义,贻笑大方。由此看来,我们对大里杙这个地名的由来,可能得要有新的认识。

至于汉人究竟是什么时候才有规模的入垦大里杙?清代专门记录台湾民乱的档案《台案汇录》当中的〈己集‧卷六/七四、内阁抄出台湾总兵金蟾桂奏折〉有段记载:「乾隆四十七年十二月初十日,内阁抄出福建台湾镇总兵官奴才金蟾桂谨奏为据实奏闻事:窃查台湾庄民来自内地漳州、泉州者居多,素称强悍,各不相下。本年八月二十三日,彰化县治莿桐脚乡漳州庄演戏,口角起。漳人黄璇殴毙泉人廖老,以致各邀庄民械斗,经营、县带领兵壮,前往拿获游历等六名收禁,旋即解散。续因漳民黄添、陈比邀集大里杙等漳州庄,泉州民吴成、苏奇、谢笑邀集鹿仔港番沟泉州各庄,各聚其众,复行械斗。」,在乾隆四十七年间曾发生小规模的漳泉械斗,属于漳州庄的大里杙和属于泉州庄的鹿仔港起了冲突,推敲在此之前,大里杙的漳州人应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聚落,方有能力与鹿仔港的泉州人一较长短。对照《平台纪事本末》的记载:「……林爽文者,漳州之平和人也。父劝,贫不聊生,于乾隆三十八年挈妻子渡台,佣工于彰化,遂居彰之大里杙庄。劝生四子,长即爽文,次勇,次跃兴,次垒。……大里杙在彰化县东二十里,前京凭溪,后即岸里社番,门户深阻。其中腴地百里,秋成后谷米狼戾,食不外求。以是罪魁渠首,常负险为巢穴。」由这段记载可以推敲,林劝应当是最早入垦大里杙的人物之一,年代为乾隆中期,也因为林劝的开垦有成,才能厚积其子林爽文之后的武装叛变能量。

遍查清代文献不乏对大里杙的著墨,不过都是伴随著林爽文的纪录而来。林爽文事件是乾隆年间台湾最大的民变,影响遍及台湾西半部。前述曾述林爽文是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跟随父亲从福建漳州移民定居于大里杙庄,经过了十多年的努力拓垦累积了财富,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加入了以「反清复明」为号召的「天地会」。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台湾府知府孙景燧取缔天地会,逮捕了部分天地会的领袖,其中就包含了林爽文的叔伯,林爽文率领会众劫狱反抗。因为当时台湾的人民已经忍受过好长一段官员压迫的日子,因此林爽文的揭竿引发了各地群众的响应,就在当月底即已攻下彰化县城,杀了孙景燧等官员,并且占据了彰化县衙门。随后,在王作、李同等人的响应下,向北攻下竹堑城,建号「顺天」。之后又往南攻打诸罗等地,在凤山的天地会领袖庄大田也率众响应,一时之间声势浩大,一直到十二月除了台湾府、诸罗,以及鹿港以外,台湾西半部各地均已落入林爽文掌握。之后由于漳泉客族群间的嫌隙已久,导致内部发生分裂,清廷派遣陕甘总督大学士福康安以及参赞大臣海兰察,率领绿营八千人由鹿港登陆展开平定,攻破爽文的根据地大里杙,最后在老衢崎(今苗栗县竹南镇崎顶里)生擒林爽文,结束了这场持续一年四个月的叛变,也成就了乾隆「十全老人」的称号。话说和这场事件有关的妈祖庙就有好几座,例如鹿港敕建天后宫、台南镇港海安宫…等都是,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凑阵拜妈祖」对这两座庙的介绍。

