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幾年時間進行準備,李牧打造一千三百輛戰車,操練精銳步兵五萬,精銳弓弩手十萬,準備戰馬一萬三千匹。

李牧用了誘敵深入這一計,利用當地牧民進行放牧吸引匈奴小股騎兵過來哄搶,派兵反擊假裝不敵逃串,引誘匈奴大股進攻追殺,吸引匈奴進入包圍圈!

李牧先讓兩翼弓弩手射殺壓制,再由戰車穿插衝散匈奴騎兵陣型,利用騎兵和步兵靠近肉搏,讓匈奴騎兵迅捷的優勢發揮不了,以人海戰術進行圍殺,將趙軍優勢發揮最大,最終將匈奴騎兵十萬人全部殺盡!

李牧這次大勝重創了匈奴國,打散了匈奴的信心,此後十幾年匈奴都未敢再來侵犯!這場戰役是教科書般的存在,在這之前沒有什麼好的策略用步兵戰勝騎兵,這場戰役改變了騎兵打步兵戰無不勝的神話,以騎兵為輔,步兵為主剋制大規模騎兵的經典戰役最終載入史冊!
李牧,戰國時期的趙國名將、軍事家,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戰國末期,秦國的黑色洪流令六國瑟瑟發抖,而處於北方邊陲的趙國,同時面對秦與匈奴兩大威脅,局面可謂岌岌可危,而李牧可以說是趙國賴以支撐危局的唯一良將,素有「李牧死,趙國亡」之稱。

李牧以步克騎,大敗匈奴騎兵的案例,發生在李牧駐守代地雁門郡時,當時的匈奴經常南下騷擾中原地區,趙國由於處於北方地區,所以經常受到匈奴的侵擾,雖然匈奴人數不多,但是靠著騎兵高機動性的優勢給趙國造成了很大的困擾,而趙國因為騎兵稀少,長久以來,趙國只能被動防守,根本不敢主動出擊,

我們知道,步兵對陣騎兵處於絕對劣勢

騎步機動性,速度、力量以及高度等等一系列因素的差距導致雙方的衝擊力,突擊力完全不在一個層次。在正面戰場上,一個騎兵往往可以抵五個甚至更多的步兵

這樣的差距是如何被李牧改寫的呢?

首先李牧採用了驕兵之計,他不斷先派出小股的部隊去騷擾匈奴,而匈奴也每次都能把這些「卒」喫掉,像是下象棋,李牧主動送子,久而久之匈奴開始驕傲自滿了。時間一長,就不再滿足於已得的這些。

為了擴大自己的戰果,匈奴傾巢而出,如一隻惡狼,惡狠狠的要吞併趙國,而李牧是怎麼做的呢?

他清楚的意識到不能在有利於騎兵作戰的草原盲目開戰,所以採用了誘敵深入的辦法,不斷的將敵人引到比較複雜的的地理環境中,不斷拉扯,與匈奴打運動戰。依託較大的作戰空間來換取時間移動兵力包圍敵方,以優勢兵力速戰速決,運動戰的運用歸為這樣一段話「避敵主力,誘敵深入,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

最後,時機終於成熟,就派遣部隊繞到匈奴的兩翼,最後形成一個巨大的包圍圈,張大了口將這匹惡狼全部吞下腹中,在地形的優勢下,一舉消滅了近十萬的匈奴部隊!完成了以步克騎的殲滅戰,使得李牧一戰成名,匈奴元氣大傷,在以後的幾十年中再也沒有能力大規模的侵犯過趙國的邊境!


感謝邀請。

《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來形容戰國四名將,李牧作為四大名將之一,攻必取、守必固,因為生平未嘗一次敗仗,因此成為趙國的守護神。「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原本籍籍無名的小兵,卻因一次以步克騎的戰役,讓「李牧」二字響徹華夏大地。

如果將李牧的戰鬥生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則是他抗擊匈奴的奮鬥史。燕國是周王朝的屬國,由於是商王后裔和當地原始居民組成的國家,一直得不到周天子的青睞,又因為地理位置在最北方,所以一直被匈奴騷擾。

匈奴是典型的遊牧民族,由於他們沒有進入農業社會,所以只能依靠掠奪中原來維持基本的生計。在李牧繼任邊境守將之前,燕國一直被匈奴騷擾地頭疼,遊牧民族善於騎兵作戰,且匈奴人常採取小規模的遊擊戰,所以沒等燕國調兵佈防完成,他們已經打砸搶燒完揚長而去了,而且即使燕國的步兵早有準備,也無法抵抗騎兵的馬蹄和長矛。