至此我们虽然对汉人开垦大里杙的年代有了初步的厘清,时间约莫在乾隆中期以前,但这样还是没有办法推算出大里福兴宫的创建年代,对照庙方的沿革也只能模糊提到乾隆时期有位僧人奉请妈祖来到大里杙,确切的年代、人物姓名皆语焉不详,此外倘若乾隆年间福兴宫即已设立,那么历经战火肆虐后庙宇是否还能保存?这也不免令人感到质疑。除了缺少文献记载外,也没有足够的古物可资佐证,因此大里福兴宫的创建年代至今仍不可考。直到道光十六年(1836)周玺的《彰化县志》〈祀典志/祠庙(寺观附)〉当中才有大里杙妈祖庙的记载:「
天后圣母庙:一在鹿港海墘,乾隆五十五年,大将军福康安倡建,庙内有各官禄位.……一在南投街,一在北投新街,一在大墩街,一在大里杙街,一在二八水街,一在葫芦墩街……」,但可惜并没有创建年代的纪录,只能判定福兴宫早在道光年间即已矗立在大里街上。至于沿革当中所说的嘉庆十六年古香炉,阿中参访的当天并没有看见,因此也无从观察起。而神农大帝的座椅上的确刻有「咸丰元年桐月,弟子林天赐叩谢」等字,但这个纪录还是没办法为福兴宫的创建年代提供往更久远推的动力。另一方面,再看到两通现存最具年代的匾额「德可配天」以及「海岛蒙庥」,前者未注明落款年代,而后者则是日治大正乙丑年(民国14年,1925)所立,同样也没办法为福兴宫的创建年代提供证明。

再谈到有关彰化县令败地理的这个传说,其主角就是嘉庆十五年至十八年(1810-1813)间,担任彰化县知县的杨桂森。杨桂森,字蓉初,云南石屏州人。任职县令期间对地方颇有贡献,例如重修彰化儒学宫、捐资改建彰化县城为砖城、于王功兴建妈祖庙福海宫、捐俸建造鹿港的利济桥,使居民不再受水患之苦,以及倡议撰修《彰化县志》…等,算是对地方相当有贡献的好官。然而今日我们在彰化各地,常常听到野史流传著「杨知县败地理」的说法,这部分我们在先前的王功福海宫就已经提过,大里福兴宫同样也流传著这样的故事。据说杨桂森观察到大里杙的三座妈祖庙互相对望,形成了三星拱照护祐著这片地区,因此才会出现林爽文这样有能力造反的人物,唯恐往后还有这样的人物诞生,于是下令迁建福兴宫,将原本坐西朝东的方向改成了坐北朝南。这说法可信吗?试著从地理位置的角度来验证,昔日大里溪流域广可达数里,如今大里街上倒栽榕的所在地便是昔日的码头,码头的另一头就是今日的福兴宫所在地,两点串联的这条线就是大里老街。货物上岸地自然便是最热闹的交易点,若大里老街的兴起时间为福兴宫之后,那么妈祖庙现在的位置反而才是最「适合」的地点。但若先有大里老街,那将庙迁移至最热闹的街上,这个理由是不是比「败地理」更能说服当时的民众?再者杨桂森任职的嘉庆年间距离林爽文事件也已经二十多年,如果三星拱照会出反王的说法为真,那么这二十年间早就又出乱子了,哪消等到杨知县来败地理?大里杙的没落和王功相同,都与交通运输的被替代有关,实在不需要把一切的过错都推给杨桂森,更何况还是位对彰化县有贡献的父母官啊!

经过改建后的的福兴宫已经是钢筋水泥的现代建筑物,宫殿巍峨气派,站在老街上仰望福兴宫三川殿,每道屋脊都有华丽的剪粘与陶像。正脊脊背上同样是一组财子寿三仙,这组交趾的工法细腻,三位大仙的表情生动,衣服上的文饰更是精致,虽然经历了数载的风吹日晒而略显斑驳,但仍可看出工匠的高超技艺。三仙由一对手持球与罄的将军像护卫著,将军跨坐在青龙上,龙首回望并握持著旗与戟,和两将军所持之物合成了「祈求吉庆」,龙身后还有一只展翅昂首的白鹤,让整个正脊脊背上充满了故事内容。两道垂脊牌头有文武官员齐聚的戏出,或瞠目,或微笑,或沉思,或自信,表情不一,煞是精彩。在两层屋簷之间是大大的福兴宫宫牌,由两位脚踏祥云的童子展开著,上头落款「天运壬申年」,为福兴宫最近整修完成的年代:民国八十二年。

再看到三川殿两侧的钟鼓楼,楼塔顶端矗立著千里眼、顺风耳两将军像,两将军虽露出獠牙示现金刚像,但眼神却是坚毅而慈悲的,替著妈祖娘娘担任照护苍生的先锋部队。塔楼为四方形建筑,楼分三层,除了第一层的屋脊燕尾是神龙外,其余皆安置一尊武将陶像,将军身著甲胄头戴盔帽,各个表情不同,手持武器也各异,虽然无法接判定角色身分,但精致度足以引人目光仔细欣赏,而这些陶像也是阿中认为福兴宫最让人赞叹的装饰之一。

未登上三川殿前,庙埕的洗石子地板上有一个大大的「福」字,象征著福兴宫,也象征著来这里的信徒都能福气满满,甚为讨喜。登上阶梯便进入三川殿的范围中。福兴宫三川殿为三开间,两侧过水门各有一道圆形拱门,簷下以石雕装饰为主,这些作品虽然年代不久,但雕工的细腻相当罕见,是阿中认为福兴宫另外一项令人赞叹的装饰。首先看到正门的部分,宫牌下方的门楹雕著双龙护珠以及八仙齐贺,对联题道:「福庇四方大里乡中蒙厚德,兴隆千载湄洲海上显神灵」。两侧石墙上的身堵部分分别雕刻著三则故事,最有趣的莫过于上方的这两则,龙边这幅正中央是一对军持剑分立,两旁各有一位人物,一人气昂一人恐慌,殿外还有兵将持戈矛盾牌待命著,这一幅石雕所呈现的故事正是楚汉相争当中著名的桥段「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惊险。至于虎边这幅所描述的是三国演义当中的「吴国太佛寺看新郎」,描述周瑜用计骗刘备往东吴联姻,吴国太于相国寺中召见,只见刘备在鲁肃的引荐之下毕恭毕敬的行个礼,一旁还有乔国老作陪。而身著盔甲的赵云早就知道门外埋伏著周瑜派下的士兵,一整个故事就在紧张悬疑的气氛中展开。这两幅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故事,同样都在谋士与忠臣的策画辅佐下,让原本九死一生的主角得以化险为夷,纳入庙宇当装饰题材,正是传达了信徒希望透过神灵的帮助而化去灾厄的想望。这两石雕的精致,可从亭台楼阁那一根根精细的栏杆当中窥知。

进入庙内,挑高设计的建筑让视野豁然开朗,寿梁上一幅圣母出巡图,表现妈祖随时准备出巡救世的宏愿。回头看看大门内侧上所悬挂的牌匾「海岛蒙庥」,落款为「大正乙丑年桂月重修」,大正乙丑年为民国14年(1925),当时福兴宫曾进行整修,献匾之人落款「裔孙秋金、无爱同赠」,因妈祖姓林,因此后世的林氏子孙多半称妈祖为姑婆祖,自称便是「裔孙」了。「庥」音休,意思为庇荫、保护,韩愈的〈潮州祭神文〉当中有「
山川之神,克庥于人。」因此海岛蒙庥指的是整座台湾岛都受到妈祖的庇佑与保护,部分资料作「麻」是错误的写法。福兴宫的门神为大型的立体雕刻,人物是秦琼与尉迟敬德,两位将军威武坚毅,一人佩弓一人带箭是传统的门神配置法。