事情並不是絕對的,歷史皆因不平凡而精彩。李牧擔任邊防守將之後,便下令全軍不得抵抗匈奴,任由他們肆無忌憚地搶劫,因為他深知,匈奴來燕的目的就是物資,他們拿到自己需要的就會自動離開,在這種情況下,這種敵動我不動的策略是損失最少的。但是,李牧的不抵抗政策卻引來大家的不滿,燕王只好將他調離。事實永遠大於雄辯,李牧的離開換來地卻是邊境居民更進一步的悲慘,越抵抗,燕國損失越大,這似乎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無奈之下,李牧又重回故地,匈奴眼見守將的無為,便越發地放肆起來。歷史又一次證明,《孫子兵法》是個好東西,因為書中總能找出兩軍交戰的必勝法寶,「驕兵必敗」就出自此書。為了更好地麻痹對方,李牧將一些老弱病殘編織成戰鬥力極弱的作戰小分隊,讓他們前赴後繼地去騷擾匈奴,顯然,匈奴每次都能喫掉他們。「想要摧毀一個人,務必使他驕縱、不能自已」,匈奴在李牧的不抵抗政策以及數次喫掉小分隊的情況下,更加地傲嬌起來。

為了擴大自己的戰果,匈奴終於傾巢而出,大有要一口吞併趙國的樣子。燕國多平原,所以在匈奴軍隊長驅直入的馬蹄下,李牧並沒有採取任何動作,平原利騎兵,在此情況下,以步兵為主的燕軍是沒有任何勝算的。

李牧不動聲色地帶領燕軍後退,儘管部下們對此紛紛表示了自己的震驚,官大一級壓死人,這些士兵不知道,他們的將軍在等待一個時機,一個讓他們名留青史的時刻。終於,匈奴被燕軍引進一片地形比較複雜的地方,一路的順通無阻早已麻痹了他們的警戒心,此時,李牧認為時機已經成熟,就派遣少數騎兵部隊繞道匈奴的兩翼,然後讓箭弩手組成的中軍不斷射擊匈奴主力,兩側步兵專給漏網之魚補刀,最後形成一個巨大的包圍圈,並且藉助地形的優勢,關門打狗,在他運籌帷幄和苦心經營下,一舉消滅了近十萬的匈奴部隊!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在李牧的重擊之下,匈奴元氣大傷,在以後的幾十年中都沒有大規模的侵犯過趙國的邊境,中華史冊上也因此留下了以步克騎的輝煌一筆。

這就是戰國時期李牧的成名之作,這是憑藉這場戰爭,李牧成了趙國數一數二的大將,並且在後來阻擊秦國的戰爭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可惜趙王昏聵無能,聽信讒言,最後親手殺了這位一代名將


李牧,趙郡李氏開基始祖,戰國末期趙國名將,名列「戰國四將」之首。 他指揮破襲匈奴的戰役,是步兵大兵團對騎兵作戰的經典戰役,他也因此被奉為「匈奴剋星」;他指揮的肥西之戰,至今仍然是阻擊戰的範例。

1.戰略上,李牧做好打持久戰的心裡準備。將士們思念家鄉,想著儘快殲滅匈奴儘早回家。李牧針對將士求戰心切的狀況,他鼓勵將士們在練兵習武的同時,學習騎馬射箭,放牛圈羊。

這讓將士們熟悉了匈奴人的作戰方法,也讓戰士們圈養的牛馬又可以作為改善軍隊生活的來源。從而為戰場上與敵人遭遇時的心理優勢打下基礎。

2.李牧最大限度地麻痹敵人。面對一隻迅速成長起來的軍隊,雁門軍民鬥志昂揚,時刻準備投入戰鬥,教訓前來襲擾的匈奴。為最大限度的積蓄力量,李牧說如果遇到匈奴人前來搶掠,大家一律回營守寨,沒有命令,誰也不許迎戰。否則,即使勝了也要處以斬刑。

3.用十萬射手強攻這對於匈奴騎兵來說無疑是一種滅頂之災,更何況,在匈奴騎兵動彈不得、一片混亂之時,李牧還有五萬步兵。在陣地戰中,步兵的作戰能力顯然遠勝於適合運動戰的騎兵。 