三川殿和正殿之间有一片透天的大广场,两侧则是高四层楼的护龙,整座福兴宫内部采光明亮,空气流通,有别于一般庙宇的氛围。两侧护楼的女儿墙上有一连串以妈祖故事为主题浮雕,一路往内走去可大致了解妈祖从诞生、学法、救世一直到成仙的过程。站在天井前仰望正殿,一楼奉祀天上圣母,二楼则是奉祀民间信仰当中最高的统治者玉皇上帝。在玉皇上帝神牌正前方的窗口还有四大天王浮雕,以佛教的说法四大天王在须弥山腰的犍陀罗山四方的山头上,各自保护著东胜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贺洲、北俱芦洲等四大部洲,是欲界第一天,再上一层极为忉利天,天主帝释便是玉皇上帝,由此说法四大天王自是护持玉皇上帝的护法神。在三川殿靠近天井的内侧,以及正殿的外侧这条中轴线上各有一幅八仙齐贺图,但里面的人物却大不相同。三川殿这一头是「中八洞‧八仙仰寿」,人物为最常见的李铁拐、吕洞宾等八仙朝贺南极仙翁。而正殿这一侧则是「上八洞‧群仙聚会」,人物为福天官、禄星官、老寿星、张大仙、东方朔、老彭祖、老陈搏、骊山老母等。两幅作品皆是画风飘逸,颇有传统国画风格。在正殿封簷口处吊挂著一整排写著姓名的黄色灯笼,上面的人名应该就是宫里的委员们。

进入正殿内,数尊妈祖神像高座神龛之中,虽然外头有天井可采光,但神龛内却显得有些昏暗,在搭配上黄色系的灯光更显如此。镇殿妈双眼微张,笑咪咪的望著前来的信徒,手持神笏是神力可直达天听的代表。福兴宫的妈祖神像因身上所穿著的衣冠老旧而显得颇有年代,据说庙方曾请示妈祖是否要换新衣冠,但都遭到否决,或许慈悲的妈祖是不忍让信徒破费,希望大家把钱用在更需要帮助的人身上吧?!不只妈祖,就连先锋中坛元帅以及陪祀的神农大帝、福德正神等皆是如此。神龛前方当然少不了千顺两将军,福兴宫的镇殿将军体型较为圆满魁武。除了两尊较为醒目的镇殿将军,神龛里还有一对看起来颇有年代的将军像,神容虽稍有损伤,但仍不减威武神采。在前方供桌上有一对大萝卜,仔细一看才知道原来是玉石所雕成,要不是叶子的部分露出破绽,不然真的会让人误以为是真的白萝卜。

登上正殿二楼,这里奉祀著玉皇上帝、南北斗星君等神祇,而福兴宫所存的另一通古匾便在这里,要不是当天导览老师的指点,这块匾还真是很容易就被忽略了。这块「德可配天」匾落款「乙丑季春谷旦,本庙内陈枝敬献」,这年代看来也是与前文所述的「海岛蒙庥」相同,因此从这两通匾还是无法将大里福兴宫的兴建年代往前推。走出凌霄殿外可以俯瞰整座福兴宫内侧,三川殿上三仙的背面是另一组福神与宦官、侍女的组合,造型同样精致细腻,不过当中的宦官面容清秀,反而比较像是年轻小伙子。而在三川殿两层屋簷之间的照壁,则是一幅群仙会妈祖的浮雕壁画,各路神仙都来拜访妈祖,一片和乐融融之象。

在走访过大里福兴宫后阿中心里是有些感触的,老庙一旦经过重建,可征历史的物件势必会受到破坏,如果没有人能意识到并且致力于保存,那么庙史最后将变成口述传递的资料,时间一久就不免失之可信度了。福兴宫重建后的庙堂巍峨辉煌,处处可见当时工匠与主事者的用心,只是对于想要了解庙史甚至是大里杙史的人来说,今日的福兴宫能提供的探寻线索似乎有那么点不足了。感谢当日导览老师阮德扬先生的指导,让我们得以从在地人的观点看见属于大里人的骄傲,虽然阿中的部分论点和您有所不同,也谢谢吴静茹老师的规划与安排,期望未来更多人能投入就大里杙的历史,让我们更能了解前人筚路蓝缕的过程,感念过去,开创未来。

大里福兴宫
据说杨桂森观察到大里杙的三座妈祖庙互相对望,形成了三星拱照护祐著这片地区,因此才会出现林爽文这样有能力造反的人物,唯恐往后还有这样的人物诞生,于是下令迁建福兴宫,将原本坐西朝东的方向改成了坐北朝南。这说法可信吗?

大里福兴宫
货物上岸地自然便是最热闹的交易点,若大里老街的兴起时间为福兴宫之后,那么妈祖庙现在的位置反而才是最「适合」的地点。但若先有大里老街,那将庙迁移至最热闹的街上,这个理由是不是比「败地理」更能说服当时的民众?

大里福兴宫
经过改建后的的福兴宫已经是钢筋水泥的现代建筑物,宫殿巍峨气派,站在老街上仰望福兴宫三川殿,每道屋脊都有华丽的剪粘与陶像。

大里福兴宫
正脊脊背上同样是一组财子寿三仙,这组交趾的工法细腻,三位大仙的表情生动,衣服上的文饰更是精致,虽然经历了数载的风吹日晒而略显斑驳,但仍可看出工匠的高超技艺。

大里福兴宫
两道垂脊牌头有文武官员齐聚的戏出,或瞠目,或微笑,或沉思,或自信,表情不一,煞是精彩。

大里福兴宫
在两层屋簷之间是大大的福兴宫宫牌,由两位脚踏祥云的童子展开著,上头落款「天运壬申年」,为福兴宫最近整修完成的年代:民国八十二年。

大里福兴宫

大里福兴宫
再看到三川殿两侧的钟鼓楼,楼塔顶端矗立著千里眼、顺风耳两将军像,两将军虽露出獠牙示现金刚像,但眼神却是坚毅而慈悲的,替著妈祖娘娘担任照护苍生的先锋部队。

大里福兴宫
将军身著甲胄头戴盔帽,各个表情不同,手持武器也各异,虽然无法接判定角色身分,但精致度足以引人目光仔细欣赏,而这些陶像也是阿中认为福兴宫最让人赞叹的装饰之一。

大里福兴宫

大里福兴宫
庙埕的洗石子地板上有一个大大的「福」字,象征著福兴宫,也象征著来这里的信徒都能福气满满,甚为讨喜。

大里福兴宫
宫牌下方的门楹雕著双龙护珠以及八仙齐贺,对联题道:「福庇四方大里乡中蒙厚德,兴隆千载湄洲海上显神灵」。

大里福兴宫
两侧石墙上的身堵部分分别雕刻著三则故事。这两幅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故事,同样都在谋士与忠臣的策画辅佐下,让原本九死一生的主角得以化险为夷,纳入庙宇当装饰题材,正是传达了信徒希望透过神灵的帮助而化去灾厄的想望。这两石雕的精致,可从亭台楼阁那一根根精细的栏杆当中窥知

大里福兴宫
龙边这幅正中央是一对军持剑分立,两旁各有一位人物,一人气昂一人恐慌,殿外还有兵将持戈矛盾牌待命著,这一幅石雕所呈现的故事正是楚汉相争当中著名的桥段「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惊险。

大里福兴宫
虎边这幅所描述的正是三国演义当中的「吴国太佛寺看新郎」,描述周瑜用计骗刘备往东吴联姻,吴国太于相国寺中召见,只见刘备在鲁肃的引荐之下毕恭毕敬的行个礼,一旁还有乔国老作陪。而身著盔甲的赵云早就知道门外埋伏著周瑜派下的士兵,一整个故事就在紧张悬疑的气氛中展开。

大里福兴宫
寿梁上一幅圣母出巡图,表现妈祖随时准备出巡救世的宏愿。

大里福兴宫
大门内侧上所悬挂的牌匾「海岛蒙庥」,落款为「大正乙丑年桂月重修」,大正乙丑年为民国14(1925),当时福兴宫曾进行整修,献匾之人落款「裔孙秋金、无爱同赠」,因妈祖姓林,因此后世的林氏子孙多半称妈祖为姑婆祖,自称便是「裔孙」了。「庥」音休,意思为庇荫、保护,海岛蒙庥指的是整座台湾岛都受到妈祖的庇佑与保护,部分资料作「麻」是错误的写法。