導讀:李牧活躍於趙國北部,經常駐紮在代、雁門等地備戰匈奴。代和雁門,在今天山西北部,是漢人與匈奴長期交戰的主戰場。飛將軍李廣就在這裡成名,霍去病和衛青千里出塞抗擊匈奴也是從雁門關出發。李牧駐守於此,自成章法。當地的租稅不入趙國中央財政,直接輸入李牧的將軍府,用來犒賞士兵,每天殺牛數頭來改善伙食,以得士卒死力。此外,李牧平日嚴格訓練士兵騎射,邊防警戒的烽火臺也從不懈怠,並且在匈奴陣營中培植大量間諜通風報信。雖然士氣高漲,戰備嚴整,然而李牧卻養而不用,嚴令將領不得出戰。軍中傳令曰:「若匈奴入侵,全體官軍必須回撤防守,不得貪功而主動出擊殺敵(戰國士兵大約都以獲得多少敵人首級為KPI)」。於是在這長河落日殺氣漫天的戰場上,就出現了非常詭異的一幕,每次匈奴策馬入侵,烽煙一起,精壯的趙國士兵雖然甲光向日氣勢恢宏,但是卻集體防守而無一人敢出擊殺敵,整個軍隊如同華麗的擺設。然而也因為其如此,軍隊雖然無人立功,但是防守做得滴水不漏,人民和財產都沒有收到損害。數年過去,雙方攻守姿態一直這樣。匈奴開始嘲笑李牧,以為其為膽小。不但匈奴開始嘲笑李牧,趙國的士兵也覺得李牧膽小事情最後還是傳到趙王耳中,王大怒,以為有損國體,罷免李牧以他人代之。新來的將領立刻改變策略,趙軍不再防守,一年之間頻繁出擊,戰果卻不如人意,常以失敗告終,人民財產損失不少,莊稼種不了,牛羊也沒了。趙王悔,又來請李牧,李牧裝病不出。趙王堅持,一定要讓李牧上前線。李牧說:「如果要用我,我還是會和以前一樣。大王同意了,我纔去。」 於是趙王同意。李牧又回到前線,繼續防守不出,匈奴繼續數年無所虜獲,繼續嘲笑李牧膽小,驕敵之情也漸長。此時,趙國邊境的士兵每天被李牧滋養犒賞,士氣高昂,人人求一戰而報李牧。終於,李牧見時機已到,於是整頓軍隊,選拔出戰車一千三百乘,騎士一萬三千匹,精良步兵五萬人,精良弓箭手十萬人,日夜備戰。李牧將大批的畜牧和人民散放在草原上。匈奴小股部隊前來搶奪,李牧假裝戰敗不敵而撤退。匈奴單於以為李牧會繼續防守而不敢出擊,便率大軍而來奪取戰利品。單於大軍深入!這就是李牧數十年來一直想看到的場景!漢族和匈奴作戰,最頭疼的就是找不到匈奴的主力,無法與之決戰。漢人農耕,住下就不走,是天然的靶子,軍隊也擅長陣地戰而不是遭遇戰。

  匈奴遊牧,居無定所,哪裡水草好就去哪裡,人人都是馬背上的戰士,野戰無敵。漢人如果主動出擊,往往在找到匈奴主力之前就彈盡糧絕。西漢出塞打匈奴,十匹馬出塞,一匹馬回來,舉全國之力供養尚且喫力,趙國面積不足西漢十分之一,更是困難。所以打匈奴的最佳策略,就是誘敵深入而一舉殲滅。百年後漢武帝也想學習李牧的策略,怎奈中途被單於識破,李廣也因此不得封侯,不得已纔出塞作戰,雖然全勝然而國力因此耗盡不得不晚年下輪臺罪己詔。

  後面發生的一切如同所有的故事結局,李牧設伏,大破匈奴,殺匈奴騎兵十多萬人,其他胡人的遊牧部落也被收服。單於逃走,十餘年不敢靠近趙國邊境李牧一戰而成名。

  孫子常說,用兵打仗,要立於不敗之地,以待敵之可敗。簡單一句,卻是區分名將和一般將領的關鍵。年輕人血氣方剛,喜歡高歌猛進,難以理解以退為進和以逸待勞的妙處,喜歡橫衝直撞,勢如破竹的快感。而有些歲數的人,經歷過時間流逝帶出的無限可能,知道等待和守候的妙處,於是可以沉住氣,等著危機變成戰機。所以廉頗守而趙括攻,趙軍長平大敗被坑四十萬大軍,所以劉邦逃而項羽追,最後劉邦一勝而定中原。事情都是在變化的,機會總會產生,人生漫漫,也就只需贏一次就可以,何必急,何必急?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