大里福兴宫
福兴宫的门神为大型的立体雕刻,人物是秦琼与尉迟敬德,两位将军威武坚毅,一人佩弓一人带箭是传统的门神配置法。

大里福兴宫
三川殿和正殿之间有一片透天的大广场,两侧则是高四层楼的护龙,整座福兴宫内部采光明亮,空气流通,有别于一般庙宇的氛围。站在天井前仰望正殿,一楼奉祀天上圣母,二楼则是奉祀民间信仰当中最高的统治者玉皇上帝,在玉皇上帝神牌正前方的窗口还有四大天王浮雕。

大里福兴宫
两侧护楼的女儿墙上有一连串以妈祖故事为主题浮雕,一路往内走去可大致了解妈祖从诞生、学法、救世一直到成仙的过程。

大里福兴宫
三川殿这一头是「中八洞‧八仙仰寿」,人物为最常见的李铁拐、吕洞宾等八仙朝贺南极仙翁。

大里福兴宫
正殿这一侧则是「上八洞‧群仙聚会」,人物为福天官、禄星官、老寿星、张大仙、东方朔、老彭祖、老陈搏、骊山老母等。两幅作品皆是画风飘逸,颇有传统国画风格。

大里福兴宫
正殿封簷口处吊挂著一整排写著姓名的黄色灯笼,上面的人名应该就是宫里的委员们。

大里福兴宫
进入正殿内,数尊妈祖神像高座神龛之中,虽然外头有天井可采光,但神龛内却显得有些昏暗,在搭配上黄色系的灯光更显如此。福兴宫的妈祖神像因身上所穿著的衣冠老旧而显得颇有年代,据说庙方曾请示妈祖是否要换新衣冠,但都遭到否决,或许慈悲的妈祖是不忍让信徒破费,希望大家把钱用在更需要帮助的人身上吧?!

大里福兴宫
殿妈双眼微张,笑咪咪的望著前来的信徒,手持神笏是神力可直达天听的代表。

大里福兴宫

大里福兴宫

大里福兴宫
神农大帝的座椅上的确刻有「咸丰元年桐月,弟子林天赐叩谢」等字,但这个纪录还是没办法为福兴宫的创建年代提供往更久远推的动力。

大里福兴宫

大里福兴宫
福兴宫的镇殿将军体型较为圆满魁武。

大里福兴宫

大里福兴宫
除了两尊较为醒目的镇殿将军,神龛里还有一对看起来颇有年代的将军像,神容虽稍有损伤,但仍不减威武神采。

大里福兴宫
在前方供桌上有一对大萝卜,仔细一看才知道原来是玉石所雕成,要不是叶子的部分露出破绽,不然真的会让人误以为是真的白萝卜。

大里福兴宫

大里福兴宫
福兴宫所存的另一通古匾便在凌霄宝殿内,要不是当天导览老师的指点,这块匾还真是很容易就被忽略了。这块「德可配天」匾落款「乙丑季春谷旦,本庙内陈枝敬献」,这年代看来也是与前文所述的「海岛蒙庥」相同,因此从这两通匾还是无法将大里福兴宫的兴建年代往前推

大里福兴宫
三川殿上三仙的背面是另一组福神与宦官、侍女的组合,造型同样精致细腻,不过当中的宦官面容清秀,反而比较像是年轻小伙子。

大里福兴宫
三川殿两层屋簷之间的照壁,则是一幅群仙会妈祖的浮雕壁画,各路神仙都来拜访妈祖,一片和乐融融之象。

大里福兴宫
在走访过大里福兴宫后阿中心里是有些感触的,老庙一旦经过重建,可征历史的物件势必会受到破坏,如果没有人能意识到并且致力于保存,那么庙史最后将变成口述传递的资料,时间一久就不免失之可信度了。

 
【摄‧记】大里福兴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